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鑒樓與傅增湘的古籍守護之道
傅增湘(1872——1949年),字潤沅,又字沅叔,別號藏園居士、藏園老人、雙鑒樓主人等,四川江安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藏書家、版本學家、目錄學家。
2025-04-28
-
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香港記憶
中國現代文學館自1985年1月5日成立以來,始終肩負著保存中華文學記憶的重要使命。
2025-04-27
-
為民族吶喊的抗戰強音——重溫李樺抗戰木刻《怒吼吧!中國》
美術創作如何凝聚民族精神力量?近期,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一場小而美的展覽——“星火歸聚:現代版畫會與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通過一件件作品與文獻,緩緩拉開抗戰美術的序幕,帶領觀眾回到新興木刻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
2025-04-27
-
陳子善:一種很有趣味的嗜好
葉靈鳳制作的“靈鳳藏書”藏書票 葉靈鳳這個名字,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已經不會感到陌生了。
2025-04-27
-
王汝燁:我的父親母親
胡適(左一)和毛彥文(右一)為作者父母證婚 父母是在北大認識的。
2025-04-27
-
抗戰時期的張元濟
編者按:近日,葉宋曼瑛 著、張人鳳 鄒振環譯《張元濟的生平與事業:從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紀出版家》由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出版。
2025-04-25
-
張愛玲、宋淇與秦羽的電懋之緣
張愛玲的著名小說《第一爐香》于二○二一年由許鞍華導演改編成為電影,但原來早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已曾向張愛玲購得《沉香屑 第一爐香》的影片攝制版權。
2025-04-25
-
陸文夫的一本散佚書
一九五五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沖山二十日》復印本書封 《沖山二十日》這本書,連作者陸文夫先生自己都未曾留存。
2025-04-25
-
魯迅與電影
大家都聽過魯迅的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2025-04-25
-
鄭培凱:幺鳳浴火 柔蠶無憾——懷葉嘉瑩老師
大學的四年間,我有幸上過兩門葉嘉瑩老師的課,一是“詩選”,二是“杜甫詩”。
2025-04-25
-
抗大八分校的辦學歷史
位于皖蘇交界處的安徽省天長市龍崗社區,是一座水鄉古鎮,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以下簡稱八分校)所在地,留下了豐富的辦學遺存,是全國14所抗大分校舊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所。
2025-04-25
-
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
《人民日報》“抗戰文藝作品巡禮”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2025-04-24
-
藏書,由興趣開始
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我開始藏書。
2025-04-24
-
金光耀:被激活的復旦記憶
《復旦記》是讀史老張寫復旦人文歷史的第三本書。
2025-04-24
-
新文化運動的重識與再現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重寫大歷史計劃“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系列”中的第一部,主要描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演進,旨在講清被諸多后起認知遮蔽的新文化運動本身的歷史事實。
2025-04-23
-
林徽因真的是“半官費生”嗎
上世紀20年代,林徽因(左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時與同學合影 1924年5月底,林徽因和梁思成結伴前往美國留學。
2025-04-23
-
沈從文先生參與了《詩刊》編輯工作嗎
沈從文先生是極具個性的現代作家、學者,“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2025-04-23
-
一九八五年,在深圳遇見比較文學
一九八五年十月,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與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了一次為期兩周的全國比較文學講習班。
2025-04-22
-
何以確定自我:“鈔古碑”與魯迅《墓碣文》的創作
魯迅對金石拓片的濃厚興趣貫穿其一生,從事新文學創作后也沒有放棄抄校和整理金石文獻。
2025-04-22
-
師陀與京派——基于師陀與沈從文文學關系的考察
“新時期以來的現代文學研究論著說及師陀時,幾乎總要強調他與沈從文的關系,而屢次被不加思索地選入京派文學選集、寫入文學史著,更成了師陀無奈到無法逃避的‘光榮’遭遇。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