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叩響古蜀月痕
來源:文藝報 | 葛水平  2025年07月09日08:47

在遙遠的東方,有個古老民族締造出了一種獨特且燦爛的青銅文明。

它就是“三星堆”。

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進墳墓,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境。

那些氧化生銹的器物,則如串串沒有人讀懂的暗符,歷史,也許只有埋藏在地下,才會呈現出它的真實。在迅即而逝的時間中,將人區別開來的不是生命的長短,而是文明的進步。人類也許很早就懂得了這個樸素的真理,所以,工匠為無常的人間注入了無盡的美學成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背宋淦髦?,大量出土的文物是銅容器,或者說是酒器。這當然是貴族階層才能享用的高端奢侈品。古人對巫文化有著近乎癡迷的信仰,殷墟發現的龜甲卜辭便復原了那個時代。

三星堆沒有留下文字。

外國媒體在一篇報道中向讀者介紹了青銅器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青銅禮器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他們代表著中國的‘天命’觀念,對統治者而言,青銅器意味著王權的合法性。”

站在三星堆博物館各種人像面具前,只覺一股氣勢迎面撲來,形制各異,動人心魄,讓人為匠人的膽識與智慧而激動。在天地的方圓里,人類向前走,不停頓,不喘息。那些古老時代的手藝人都到哪里去了?向前走,走過多少游手好藝的英雄,永遠喊不回來的是有趣的魂靈。

中國古代青銅器是幾千年前的歷史遺物,出土的銅器往往是破碎和殘缺不全的。文化層考證和出土器物,既是傳承悠久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更是一個時代科技能力、工藝水平、歷史文化、社會關系、意識形態與宗教信仰的集中體現,并對后世相關工藝的發展和研究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如果說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創造的諸多藝術圖案、藝術造型,讓我們說一聲“原始的美”,那么青銅時代的美,就是和文明史的發端扣合在一起的“起步的美”了。

可以想象古人小麥膚色的臉,藝術家一樣,腦后高束的馬尾亂蕩,胸前佩戴一掛玉石串起的長鏈。想象累了,就用青銅爵飲酒。

“飲惟祀,德將無醉?!惫湃税丫瓶醋魍赖湟粯忧f重,通往神門、人門、鬼門關卡中,以酒筑路,抵達欲望的神藝之門。

三星堆的過往,欲望和毀滅都十分神圣。

它曾經經歷了什么?一種綿延千古的生活方式為什么被瓦解?這是歷史的法則,慶幸的是泥土為歷史收藏了一個文明最后的青銅。

鴨子河流過,讓平原上出現一道裂谷,不知是河流劈開的,還是人工的選擇。流經了無數個年月日的河水,現在變得細小舒緩。廣漢平原為風提供了輾轉騰挪的條件,風從鴨子河一點點旋起,想把遮擋太陽的云層旋出一道裂口。

起風了,風使天空的顏色旖旎魅惑。

時光年復一年這樣消逝這樣呈現,一副表情。

黃昏,站在博物館空闊的大地上,遙想古代,萬物有靈是人類祖先對大千世界的共同感受,也是對陌生而神秘世界的最初解釋。在遠古,我們的祖先脆弱得猶如螻蟻。無論是酷烈的太陽、肆虐的風雨、狂暴的江河、冷漠的崇山峻嶺,還是兇殘的猛獸、無情的烈火、驟然而至的疾病中毒以及想象中的厲鬼,都使得他們恐懼、擔憂、日夜不寧。他們試圖通過人神交往,請求無所不在的神靈同情、關愛、悲憫、寬恕、息怒、庇護和恩賜。

三星堆精美絕倫的文物群體,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造型獨特的神壇,縱目千里的面具,人鳥合一的神像,達地通天的神樹,深藏著天地的神祇以及先民對自然萬物的無比虔敬。

青綠,是氧化反應生成堿式碳酸銅形成的綠銹;如果埋藏環境水分充足,還會有硫化銅的生成,會形成青金石一樣的藍銹;如果青銅器中錫的含量比較高,且集中在表面,就會反應生成氧化亞錫,形成炭一樣的黑銹;如果在堿性的環境中,又會生成氧化亞銅,形成玫瑰血一樣的紅銹……很少有人知道,青銅器在剛剛鑄造完畢時,所呈現的顏色其實是金色。

