-
堅守初心 誠外無物
急功近利的創(chuàng)作,和真正的藝術南轅北轍。
2018-04-18
-
氣墨靈象:藝術新理論的建構與超越
理論的價值在于解釋現(xiàn)象、理解規(guī)律和預測趨勢。
2018-04-18
-
“時下教育,重視方法而忽略了智慧”
創(chuàng)意之于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已不可或缺,在藝術領域之外,如何運用創(chuàng)意思維學習、工作乃至生活,成為許多人所關切的議題。
2018-04-17
-
青年審美文化煥新傳統(tǒng)藝術
新興娛樂樣式和傳媒正在將傳統(tǒng)藝術和年輕人的時尚連接起來,年輕人都愛美,對他們來說,傳統(tǒng)文化不僅并不老舊過時,而且還具有不可取代的魅力。
2018-04-17
-
國樂新魅力:古今融合的創(chuàng)新與想象
“梅蘭竹菊”國樂專場中,戴亞與李樂吹奏《胡旋舞》 胡蕾 攝 說起二胡獨奏,人們腦海里可能會出現(xiàn)一連串現(xiàn)當代經典作品:《良宵》 《二泉映月》 《賽馬》 《江河水》 《萬馬奔騰》 ……但聽了日前在深圳音樂廳上演的“梅蘭竹菊”國樂專場音樂會后,對二胡作品的大眾印象,可能會被顛覆。
2018-04-16
-
弘揚馬派經典創(chuàng)新繼續(xù)前行
京劇《胭脂寶褶》劇照 近來,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連續(xù)數(shù)日上演的京劇傳統(tǒng)名劇受到首都廣大戲迷的歡迎。
2018-04-16
-
藝術在未來,依然要“現(xiàn)實+”
“今天的藝術教育正史無前例地接近和站在全球境域與本土關懷的共生格局的中心,接近和站在傳統(tǒng)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共生格局的中心,接近和站在嚴肅人文關懷和時尚娛樂潮流共生格局的中心。
2018-04-16
-
如何認識讓文物“活”起來
“活”是讓文物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如何讓文物“活”起來的問題,現(xiàn)在很多文博單位對其認識有些偏差。
2018-04-16
-
從時代發(fā)展看藝術流變
莫奈、畢加索、馬蒂斯……名家名作薈萃,如何讓觀眾超越浮光掠影的觀展方式?如何讓不熟悉西方藝術的觀眾理解抽象藝術?如何還原哈維爾、塞翁等藝術大師應有的歷史地位?綜合類城市博物館應該怎樣呈現(xiàn)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展?帶著這些思考,成都博物館與法國圣埃蒂安大都會現(xiàn)當代藝術博物館合作,于2017年9月27日至12月15日成功舉辦了“現(xiàn)代之路——法國現(xiàn)當代繪畫藝術展”,吸引觀眾53萬人次,被法國媒體譽為“在中國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法國展”。
2018-04-16
-
全媒體語境下的文藝評論如何順勢而為
全媒體時代媒介形態(tài)的多樣化對文藝評論的直接性、快捷性、互動性、跨媒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04-16
-
以“升學問題”折射社會萬象
印度電影《起跑線》海報 正在院線熱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在社交媒體與網(wǎng)絡輿論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喜劇基調使全片笑料頻出、諧趣橫生,片中印度夫婦為孩子進入名校而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大多數(shù)觀眾因看到他們與當下中國父母(尤其是居住在一線大城市的父母)育兒心理的高度一致性而感到興奮。
2018-04-14
-
新時代語境下,歌曲創(chuàng)作需“解鎖”新課題
“沒有料到這次座談會的陣容如此強大。
2018-04-13
-
以“升學問題”折射社會萬象
正在院線熱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在社交媒體與網(wǎng)絡輿論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喜劇基調使全片笑料頻出、諧趣橫生,片中印度夫婦為孩子進入名校而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大多數(shù)觀眾因看到他們與當下中國父母(尤其是居住在一線大城市的父母)育兒心理的高度一致性而感到興奮。
2018-04-13
-
“文藝燒腦”科幻片會被市場“湮滅”嗎?
原著小說是當年擊敗《三體》獲得星云獎的《遺落的南境》,導演亞力克斯·嘉蘭曾執(zhí)導科幻佳作《機械姬》,女主角又是中國觀眾熟知的娜塔莉·波特曼,今天登陸全國院線的科幻新片《湮滅》主創(chuàng)陣容可謂豪華。
2018-04-13
-
古琴之美在文化
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滿足于一般意義上的悅耳動聽,而要了解傳統(tǒng)文化,對傳統(tǒng)琴曲哲理意蘊有所領悟 隨著傳統(tǒng)藝術熱逐漸升溫,習琴者日漸增多,這是好事。
2018-04-13
-
年輕人的熱愛是優(yōu)質藝術最好的傳播載體
上海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胡晨韻“意外”地火了。
2018-04-12
-
珍愛點滴的成就 尊重失敗的探索
《北京人》劇照 李晏 攝 由央華時代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制作、賴聲川執(zhí)導的《北京人》,三月底、四月初在首都劇場與觀眾見面。
2018-04-12
-
別亂燉!打通傳統(tǒng)文脈急不得
當下展覽流行“非遺”嫁接當代藝術,但處理不好容易變得不倫不類。
2018-04-12
-
藝術欣賞的唯一門檻
陳琰嬌 北師大文學院博士后,從事文化研究和電影批評。
2018-04-11
-
從“高冷”走向大眾,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面紗
對于公眾來說,考古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
201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