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雪域史詩 民族團結的時代贊歌 ——次仁羅布長篇小說《烏思藏風云》研討會綜述
202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新年伊始,浙江文藝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了次仁羅布創作的《烏思藏風云》。小說以13世紀中葉西藏的重大歷史事件“涼州會談”為內容核心,采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手法,講述了當時作為西藏代表的僧人貢噶堅贊不畏艱難、成功促成會談,從而改變西藏歷史命運的壯舉,反映了勤勞質樸的藏族人民在大一統的歷史形勢下堅定的愛國抉擇和向往統一的心愿,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脈絡和時代意義,實現了歷史與當下、政治與文學、純文學與通俗歷史小說寫作的融合,對于講好西藏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5月18日下午,由文藝報社、浙江出版聯合集團、西藏自治區作家協會聯合主辦,浙江文藝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自治區新華書店)承辦的次仁羅布長篇小說《烏思藏風云》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生動展現西藏與祖國血脈相連的壯闊史詩
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談到,這部作品巧妙地將重大歷史史實與文藝創作相融合,在虛構與真實之間找到精妙平衡,人物飽滿、文筆扎實流暢,既充滿引人入勝的傳奇色彩,又嚴守歷史真實性的底線,充分彰顯了文學創作者記錄時代、傳承歷史的使命擔當。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省新聞出版局局長虞漢胤指出,《烏思藏風云》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歷史態度,以文學筆觸生動再現西藏歸統歷史,讓讀者觸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脈動,是展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品力作。作品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宏大主題,生動展現西藏與祖國血脈相連的壯闊史詩,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化感染力,既還原“涼州會盟”等重要史實,又塑造鮮活人物,全方位呈現西藏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展現真實動人的生命力量。該書的出版,不僅是浙藏兩地出版人攜手“共護文明薪火,同鑄山河信史”的見證,更是響應國家援藏戰略、推動文化交流的生動實踐。
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副部長何瑞認為,《烏思藏風云》以宏闊的歷史視角和文學筆觸,全景展現了中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締造歷史的壯闊圖景。“這部作品有力地喚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西藏民族發展歷程中的歷史記憶,充分表達了西藏人民對于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生動描繪‘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溫馨圖景,是藏族作家在書寫西藏與祖國關系史上的重要突破,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向心力。”
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的歷史必然與光明前景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表示,這部歷史小說極具魅力與價值,以致讀完仍不忍釋卷。他認為這部作品主題宏大,將西藏民族特色與“涼州會談”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相結合,展現了民族團結;構思精巧,引用史料又自然融入文學思考。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塑造了人物鮮活的形象,無論是吐蕃將軍后代的豪邁氣概與忘我精神,貢噶堅贊、羅卓堅贊等核心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抉擇,還是闊端、沙班等角色,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同時,小說巧妙融合藏民族獨特文化與詩性文字,開篇描繪孩子的誕生伴隨著雪山的奔騰,這一奇幻的描寫極具吸引力。他期待這部佳作能助力促進民族團結與國家繁榮發展,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緊密相擁。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中國圖書評論》總編輯楊平認為,這部“由純正藏族作家撰寫的西藏題材歷史小說,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精湛的文學表現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近年來民族歷史題材文學創作中的重要作品”,具有獨特亮點和極高的歷史、文學、文化價值及現實意義。他從傳承民族記憶的歷史價值、人物塑造鮮明的文學價值,鑄就民族認同的文化價值、歷史境界與現實啟迪的意義等四個方面闡釋了《烏思藏風云》這部作品。他說道,作者以多線并進、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融合心理與環境描寫,增強故事感染力,塑造了豐滿立體的真實歷史人物貢噶堅贊的形象,實現了歷史真實與藝術想象的融合,“既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史詩,也是一曲民族團結的時代贊歌”,“為西藏歷史的書寫開創了新的范式,也為我們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深刻而豐富的文化注腳”。
