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讀《小二黑結婚》: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
“清粼粼的水來藍個瑩瑩的天,小芹我洗衣衫來到了河邊。
-
重讀《平凡的世界》:漫長的20世紀與重寫鄉村中國
原標題:漫長的20世紀與重寫鄉村中國 ——試論《平凡的世界》中的個體精神 《平凡的世界》已然成為文學史的一個難題,它一度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專業文學研究者與普通讀者文學趣味撕裂的一個傷口,如何彌補這一歷史缺憾,未必是要評論家集體檢討才能奏效,不如去探討一下這部作品本身的文學能量,何以能讓那么多的讀者頂禮膜拜。
-
重讀《阿Q正傳》:趙太爺用哪只手打了阿Q一嘴巴
原標題:趙太爺用哪只手打了阿Q一嘴巴——《阿Q正傳》片論 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創作于1921年12月,到今年正好100周年。
-
重讀《呼蘭河傳》:鄉關何處
《呼蘭河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經典之作,最初連載于1940年香港的《星島日報》。
-
重讀《電世界》:科技、烏托邦與反殖民
原標題:科技、烏托邦與反殖民——論許指嚴科幻小說《電世界》 高陽氏不才子[1](許指嚴)的《電世界》刊載于《小說時報》第一年第一號,宣統元年(1909)九月出版。
-
重讀《吶喊·自序》:“副文本”的倒錯
原標題:“副文本”的倒錯——《吶喊·自序》與新文學的現代性 《吶喊·自序》發表于1923年8月21日北京《晨報·文學旬刊》 魯迅《吶喊》,新潮社1923年版 《吶喊》作為新文學最早的創作實績之一,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1,被奉為白話短篇小說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
-
重讀《野草》:于沉默處開口
原標題:于沉默處開口:論《野草》的“聲音”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重讀《朝花夕拾》:漂泊之路上的回憶閃爍
原標題:漂泊之路上的回憶閃爍——《朝花夕拾》與雜文風格發展的纏繞 一 如果把寫于1925年最后一天的《華蓋集·題記》視為魯迅“雜文的自覺”的外在標記,那么作者在1926年的創作,可被看作是在這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后,魯迅雜文風格與文體發展的最初面貌和軌跡。
-
重讀《狂人日記》:再談“赴某地候補矣”??????
原標題:再談“赴某地候補矣”?????? 近年來關于《狂人日記》小說正文與文言小序的關系,許多學者再度掀起熱議,勝義疊出。
-
重讀《秋夜》:革命風潮轉換中的文學與“漢字”問題
原標題:革命風潮轉換中的文學與“漢字”問題 ——《秋夜》“棗”字釋義 201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野草》插圖本書影 內容提要 在《語絲》初刊的《秋夜》版本中,當下通行的簡體“棗”字原為“棗”,其“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句法乃“拆字造句”的游戲筆墨。
-
重讀《大刀記》:團結起來的人民戰無不勝
重讀郭澄清先生的三卷集長篇巨著《大刀記》,深刻地感悟到《大刀記》的文學藝術成功之靈魂,是全書充分敘述了軍事科學辯證法思想的戰爭理論與戰術,《大刀記》是一部名符其實的文學敘述與軍事理論相融合的教科書,更是一部哲學辯證法的文學敘事啟蒙杰作。
2022-04-02
-
重讀《狂人日記》:約稿?創作?發表?冷遇
原標題:約稿·創作·發表·冷遇——《狂人日記》四重奏 《狂人日記》發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四卷五號,首次署名魯迅。
-
重讀《西湖夢尋》:一處有靈魂的風景
原標題:一處有靈魂的風景——讀張岱《西湖夢尋》 康熙十年七月十六即西歷1671年8月20日,這一天張岱的心情很不平靜,他用顫動的雙手將這份不平靜寫進了新書《西湖夢尋》的自序里。
-
重讀《野草》:現代心靈及身體與言及文之關系
原標題:現代心靈及身體與言及文之關系——魯迅《野草》的一個剖面 魯迅留日時期對于二十世紀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與“內部之生活”有關,其所謂“內部之生活”發生在“本有心靈之域”,通過“客觀之物質世界”“自然”“觀念世界”等外部關聯的參照確立邊界。
-
重讀《商市街》:情感記憶的“片斷”歷史
原標題:情感記憶的“片斷”歷史——作為回憶性文本的《商市街》及其表意功能 摘要:時間與地理上的回溯使蕭紅的《商市街》呈現出回憶性文本的特質。
-
重讀《墓》:“生”與“死”的靈魂對話
何其芳的散文《墓》,是《畫夢錄》中的首篇。
-
重讀《蛇與塔》:“女人何故屬男人”
《蛇與塔》是聶紺弩1941年1月31日寫下的一篇雜文,篇幅不長,僅八百余字。
-
重讀《阿Q正傳》:阿Q形象原型新定位
一、唯理演繹與經驗歸納 今年是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發表100年的日子。
-
重讀《野草》:意義的黑洞與“肉薄”虛妄
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
-
重讀《原野》:作為邏輯起點的女性突圍
原標題:曹禺《原野》再詮釋:作為邏輯起點的女性突圍 回顧《原野》80余年演出史,呈現出兩種接受模式:一是凸顯劇作的現實題材主題特征,為觀眾提供生活借鑒和現實指引;二是誠如曹禺先生在劇本附記中關于表現主義的自白,具體的、創造性的舞臺呈現,成為排演《原野》的難點和評判要素——二者共同形成《原野》常演常新的藝術生命力和變動不居的美學接受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