古以祭祀為吉禮,故稱銅鑄之祭器為“吉金”。吉金就是精純而美好的青銅,有青銅器銘文自稱“吉金”,以顯示其尊貴。

中國的青銅時代主要指夏至戰國時期,戰國晚期鐵器技術進步,普遍用于生產、生活工具和兵器中,青銅時代落幕。中原青銅器,以夏商周核心文化圈為主體,其他如晉、燕、齊、魯等諸侯國青銅器,雖然結合當地特色有一定創新,但文化內核仍舊是商周青銅文化,所以統歸為中原青銅器。

稱為“禮”器的青銅,是溝通人神、圣化世界秩序的中心紐帶。

1986年3月,四川省考古所與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實習隊聯合對三星堆遺址進行發掘。就在實習發掘剛剛結束,在距實習地點20米開外的磚瓦廠取土過程中,兩個祭祀坑先后現世:大型青銅立人、青銅神樹、縱目面具、青銅神像、黃金面罩、金杖以及大量玉器、象牙陸續出土。這一發現立刻將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國,這些奇特的文物,都代表著這里曾經有過一個文明程度十分發達的國度,尤其是它的特殊性,甚至引發了一些人認為它是外星人遺留的猜測。

時間往更遠處拉。

1929年春天的一個早晨,一個意外的發現改變了家住四川廣漢月亮灣的燕道誠與兒子燕青保后來的人生,甚至也讓中國的考古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尤其是它的獨特性在此前的文明中未有相類似的。

春天,風吹過,塵土和沙子從地上騰起,萬物又因春天的到來開始涌動。

月亮灣村民燕道誠與燕青保父子像往常一樣,一同下地播種。燕青保感覺自己挖到了一個不尋常的物件。他與老爹燕道誠一起,小心翼翼地挖出了一個石磨大小的“石環”。石環有人工痕跡,看上去不是現代之物,燕道誠懷疑有可能這附近還會有更多的“玉”遺存。懷著激動的心情,父子倆經過一番搜尋,找到了一個塌陷的深洞,挖開后發現里面散落著300多件文物,這真讓父子二人頗為心驚肉跳。

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后,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給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線索,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于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10天的發掘。

葛維漢在事后的報告中大膽推測,器物的年代上限為銅石并用時代,下限大約為公元前1100年,這一認知首次確認了遺址的真實存在。此時因為戰亂的影響,三星堆遺址的發掘計劃自然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對于文物本身,則躲開了歲月的荊棘。

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又恢復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當時還沒有認識到三星堆遺址的巨大規模,所以將三星堆遺址北部的月亮灣地點和南部的三星堆地點各自當作一個遺址,分別命名為“橫梁子遺址”和“三星堆遺址”。

“堆”在四川人口語中有人工壘建的意思,三星堆可以理解為人工壘建的三座土臺。這三個黃土堆,位于東經 104.2度,北緯31度上。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殘破城墻,土堆和城墻隔著一條馬牧河相望。于是,當地人就給這個景觀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稱。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世界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悠久文明。而三星堆身處其中,從其上接寶墩文化,下啟十二橋文化的發展脈絡中,也能體會到其中的生生不息。

我國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記錄。甲骨文中多次提到了“蜀”,這個“蜀”,應該就是20世紀80年代發現的“三星堆古城”。

廣漢平原,原本是一個內陸湖,由內陸湖變成外流湖,經過了幾萬年的變遷,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時候,湖水流出去,露出底部。隨后,成都平原出現河流,隨著河流逐漸變深,才出現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牌飾、銅鈴,玉器中的玉戈、玉璋,陶器中的深腹罐、小平底罐、高柄豆、盉、觚形器,可看到受龍山文化末期和二里頭文化的影響?!暗搅艘笮鏁r期,商文化進來以后的話,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都受到了王朝文明的極大影響。也就是說,中原的商王朝文明,一直影響了整個三星堆青銅文化?!?考古學者陳德安先生說。

廣漢平原,鴨子河畔,當青銅時代的風吹過這片滄桑的土地,“三星伴月”留下了獨具一格的文明印記。

這里曾流傳著“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傳說,金烏棲息于通天神樹,在叩問蒼穹間飛渡千年時光。

北緯30度。

這條緯線附近,有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珠穆朗瑪峰、瑪雅文明、古巴比倫等,這區域被人們稱為“地球的臍帶”。難道這是古蜀文明對權力象征獨特的表達方式?假如這種獨特性正是古蜀文明的魅力所在,那出土的金杖不僅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更是在長江流域獨有的文化傳承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金杖,與中原地區以九鼎為權力象征又有所不同。

