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舒長篇小說《籌算》:算盤里的金融歷史
當小說家選擇金融領域作為展開故事與人物的主要場景,所要面對的閱讀期待至少包括故事的精彩呈現與人性的深入描摹。
2024-07-24
-
馬伯庸《大醫》:“大歷史”與“小人物”的辯證法
當敲下“華山醫院,第一章”這幾個字的時候,馬伯庸或許已然預想到,這部小說將與以往的作品大不相同。
2024-07-23
-
打撈沉默的歷史與跨越界限的言說——從《西高地行記》看阿來的散文
同樣是以文字為載體對現代化進程中的族性(嘉絨藏族)遭遇進行表述,同樣是以漢語為中介從事跨族際想象和書寫,阿來在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編劇)等體裁上各有斬獲。
2024-07-23
-
《匠者》:雕琢匠人故事,展現工匠精神
入圍內蒙古作家協會2022年度“內蒙古文學重點作品創作工程”的趙海忠的長篇小說《匠者》以內蒙古烏蘭察布高原為背景,寫北方農村幾十年的興衰際變。
2024-07-23
-
《世界的日常》:世界的日常與詩意
這半年正在設計一本攝影集,將自己近些日子用各種不同焦段的鏡頭街拍照片編輯成視覺故事,用新鮮與世俗的眼光觀人間百態,同時寫幾句新鮮與世俗的文字來交代自己所思所感,讓色彩、光影、明暗、虛實來承托“決定的瞬間”。
2024-07-23
-
《陪父母老去》: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
繼廣受好評的散文集《半島:食與自然》之后,解玉軍又推出了新書《陪父母老去》。
2024-07-23
-
《萬物蔥蘢》:歷史大視野下的鄉村理想
周旗(筆名舟揚帆)所著長篇報告文學《萬物蔥蘢》,以“一瞬百年”的歷史大視野觀照自1929-2023年的革命老區大別山金寨的鄉村理想。
2024-07-23
-
《去有花的地方》:鮮花盛開,心靈綻放
在繁忙都市的喧囂中,偶爾放慢腳步,尋找一片獨屬于自己的寧靜,或許是當下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期盼。
2024-07-23
-
夜間低吼:杜梨《三昧真火》與青年精神狀態
不知從何時起,“精神狀態”變成了當代青年三句不離身的社交話題。
2024-07-23
-
《逐漸干枯的聲音》:走向和解的親情
《逐漸干枯的聲音》是劉建東回歸家庭題材寫作的短篇小說。
2024-07-22
-
《去北川》:“在世界行走,為北川停留”
初讀大先《去北川》的序言,他說:“長期以來,北川似乎像無數縣城一樣默默無聞,直到新世紀以來出現了幾個關鍵性的事件。
2024-07-22
-
劍鋒所向皆華章
作家阿來曾有這樣的評價:“徐劍是屬于這個時代的作家,不僅因為創作本身,還因為其數十年來所持續深耕的報告文學這個文學形式在當代日益凸顯的重要性與獨特價值。
2024-07-22
-
《十甘庵山》:以文字的形式讓生命獲得重量
按照一般意義上題材的分類,牧斯的新詩集《十甘庵山》似乎應該歸入鄉土詩的范疇。
2024-07-22
-
當代青年的心理畫像——葛芳《穿過水面》印象
葛芳短篇小說《穿過水面》,通過細膩工筆的場景描寫、虛實相生的情節切換、深刻復雜的情感表達,將夢境與現實、當下與遠方、自我與他者、個人與社會巧妙勾連,藉由主人公內心的悸動與掙扎、糾葛與撕扯的生動呈現,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勾勒出當代青年普遍的生存境遇與心理狀態:表面上風平浪淺,靜如止水,內里已經一片驚濤駭浪,洶涌澎拜。
2024-07-22
-
《一線駐村手記:厚土 鄉情》:新時代·新鄉愁·新鄉建
一 2018年夏天,大海給我發信息,說參加了中山對口幫扶潮州工作隊,剛好周末抽出空,想與潮州文友一聚。
2024-07-22
-
朝向眾多未來的詩學——論張偉棟的當代詩研究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2024-07-22
-
《坡地手記:小楊老師和她的大學》:樹與傷口
一直以來,何大草的創作題材被評價分為兩類,一類書寫古人,如《春山》《盲春秋》,一類書寫青春,如《刀子和刀子》《拳》。
2024-07-21
-
《八月黍成》:刻進靈魂的鄉土
還沒見到書,根據書名和之前對作者的閱讀經驗,心底就有了這本書的模樣:一定充溢華北平原廣闊田野蓬勃生長的作物氣息,一定滿目冀中鄉間炊煙裊裊楊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圖景,一定閃爍著氣息和圖景被虔誠文字、素樸思想用心化育而成的艷艷文采,而在艷艷文采間,一定流淌著刻進骨子里的鄉土、纏綿不絕的無盡鄉愁。
2024-07-21
-
路遙小說中的鄉土景觀
作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地域綜合體”的景觀,是“復雜的自然過程、人文過程和人類的價值觀在大地上的投影”。
2024-07-19
-
龐大固埃的轉世靈童——田耳印象
初見老田,至少應是十余年之前的事。
202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