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評論集 >> 正文

《詩歌藝術論——全國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56)

http://www.8bwg.com 2012年12月24日14:22 來源:中國作家網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 編

  ③ 郭沫若:《 論詩三札 》,《 文藝論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頁。

  ④ 郭沫若:《 文藝論集 》,第229頁。

  ① 郭沫若:《 論詩三札 》,《 文藝論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05頁。

  ② 郭沫若:《 論詩三札 》,《 文藝論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頁。

  ③ 戴望舒:《 詩論零札 》,《 現代 》第2卷第1期。

  ①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6-217頁。

  ②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5頁。

  ③ 郭沫若:《 文藝論集 》,第229頁。

  ①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6頁。

  ②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6-217頁。

  ③ 蘇珊·朗格:《 藝術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49頁。

  ①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7頁。

  ② 同上。

  ① 郭沫若:《 文學的本質 》,《 文藝論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24頁。

  ② 同上。

  ① 蘇珊·朗格:《 情感與形式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頁。

  ① 郭沫若:《 學生時代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頁。

  ① 有關“情緒的抑揚頓挫”的具體把握,可參考拙著《

  新詩創作論 》中有關情韻節奏方面的論述,該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初版,后收入《 駱寒超詩學文集 》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①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7頁。

  ② 同上。

  ①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9頁。

  ②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23頁。

  ③ 同上。

  ① 此處采用飛白的譯文。

  ①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28頁。

  ②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27-228頁。

  ③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28頁。

  ④ 雅克·馬利坦:《 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 》,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29頁。

  ① 拙文《 生活概念、生活轉型、日常生活的文藝學 》(

  編讀札記 ),《 文藝爭鳴 》,2004年第6期。

  ② 即便講到“人心”,王國維也認為“夫人心本以活動為生活也”。見其《

  人間嗜好之研究 》( 1907 )一文,《 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王國維卷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頁。梁漱溟在其《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 1921 )中說:“所謂生物,只是生活。生活、生物非二,所以都可以叫作‘相續’。”“人的生活大半部分也都是本能的生活。”參見陳來主編:《

  北大哲學門經典文萃·梁漱溟選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7、39頁。周作人在其《 人的文學 》一文中也認為:“我們相信人類以動物的生活為生存的基礎,而其內面生活,卻漸與動物相遠,終能達到高尚和平的境地。”見《

  周作人散文全集 》第2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7頁。

  ① 沃爾夫岡·凱塞爾:《 語言的藝術作品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55頁。

  ④

  ① 據《 辭源 》解釋“生活”條:①生存。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漢書蕭望傳:“年逾六十矣,老入監獄,茍求生活,不亦鄙乎?”②猶言境況、生計。宋書索虜傳:“復何知我鮮卑常馬背中領上生活”。③原指一切飲食起居活動。中華書局,1983年修訂本第1版,第2095頁。

  ② 據《 現代漢語詞典 》解釋“生活”條:①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②進行的各種活動。③生存。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況。商務印書館,1983年1月第2版,第1025頁。

  ① 參見:《 新世紀文化中國面臨挑戰,訪新儒學代表人物杜維明 》,《

  文學報 》,2010年7月29日第31版。

  ① 李冰:《 在網絡文學研討會上的講話 》,載《 作家通訊 》2010年第3期( 總第159期 )。

  ① 王國維:《 人間嗜好之研究 》及《 人生及美術之概觀 》,見《 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王國維卷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115頁。

  ② 梁漱溟:《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見陳來編《 北大哲學門經典文萃·梁漱溟選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頁。

  ③ 如梁漱溟在《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 1921 )中就分列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等,參見《 北大哲學門經典文萃·梁漱溟選集 》,陳來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5、116頁。周作人在《 人的文學

  》( 1918 )也分列出物質的生活、道德的生活、以及內面的生活、理想的生活、靈肉一致的生活等說法。參見《 周作人散文全集 》第2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7頁。王國維《 人間嗜好研究

  》( 1907 )中也提出“物質上與精神上之生活”這樣的提法,比梁啟超、周作人等更早。

  ① 有關波德萊爾和“審美現代性”,參見[

  英 ]馬泰·卡林內斯庫:《 現代性的五副面孔 》,顧愛彬、李瑞華譯,商務書館,2003年版,第62頁。

  ① 引自《 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第1版,第242頁。

  ① 參見《 毛澤東選集 》( 合訂本 ),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818頁。

  ① 王小妮:《 詩不是生活,我們不能活反了——答〈 南方都市報

  〉記者問 》,《 南方都市報 》,2004年4月14日。

  ① 參見[ 美 ]M·懷特編:《 分析的時代

  》,杜任之主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6月第2版,第230頁。

  ① 蔣登科:《 傳播方式、網絡詩歌及其他 》,載《 現代傳播 》2009年第3期。

  ① 李冰:《 在網絡文學研討會上的講話 》,載《 作家通訊 》2010年第3期( 總第159期 )。

  ② 呂進:《 三大重建:新詩,二次革命與再次復興 》,載《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5年第1期。

  ① 周憲:《 當代中國傳媒文化的景觀變遷 》,載《 文藝研究 》2010年第7期。

  ① 周憲:《 當代中國傳媒文化的景觀變遷 》,載《 文藝研究 》2010年第7期。

  ① 王蒙:《 泛漫與經典:當前文藝生活一瞥 》,載《

  文藝研究 》2010年第7期。

 

上一頁 1 2 ...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下一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