遠古時期的成都平原雖山林澤漁,園宥瓜果,四節代熟,靡不有焉,但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水患頻發。魚鳧王帶領他的子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溝通天地,他們朝拜太陽神,用青銅、黃金、玉石、象牙、神鳥等器物祭拜并祈福,祈愿風調雨順。

古蜀國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怎么消失的,在三星堆一號、二號坑現世之后,成為大家好奇的話題。一號、二號坑除了有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較為常見的玉石器、青銅容器以及巴蜀文化遺址陶器外,諸如金面罩、金杖、青銅眼形器、青銅神樹群、青銅太陽形器、青銅人像,都是國內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不僅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其文化面貌也十分復雜,奇詭而神秘。

三星堆不是沒有記載,而是以往的歷史學家們往往沒有把那些記載作為正史,只是當作了志怪傳說。比如,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蜀志》中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边@件青銅大面具,不就是“縱目”之象嗎?三星堆的發現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記錄在文獻中的傳說故事。

蠶叢,又稱蠶叢氏,上古時代蜀國首位稱王的人,是蜀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五代蜀王中的第一代蜀王。據說蠶叢的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在三星堆新館二層,可看見三星堆出土的縱目人,還有頭發在腦后梳成的“椎髻”?!扒Ю镅邸㈨橈L耳”,它們的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夸張,長大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

《華陽國志》成書于東晉,是中國第一本地方志,也是關于四川古代歷史最重要的文獻。其中除了“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外,還有“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的記載。李白就是看了這本書后才寫了著名的《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上古時,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5世紀前后,他們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后又循河谷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并撿拾野蠶抽絲。后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

相傳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后代就是古蜀王國的祖先——蠶叢。

蠶叢巡行郊野時常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古蜀國與中原殷商政權屢發戰爭,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記載。

魚鳧執政時期,正是商王朝接近滅亡的時候。因為與商朝不合,古蜀國參加了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會盟。

在三星堆看見3.96米高的青銅神樹。

器物所要表達的意圖完全超出人們的經驗。眼前這件青銅器,由基座和主體兩部分組成。

從青銅神樹底座,能看到更多隱喻和象征。它的三面各有一跪坐銅人像,前臂殘缺,參照出土的其他青銅人物來推測,很可能是雙臂前伸,手持禮器如璋、琮等,表現祭祀儀式的情景:不斷試圖溝通天地,認識宇宙的可能,試圖擁有另一個維度和時空的神秘力量。

由此我想到了搖錢樹,一種樹形明器。東漢至三國時期的巴蜀文化圈,即今天的四川、重慶、云南和貴州一帶,在專門為埋葬墓主人而鑄造的隨葬品中,有一種青銅和陶的樹狀組合器特別流行。這種明器體型較大,平均高度超過1米,一般分為兩部分:樹座和樹。因為枝葉上有許多銅錢紋,所以這種明器通常被稱為“搖錢樹”。

三星堆的巨型神樹上沒有錢幣形狀,而有九只鳥。

《山海經》中記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薄皽?,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痹谏瞎艜r代,人們認為天上的太陽是由飛翔的烏所背負。銅神樹鑄飾九鳥,或原頂部有一只鳥,符合《山海經》中“扶桑”和“若木”的“上有十日”這一顯著特征,也可能制作者表達的構型意圖是另有一只鳥在天上值日。

《山海經》還記載了,太陽升起的地方有一棵樹,樹上住著十個太陽。這就是傳說中的扶桑樹。

扶桑樹是由兩棵桑樹相互纏繞、相互支撐而生長。全長三百里,直通天庭。后來,堯帝讓箭術高超的羿射下九個太陽。不料,羿射下九個太陽后,地上出現了九只烏鴉。原來,這些烏鴉就是扶桑樹上的三足金烏,三足金烏就是燦爛的太陽。

從此,世界上只剩下一個太陽,扶桑樹上只留下一只三足金烏。

在《山海經》的故事中,現代人直觀地感受到了古人劃時代的想象力,以及人類最樸實直觀的智慧。

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先采用分段鑄造法,再將各個部分焊接成型,使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當時最為先進的技術。

