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看水最是漫雨時
來源:中國文化報 | 凸 凹  2025年07月09日08:21

30多年前的麥收時節,我被派到一個有550畝麥收任務的小村,協助村里搶抓“三夏”(麥收)工作。有這樣的機會,我是欣喜的:平時的工作比較枯燥單調,或許在那個小村里,我會看到賞心悅目的好風景。

但剛進村時,并沒有看到預期中的風景,反而覺得過于普通——幾十戶人家七扭八歪地分布在一條河卵石大堤上,房屋普遍顯得低矮老舊;整個村子,沒有一條稱得上的街道,只是比鄰的房屋之間,或山墻,或后墻,在錯落中溜出一條條縫來,人就閃閃仄仄地從這樣一條條“街”中來往奔忙。時下,農民富了,村村戶戶蓋新房的、講村政規劃的不少,相比而言,這個村子就顯得有點跟不上趟兒。村子古樸,當然也是一美,可惜村東有一條鐵路,南來北往的火車,轟隆隆震得屋子直顫、房梁直響;要是趕上火車鳴笛或放氣,那刺耳的銳聲,叫人感到心神不寧。

這一天,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因為之前約好當天要開村民大會,公布“三夏”方案,我便騎著自行車往村子里趕。到了村口,看到平時無人問津的只有半畝大的一片水塘,四周圍滿了垂釣的人。他們有的嚴嚴實實地披著雨衣,有的只簡單地在身上綁幾片塑料布,有的干脆什么雨具都不穿,把整個身子暴露給綿綿細雨。他們誰都不講話,靜靜地站在那里,專心注視著水面,握魚竿的手也一動不動,從遠處看去就像一座座雕像。好一幅“雨釣圖”啊!我的心一下子被這氛圍攫住,于是把車支在塘邊,問一個叫大慶的瘦高個少年:“這塘里有魚嗎?”“有哇。”“能釣著嗎?”“當然能!我家水泥槽里就有我釣的幾十條呢。”我想他的話中有這樣一層意思:這問題問得多蠢啊,你竟不知,有水的地方就會有魚,有魚的地方就會有人,這是自然的連接啊。

我便不再吱聲,蹲在他身邊,順著他的魚竿,也把目光凝結在水面。周圍寂靜,雨滴打在水塘邊的樹葉上,竟有“丁零”的聲響。眼前的景象讓我感到吃驚,原來貌似平靜的水面卻這么不平靜:每一個細細的雨腳都在水面上濺起一個圓環,無數個雨腳落在水面上,就有無數個圓環興起。這些圓環都努力地向外擴延著,于是環與環就相互交錯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個水面竟成了一張密密環結而成的“大網”。在此時,這張“網”是恒定的、牢不可破的,這一茬圓環就要消失,那一茬圓環已經興起,無數次新陳代謝就在這不易察覺的瞬間進行著。有時跳出水面的魚兒把這張“網”撞破,有時釣者的漁網把這張“網”扯破,但很快就會彌合完整……

我被這神奇的景象牢牢釘在塘邊,任雨水打濕了背心和頭發。不知不覺間,幾縷游絲涌上我的心頭:為什么往日視而不見的水塘今天卻逗引了我?哦,是因為有漫漫的細雨——大雨則不成,因為大雨淋漓,會讓人本能地“逃”。在漫雨下,塘底的壓力驟增,魚兒紛紛游到水面,去呼吸新鮮空氣,于是便引來了垂釣的人。

我忍不住聯想,生活的深蘊是否也只有賦予必要的風雨,才會顯露出誘人的風光來,才會惹人去追求它?在漫雨下,水面結成了交錯的、纏綿的、牢固的網,它們變成了一個整體,所以和諧,所以美。人類社會是否也只有在風雨中才更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托、相互依存,才更見凝聚和友善?這也許有些牽強,但大自然的風景,在特定的條件下,一經人的思想過濾,也就有了質感的理性和浸潤人心的感情。

雨依舊漫漫地下,天幕卻不昏沉,有遮不住的光華,這便讓我不結憂愁。因為麥收時節就怕遇雨,大雨會淋掉麥穗,毀壞農人的收成;但小雨溫柔,它會給過于干燥的麥穗注入一份柔韌,使它不會因籽實沉重而自己掉在地上。這物與物之間的體貼與同情,類似人與人之間的悲憫與照拂。因此,這漫雨中的收獲還是一種可靠的前景,令人心生喜樂。愛默生所說是對的,他說,大自然的每一種風景,都蘊含著一種哲學,不僅美,還深刻。譬如,雖然過境火車有些聒噪,但它可以打破老舊的寂寞,讓過于質樸的村莊,體會到一點現在的氣息,讓村人知道,今夕是何年。

看到我陷入沉思的樣子,大慶以為我迷上了釣魚,便把魚竿輕輕遞給我:“叔叔,您也來釣吧。”少年的美意是不好推拒的,我把魚竿接了過來。魚鉤靜靜地垂在水中,不一會兒,心也變得異常的恬靜、異常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