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事”,家事,天下事——評《天黑請閉眼》
一 尹學蕓的中篇小說《天黑請閉眼》讓倒霉的鄉村養豬人李進推開故事的大門。
2024-12-01
-
《兒女風云錄》:繁華過后,魂兮歸來
“身體一動,魂兮歸來。
2024-12-01
-
賈想:批評的準備
批評是艱難、同情而準確的否定。
2024-12-01
-
攀登者,留下民族脊梁形象
講述幾代測繪人的經歷及其故事,實際上書寫的是一項事業的傳承,測繪事業在國測一大隊一代代人之間不斷的傳承,也是在事業上不斷攀登、不斷“登頂”,同時更重要的是,這實質上是在描寫和表現測繪精神的接力。
2024-12-01
-
植物美學與文化互鑒:旅日作家華純的藝術新境
旅日作家華純關于植物的文字,是景語,亦是情語、智語。
2024-12-01
-
日常敘事:壓榨出甘蔗汁般的詩意與哲理
盧艷艷總能在這些最被忽略和錯失的東西上頭,凸顯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她用自己的巧思和頓悟,從這些看似庸常的東西上壓榨出了如甘蔗汁般的詩意或哲理。
2024-12-01
-
科幻評論始終在尋找同路人
一篇受普通大眾歡迎的評論,無論在學術上多么遠見卓識,都需要接地氣,說人話。
2024-12-01
-
在時代的迷霧中闡釋和創造
我們為什么需要文學批評,就是因為在知識體制的縫隙,生命有那么多的疑難需要去指認、發現、命名和賦形。
2024-12-01
-
平凡的人們給我們最多感動
作家盧一萍、趙郭明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尋找甘宇》采用參與者第一人稱的方式,從不同的敘述角度,還原了2022年9月5日,四川瀘定6.8級地震時的災區真實情景,講述了由國家、社會、志愿者組成的救援人員用了十七天時間傾力尋找到一名失蹤的工程施工員的故事,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內涵,展示出整個社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相信生命的人道主義情懷與信念,表現了我們時代眾志成城、抗擊災難的國家堅定意志和人民奮斗精神,彰顯出尊重生命、謳歌時代的主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優秀作品。
2024-11-30
-
王彬彬:王嘯峰小說讀札
王嘯峰長期供職于國營大企業,也長期堅持業余性的文學創作。
2024-11-29
-
“審美理想主義”的批評實踐—從“文學性”角度觀察黃發有的文學批評
摘 要 黃發有文學的批評恪守“文學性”原則而又獨具特色,可以稱為審美理想主義批評。
2024-11-29
-
在溫情書寫中探求深沉的生命意義
收到廣西學者型作家容本鎮的散文集《回首已非少年》,細讀集中30多篇佳作感受頗深,這是一部蘊涵多重寄托的生命之書,是作家在人生壯年時期潛心回望關于文學與自我過往的生命體驗。
2024-11-29
-
從秦山讀懂中國,從中國感知秦山
2016年1月28日,中核集團自主研制的先進核燃料元件(CF3)在秦山核電完成首個燃料循環對內輻照考驗,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 (本書插圖) 曾經的秦山核電站,有許多人不知它在什么地方,誤以為“秦山”是“泰山”。
2024-11-29
-
短篇小說的氛圍與留白
《醒來已是正午》是張莉主編的2023年當代短篇小說年選,收錄了鄧一光、喬葉、徐則臣等20位小說家的佳作。
2024-11-29
-
現代詩既需“返本”又需“開新”
詹福瑞是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大家,尤擅古典詩歌研究,但他寫的卻是現代詩。
2024-11-29
-
學術性·啟發性·創造性——《朱永新教育作品》讀后
朱永新康健寬厚,篤行好學,克己慎思。
2024-11-28
-
善良與堅強的贊美詩——讀《尚青》
2004年,無意中看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白豆》,書不是很厚,正好我們要去北京出差,就順便帶上了。
2024-11-28
-
幸福的盡頭是悲傷——讀劉浪《乘筏遠去》
人生的幸福莫過于獲得了美好的愛情,并且在婚姻里得以持續。
2024-11-28
-
降臨在瓦村麥田里復活了的死魂靈
引 子 我始終認為,一篇好的評論文章,應該是與一部好的作品的靈魂對話,評論者在書寫評論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次再創作的心靈沖動。
2024-11-27
-
岳雯:田園將蕪,胡不歸
一、在“返鄉”的延長線上 晉義熙元年(405年),時年41歲的陶淵明從彭澤令上解印去職,返歸柴桑,自此隱居,終老于此。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