從埋葬青銅神樹的土質中發現了被火燒,然后又被打碎掩埋的痕跡。歲月腐蝕掉了最初的“吉金”原貌,只留下了成堆的碎片、嚴重變形的底座,沒有任何一個完整的分支。

當它們重新在工匠修復中玉樹臨風時,可以想象,與微風吹過神樹時,枝葉簌簌作響,枝頭?棲息?的金烏?,是?太陽神?對人間?的眷顧。

3 號“祭祀坑”一團被壓得嚴重變形的金器出現在人們眼前。出土時,這件金器仿佛一張紙被揉成一團,難辨形狀。這張薄如蟬翼的金面具寬 37.2 厘米、高 16.5 厘米、重約 100 克,眉眼鏤空,兩耳輪廓圓潤,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張,造型威嚴神圣,是一張完整的黃金面具。三星堆黃金面具的制作技術超越了中原同期水平。耳部精度0.1毫米的紋飾,體現了古蜀匠人的微雕技藝。盡管制作工具至今成謎,但巧奪天工的技藝使其成為古蜀金屬加工的巔峰之作。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三星堆經受住了強震的考驗。

強震中接受考驗的是一根漁線。

三星堆所有文物的固定“安全帶”,用的正是漁線。用布袋裝沙子,拴漁線吊起,把線抻斷時的沙子重量就是該線的實際拉力,將其與標定的標準對照,即可判定是否合格。漁線揉成團,用雙手擠壓,松開后看其能否在瞬間自動復原,很快復原無褶痕的,說明漁線柔韌性好。

館藏文物為主的可移動文物屬于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藝術、科學和歷史價值,保護意義因此顯得十分重大。歷史上地震造成文物受損比比皆是,如1999年9月在希臘雅典地區發生的5.9級地震造成希臘國家博物館部分文物受損;2004年10月的日本新潟縣6.8級中越大地震,造成博物館館藏文物大量破壞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等先后提出將減隔震技術應用于文物的防震保護。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國內開始重視對文物的防震保護工作,多家博物館普遍采用了“卡、栓、粘、側支”等傳統手段保護措施。但是,大量震害事實表明傳統的保護措施并不能確保文物在地震中的安全。

小而美的漁線,不管系的疙瘩數有多少,若綁文物的方法出錯,漁線會左右跑,文物也會左搖右晃。

纏兩圈,挽八字形,綁死,不動念。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專家立刻對三星堆最高大的青銅神樹展開檢測,結果令人十分欣慰——青銅神樹并沒有損壞的跡象,它挺立著,依然結實完好。

早期文物修復青銅頭像時,部分頭像、金面具在坑里被有害物質氧化、銹蝕。這些青銅頭像長出了銅銹,使頭像面部脹起,把原本貼合覆蓋在頭像上的金面具拱脹出去,導致頭像和金面具分離。這就需要先將金面具揭下來,把青銅頭像面部的銹蝕病害清理干凈,然后再把金面具還原上去。這個很有意思的過程,能夠看出古人在捶打不同部位的薄厚差別。

一塊金子最開始從鼻子的部位敲打,之后向四周延展,第一道到鼻翼,所以較厚,第二道則會到臉頰,第三道到顴骨,第四道到耳朵,第五道是耳朵后面的邊緣。這樣的工藝就會導致處在中心位置的鼻子最厚,向四周、邊緣越發變薄。

有人問:“那些青銅面具是否是外星人或者外來文化入侵的想象?”

其實,它更像人的骨骼。

縱目面具凸出的眼目代表太陽,眼目加夔龍,就是青銅器上的獸面紋,代表太陽神。如果把縱目面具倒過來再翻轉側視,就相當于甲骨文“蜀”字,上面是一只眼、下面是一個夔龍造型。這是商人給“蜀”下的定義——蜀人是崇拜太陽神的民族。它是蜀人始祖神,但又與商文明有聯系。

歷史上廣漢平原到底發生過什么?三星堆位于鴨子河南岸,這條寬闊的河流在上游叫湔江,在下游叫沱江,偏偏在廣漢被叫作鴨子河。這里是經典的候鳥遷徙地點,每年秋天上百種候鳥飛來鴨子河越冬,鴨子河是愛鳥人觀鳥的一處秘密基地。三星堆文物中的鳥形圖樣眾多可能與此地水草豐沛有關,現實中的鸕鶿與青銅神樹上的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世界的每一瞬變化都肯定了人與自然的抗爭。古人對自然現象油然而生的敬畏崇拜,最常見的是對日月星辰、自然靈物。自然界存在著強大的神靈,原始宗教的代表本來就是圖騰崇拜。

青銅太陽輪形器恐怕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其用途和象征含義一直眾說紛紜,有釋為車輪的,有釋為盾牌飾物的,有釋為陳設物的,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太陽崇拜”。

古蜀人或許早已預見:所有試圖對抗時間的方式,最終都會成為時間本身。他們埋下的不是器物,而是一個文明留給虛無的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