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同質內容邊際效應遞減、情緒販賣走到頭、用戶開始“爽疲勞”…… 微短劇:紅利期已過,精耕期到來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 楊雯  2025年07月16日16:25

近日,微短劇又誕生了新的紀錄。都市言情劇《念念有詞》播放量突破10億,這也是首部在紅果短劇平臺上熱度破億的微短劇。

一方面,是大量網文改編的一些簡單的所謂逆襲、甜寵、虐戀,在消費者面前呈現明顯的邊際效應遞減,給行業帶來“爽疲勞”困局;另一方面,是持續刷新的播放量和熱度數據,以及優質作品不斷擴大的輻射面。兩個不同的表征指向的其實是同一條路:微短劇行業正在從市場爆發階段轉向內容精耕階段。

2024年底,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指出,微短劇行業邁入2.0時代,精品化成為行業共識。在這一背景下,不論是平臺方還是承制方,不論是早年入局的“拓荒者”還是新晉加入的“后來者”,都在向“精耕細作”轉型,重構敘事節奏、適應豎屏審美,越來越多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的“微精品”涌現出來。

情緒—情感—情懷三進階

7月9日,數據機構DataEye正式發布了《2025H1微短劇行業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參與投流的微短劇新劇總數超3.96萬部,占比約60%。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平均每天有220部微短劇上新。

如此海量的內容,用戶為之買單的又有多少?點眾科技做了一些街頭訪談發現:即使是重度用戶,比如三、四線城市的,年齡偏大的男性用戶,他們覺得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尾什么樣子,已經開始不太愿意為每部微短劇買單了。“空洞的、不可信的、失真的表達,讓很多用戶已心生厭倦。”點眾科技執行總裁李江斷言:目前情緒價值販賣這條路已經走到頭了。

在情緒—情感—情懷的遞進關系中,情感共鳴正是承接情緒價值的下一個路口。從報告對細分題材的統計來看,雖然逆襲、古裝、總裁、打臉、家庭這些傳統題材仍然占據著前列,但是在創作中被植入了現實骨架,并不是過于追求爽感。

從《家里家外》到《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再到《念念有詞》,聽花島出品的微短劇數量不多,爆款不少。聽花島總制片人趙優秀表示,一直以來,聽花島都堅定著一個理念:以情感表達為核心,講述著關于愛和溫暖的故事。“很多劇受歡迎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其中的情感和情懷表達,能夠讓觀眾共鳴,讓他們愿意分享給更多人看。”

《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是上個月的大熱之作,截至6月21日,該劇全網話題總量突破30億,紅果熱度值最高達8625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版本已經是原著《孝子賢孫都跪下,我是你們太奶奶》翻拍的第7版。相比其他版本的播放數據,聽花島可謂斷層領先。

原始內容都一樣,而聽花島的這個版本,“最重要的是喚起了觀眾深藏在心底的情感。”趙優秀表示,很多人在看這部劇時,會突然想到自己的媽媽。“是這份感情,感動了大家。這也是該劇表達的核心——變換的時空,不變的家和親情。”

順著情感的道路繼續向前走一走,就到了更高階的情懷層面。雖然觸及這個層面的作品還不多,但是已經有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和探索:比如早期用精巧構思承載民族情懷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將鏡頭對準鄉村法官的《法官的榮耀》,以及前一段時間大火的、以四川方言的煙火氣講述家庭羈絆的《家里家外》等。這些創造了一定社會價值的現實主義作品,超越了個人恩怨與小情小愛,將個體敘事巧妙地升華為對時代精神的觀照、對社會議題的探討、對文化根脈的守護,讓行業看到了未來微短劇再度進階的可能性和希望。

這份希望或許就在不遠處:如今,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微短劇也將以更輕體量、更強節奏、更貼近觀眾的形態,講述抗戰前后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故事。眼下,紅果短劇出品的多部作品正在精心推進創作,包括講述廚師葉清軒揭露日偽擾亂金融、掠奪物資陰謀故事的《怒刺》,展現冀中敵后抗日武裝智勇博弈的《敵后武工隊》,講述現代化學碩士穿越至1942年與青年時期的奶奶共同抗日故事的《我比奶奶大三歲》等。

影視化表達建立豎屏美學

不論長劇短劇,其實都是影視作品。在“長劇向短”的浪潮中,其實微短劇也在偷偷“向長”——向長劇學習影視化的表達和呈現。

李江在和很多傳統影視制作者共同探討的時候發現,對人物的刻畫是影視化表達非常核心的部分,而在微短劇發展初期是不重視這個的。現在,很多微短劇專門拿出了一部分情節用來塑造人物,因此吸引了不少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用戶。

今年初,點眾科技推出的《好一個乖乖女》大熱“出圈”,在李江看來,這個故事本身并沒有多么奇幻或者吸引人,但這里面對人物的刻畫是下了功夫的,原來的人物都是臉譜化的,是為劇情服務的,現在逐漸用事件反過來刻畫人物。

