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非《登春臺》:漫長時代里的蕓蕓眾生相
繼“江南三部曲”、《望春風》《月落荒寺》之后,作家格非推出了最新長篇小說《登春臺》。
2024-12-12
-
《化成一朵雪花的人》:市井深處的人性幽微
小說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世間百態與人情冷暖,透過鏡面,我們也能真切地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人。
2024-12-12
-
《同舟》:以知識視角展現鄉村新貌
忽培元的長篇小說《同舟》(作家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的“中國好書”2024年7月推薦書目),是一部深入鄉土生活肌理的作品,洋溢著澎湃的詩性激情;也是一部深具現實主義力量的作品,主要體現在它并非簡單復制生活的外部面貌,而是往現實更深處挺進。
2024-12-11
-
《她·們》:為普通人的生活注入文學的光亮
張映姝的詩集《她·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以組詩的形式完成一次對女性群像的書寫和描摹。
2024-12-11
-
《大江本紀》:“對山河的愛就是對生命的愛”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萌芽、壯大以及飽經風雨的曲折歷程,是一卷厚重雄壯、宏大激蕩的不朽史詩。
2024-12-11
-
文學研究要堅持“史識”與“文心”
中國當代文學學科自誕生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其間研究方法歷經諸多演變。
2024-12-11
-
麥家《人間信》:文明的差異和家族秘史
2019年,麥家從諜戰題材突圍之后,創作了長篇小說《人生海海》。
2024-12-11
-
在新時代重新講述西部——當代西部散文“再出發”的方向與意義
中國是詩的國度,也是文的國度。
2024-12-11
-
林翠云:絲路嗅景——以沈葦《西域記》為中心
摘 要 在散文集《西域記》中,沈葦試圖從最為尋常普通的日常物質生活與地域風物處落筆,以“小”口徑去看“大”歷史,著重關注浩瀚西域歷史與新疆史料中那些“光暈”不足的舶來之物。
2024-12-10
-
文學:仰望月亮的呼喚
繼小說集《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尋找葉麗雅》之后,楊曉升的第四部小說集《龍頭香》,2024年擺在我的書案上。
2024-12-10
-
賈夢瑋散文——歷史沉思和人世間凝視
作為編輯家,賈夢瑋主編的《鐘山》是新時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發生器”,自有其高標的顯示度;而散文家賈夢瑋卻一如他的為人一樣,低調,不事張揚。
2024-12-10
-
承載生活細節與溫情脈絡的時光詩箋
“老舍文學院·文學會客廳”優秀作品分享研討會,以專家研討,學員分享的形式,給青年作家持續輸送營養、給予激勵,讓作家與作品走進更多讀者的視野。
2024-12-10
-
文明是多元的,歷史書寫亦如此
凡天才原創之作都內涵豐富,為后世靈感之源泉,思想之根基;凡經歲月洗禮存留至今之作均反映時代,又穿越時代,把探尋現實的觸角伸展到充滿想象力的世界,激勵思想的無限再生。
2024-12-10
-
揚之水《問學記》:在文字間感悟“問學”真章
揚之水的《問學記》中那些文人文心文事,看似是簡單的文字述說,讀來確能使人心有所悟。
2024-12-10
-
《路遇見路》:在路上,拾起普通人的日常
裘山山兼具“軍人”“作家”“女性”三重身份,這使得她的小說創作別具一格。
2024-12-10
-
高建群《中亞往事》:馬鐮刀的英雄之旅
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氛圍中孕育、生長起來的各具特色的文明。
2024-12-10
-
《寸鐵筆記》:“思與詩”的雙重能力
在我眼里,很少有作家像蔣藍一樣,平時緘默,但一旦發言,就有滔滔不絕的言說能力。
2024-12-10
-
《“四葉草”論叢》:文學批評對話意識的自覺
《“四葉草”論叢》由王力平《水滸例話》,郭寶亮《滄桑的交響》,桫欏《把最好的部分給這個世界》,王文靜、王力平《文學是一次對話》4部著作組成。
2024-12-10
-
將歲月化作詩行
南策英先生的詩詞集《歲月留痕》最近出版了,我與詩人長期有聯系,“近水樓臺先得月”,先睹為快,拜讀后,獲益良多。
2024-12-09
-
《學林追遠錄》:群像肅默 靜水流深
幾年前,我第一次讀到王寧先生的散文,忍不住推薦給媒體的朋友,想讓更多的人讀到。
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