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蒸水河畔到青春詩會:衡陽90后作家朱弦的文學之光
來源:紅網 | 陳曙霞 胡邦建  2025年07月03日06:57

朱弦,90后,湖南衡陽人。中國作協會員,參加詩刊社第40屆青春詩會,魯迅文學院湖南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毛澤東文學院作家班學員。作品發表于《中國作家》《詩刊》《星星》《揚子江詩刊》《中國校園文學》等刊。

衡陽縣90后作家朱弦(原名朱輝煌)的名字,于去年正式寫入中國作家協會新會員名單,成為衡陽文壇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青年詩人之一。

這位出生于1996年的詩人,自18歲提筆寫作以來,作品連續登上《詩刊》《中國作家》《星星》等文學期刊。其詩作《光的回溯》《村莊與落日》《回贈》等獲湖南省作協2024年度作品獎勵。

船山故里的文學新星

朱弦的家鄉衡陽縣曲蘭鎮,王船山因在石船山下著書立說數十年,并終于此,被后人稱之為“船山先生”。

如今,王船山墓廬靜臥于大羅山腰,參天古木守護著明清之際這位思想家、哲學家的精神遺產。“船山先生晚年在湘西草堂隱居,他的哲思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文化血脈。”朱弦在隨筆中深情追憶湖湘先賢王夫之對其創作的深遠影響。

朱弦,這位成長于船山故里的作家坦言,少年時期便浸潤在“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思想氛圍中,先賢的精神品格如細雨潤物,悄然塑造了她作品中特有的哲思深度與人文韌性。

朱弦的創作軌跡也見證了地域文脈的當代傳承——從船山故居的石板路到作家筆下的詩句,文學的薪火正在煥發生機。

從蒸水河畔到異國他鄉

朱弦的創作根系深扎于衡陽鄉土。在散文《小城大象》中,她以細膩筆觸勾勒家鄉變遷:“原來的西渡不過兩條街罷了——一條新正街,一條蒸陽大道。而如今這兩條街不斷擴散,拆舊建新,開辟新的版圖”。那些蒸水河兩岸的故事,也成為了她詩歌中重要的創作素材。

工作后,朱弦遠赴菲律賓支教,這段經歷成為她創作的重要轉折點。在異國他鄉,她目睹“景區叫賣玉米的瘦弱孩童、幫父母守攤的少年”,寫下《芒果》《在馬尼拉灣等日落》《邂逅海邊》等詩作,將個人抒情轉向對第三視野中更現實的冷峻凝視。詩歌《邂逅海邊》記錄了這一時期的思考:“身后是舊時的廢墟,殘存壯麗的夕陽/你穿過諸多陌生的地名,與一片海邂逅/海水一遍遍拍擊靈魂的岸邊”。

她的詩歌流淌成生活的光束,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正如她所寫:“那些與爺爺奶奶走過的夜路,手電筒刺破黑暗的瞬間,月光傾瀉的印記,沉淀為我詩中的核心意象?!敝煜姨寡?,求學時期史鐵生、海子的文字曾給予她精神慰藉,“詩歌對我而言,是穿透生活表象的光”。

在《自省詩》中,她以松針隱喻自省的力量:“仿佛長在身體里的一根松針/審視替代了疼痛/將它安回原來的位置/再一次喊出隱隱回應”。朱弦的寫作中,對“光”的理解貫穿其創作歷程。《一瀑詩意》中寫道:“站在光陰里,不必守候一場遲來的雪/有時候,一束陽光就令你淚流滿面”。這種意象在《追彩虹的人》中升華為生命哲理:“總有一條道路垂青于迷路者/就像一道彩虹的安慰給予追夢人”。

朱弦在即將出版的新詩集《追彩虹的人》后記中寫道:“這些詩歌,它們或生于異鄉的孤寂,或長于故土的溫熱,或發于對草木的觀察,或成于夜深人靜的自省。可是,寫詩像是挖一口深井,在命運的巖層下,試圖挖掘出一汪清水?!彼谖膶W路上追尋自己的彩虹。

從詩歌新人到入選青春詩會

2022年7月,在魯迅文學院湖南省中青年作家高級研修班上,朱弦以《文學,為我打開一扇窗》為題分享創作心得。

她說:“文學不該是空中樓閣,它像雁城(衡陽古稱雁城)古井里的水,既有歷史的沉淀,也有當下的溫度”。2024年10月,朱弦入選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第四十屆青春詩會,青春詩會被譽為中國詩壇的“黃埔軍?!?,曾推出舒婷、顧城、梁小斌等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她的入選,標志著其創作獲得認可。

朱弦回到衡陽,登上曲蘭鎮黃龍山,寫下“所有的云向你傾斜,所有的風吹向山岡”(《江立與黃龍山》)。詩中塑造的“真漢子”江立,成為扎根鄉土的奉獻者象征。這種對普通人的關注延續至《賣香瓜的人》:“苦水里泡大的人,耐于承受高溫/我與他擦身而過……他們黃銅一樣的皮膚,散發著雕像的光澤”。北京大學教授秦立彥評價朱弦:“她將悲憫的目光投向市井陌生人,讓深情成為詩歌的結構本身?!敝貞c市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元勝贊其“天然樸素中的閱讀意外”,江蘇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胡弦則稱其詩作“以深情靠近詩歌本源”。

作為王船山的同鄉,朱弦的創作暗合了船山先生“立言”的精神傳統。2024年“文學雁陣”衡陽采風活動中,作家團踏訪王船山出生地紀念館時,有人感嘆:“衡陽的山水能挖掘詩人內心最詩意的部分”——這恰是朱弦創作的生動注腳。

從蒸水河畔的鄉土記憶,到菲律賓的異域觀察,再到青春詩會的聚光燈下,朱弦將個體經驗淬煉為普世情感,正以謙卑姿態行走于文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