在《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中,演員李柯以(飾容遇)和屈剛(飾紀舜英)貢獻了劇中最為觀眾喜愛、感動的一場戲:闊別70年的母子再次相認,容遇淚流滿面,撫摸著兒子滿是皺紋的臉頰,激動又心疼地說道:“我走得那么早,你一個人很孤獨吧?”在這里,李柯以將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愧疚、心疼、寵溺,以及身為長輩的威嚴,詮釋得恰到好處。

除了人物塑造,制作的提升也是提高微短劇質感的重要因素——目前微短劇的制作成本普遍已達七八十萬元,而在2023年時,僅為一二十萬元。

《念念有詞》大爆的同時,女主角桑鹿的妝造也同步“出圈”,社交平臺上有很多專門“種草”女主角衣服和飾品的帖子。據了解,聽花島有一個擁有近3萬件服裝的龐大服裝庫作為支撐,為各色劇集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我們很重視豎屏美學的打造,要求是從勘景開始就考慮構圖、鏡頭等。”趙優秀分享道,當然,不論是造型還是構圖,豎屏美學方面的一切努力都是為內容本身服務的,要把工夫花在觀眾最能感知的地方。

從進場時間來看,愛奇藝說不上早,但是卻追得很緊。自從去年9月宣布發力微短劇之后,愛奇藝就將以往在長視頻領域積累的諸多經驗以及沉淀的部分能力復用到微短劇領域。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表示,愛奇藝的創作邏輯要從短視頻表達向微短劇影視化表達轉變。6月底,其首部IP改編微短劇《成何體統》的成功上線,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楊海濤分享道:“《成何體統》上線之后表現非常好,在愛奇藝所有品類里面,每一天的拉新都能排到前幾名。”

經過實踐摸索,紅果短劇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清晰的精品化路徑:在選題上緊扣“真善美”的核心價值;在制作上保留短劇“節奏快、周期短”的優勢特點;而在成本控制上,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認為,在1萬—2萬/分鐘的合理區間內,完全可以打造出視聽語言精良、審美在線的精品內容。“這個成本對行業來說是可負擔、可規模化的,也是保障內容持續產出的關鍵。”

作為網文頭部平臺,七貓一直到今年2月才正式大力投入微短劇。七貓短劇總經理梁凱發現,微短劇已經走過了“入局就能賺錢”的紅利期,行業如今在內容質量上的“卷”甚至有點超乎自己的預判,劇本題材、制作水平、變現模式等都在迭代更新。因此,除了把七貓全庫10萬+的IP開放出來外,七貓短劇更是拿出了真金白銀的誠意:今年在制作上投入1.5億元,致力于精品微短劇的打造。

利用AI打磨作品而非量產

隨著用戶對內容連貫性、人物立體化、制作精良性等要求的提升,使得微短劇更加注重內容的再開發與再打磨。AI等新技術的加入,不僅推動了制作的再次升級,也讓某些原本難以落地的題材成為可能,進一步拓展了微短劇的內容范圍。

AI 做微短劇已不是新鮮事。2024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快手推出了AIGC原創奇幻微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抖音和博納影業也聯手出品了AI劇集《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等,盡管這些作品給業界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由于AI大模型的成熟度尚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因此尚未能在微短劇行業展開太大規模的應用。

6月20日,由掌閱科技出品的仙俠題材微短劇《遮天》開播。與此前大部分AI參與的作品不同,這是一部AI技術與實拍畫面深度融合的真人微短劇。除了真人出演之外,在虛擬場景與人物構建、特效制作、角色涉及以及敘事連貫性方面都有AI參與。

在《遮天》使用AI技術的過程中,掌閱科技首席執行官孫凱發現大模型的表現很好。“AI大模型在怪獸建模和打斗場景渲染上表現出色,能細化表情、情緒等,用十分之一的時間達到了傳統方式60—70分的水平,更匹配短劇效率優先的特質。”在AI賦能下,微短劇作品視覺風格更加多樣,敘事空間更具張力,尤其在還原大場景、表達虛擬設定等方面的表現獲得了積極反饋。

短劇業務在今年一季度已經躍升為掌閱科技的第一大業務板塊。在孫凱看來,掌閱科技在微短劇賽道上的核心優勢有三個方面:優質多元的IP儲備、全面扎實的業務積累,以及快速沉淀的AI技術。他進一步指出,AI技術的引入不僅顯著提升了制作效率與作品質量,還拓寬了短劇的視覺邊界與敘事空間,在場景還原、后期制作以及用戶分析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孫凱提醒,AI的確擅長大規模生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每部作品的獨特性與精細打磨。尤其是要忠實于原著的核心精神與情感,讓每個故事都有其獨特的閃光點。“我們更多地把AI看作是打磨好作品的技術,而非單純追求量產化、為了應用AI而大規模創作一些同質化的作品。”

李江也看到了AIGC的巨大潛力,他預測道:“大概在3—5年之內,我們會看到微短劇平臺逐漸從PGC平臺、OGC平臺,變成UGC平臺。目前我們接觸的大量AIGC創作者,特別是超級創作者,利用AIGC進行劇本的撰寫,從內容的生成,到最后的剪輯合成上線,1—2個人已經完全可以完成了。”這不僅意味著效率的提高,更可能開啟一個普通人也能輕松創作的“全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