文學評論家李云雷分享了對于《烏思藏風云》這部作品的解讀。在他看來,這是一部兼具雪域特色、歷史深度和民族情懷的“中華民族新史詩”。他談到,這部作品突破了傳統英雄史詩范式,將歷史人物與民族融合節點深度融合。次仁羅布開創的當代史詩寫作新范式,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更結合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精神,為當代民族“三交”(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歷史鏡鑒,對理解民族融合、民族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文學佐證,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寶貴經驗,兼具文化與理論的雙重意義。他將這部作品視為新時期民族文學的代表性成果和重要收獲,既肯定了作家立足西藏的創作姿態,也肯定了這部作品兼具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的文學標桿意義,認為其有望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典范之作。
西藏大學教授次旦扎西認為這部作品從“歷史與文學的深度交融”“對歷史邊緣群體的關注”“歷史照見現實的啟示”三個維度展現出獨特價值。他提到,《烏思藏風云》通過文學筆觸還原了貢嘎堅贊等歷史人物的人性,以小說中主人公吉隆溝辯論、盟誓儀式等場景展現中華文化包容互鑒內核,更彰顯中華文化和而不同、包容共生的特質,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必然性。書中對女性角色堅韌與智慧的刻畫突破了史書局限,以普通人的生命故事豐富了歷史敘事。值此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作品回望歷史關鍵節點,啟迪讀者深刻理解民族團結的意義,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的歷史必然與光明前景,是一部有筋骨、有溫度的時代佳作,期待這部作品走進更多讀者心中,讓大家共同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兼具“歷史觀”與“文學性”的樣本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談到,作為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次仁羅布憑借藏族作家的獨特視角,持續創作展現西藏社會變遷與民族心靈的作品。此次七年磨一劍創作的《烏思藏風云》,延續其藏族特色敘事風格,將主題上升至國家大歷史層面,以史詩氣魄對西藏歷史進行了詩性描繪,深刻思考了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歷史與文學價值來看,該作品緊扣西藏史是中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過程,完成了重要的“西藏敘事”;主人公貢噶堅贊的成功會談,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作者以深厚功底將個體、民族、國家緊密相連,填補了西藏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文學敘述空白。同時,這部作品通過細膩的筆觸營造出了真實感與歷史縱深感,巧妙融合了宏大敘事與微觀生活,展現了真實、質樸、鮮活的西藏,兼具文學開拓意義與當代現實意義。
“一位藏族作家,用漢語書寫下近30萬字的長篇,這本身就實屬不易又難能可貴。”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讀過作品后表示,《烏思藏風云》這部作品圍繞西藏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背景展開,揭示了“西藏和平統一”的深遠根基。以無可辯駁的文學敘事,從歷史深處夯實了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土壤,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西藏的歷史書寫開辟了新路徑。他認為,作為小說,它超越了單純的歷史書寫,通過描繪那個時代西藏的土地、人民、風俗、宗教,既宏闊展現了政治博弈的場景,又細致描摹了西藏的民俗生活,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正是文學獨有的功能。“從文學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將西藏在中國版圖上的政治地位、歷史淵源做了文學化呈現”,堪稱以文學力量詮釋重大歷史主題的典范。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長柳建偉對次仁羅布的創作表示欽佩,他認為《烏思藏風云》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西藏篇章)的重要作品,值得高度重視,其出版后多次加印、銷量良好,反映出讀者對西藏話題的關注,而此前關于西藏歷史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較少,此作實現了“以史證史”的文學表達,填補了西藏題材系統性書寫的空白。在文學層面,這部兼具歷史小說特質的長篇虛構作品,是雪域史詩當代書寫的重大收獲和標志性成果,小說以“涼州會談”這一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理的關鍵歷史節點為題材,通過嚴謹歷史基底結合文學表達,打破了過去藏族作家創作中個人化、地域化的局限,融合了歷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元素,具有突破性意義,是兼具“歷史觀”與“文學性”的標桿。同時,他還建議以更豐富的傳播途徑如影視化等方式進一步深度開掘文本價值。
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梁鴻鷹對《烏思藏風云》的出版表示祝賀,他表示,這部作品是“近十年來歷史題材與民族題材作品中具有重大代表性和突破性的作品,填補了歷史題材小說中民族多元一體早期實踐的書寫空白”。他充分肯定了作者次仁羅布的漢語寫作能力及對藏地歷史、風俗、宗教的準確把握,同時該作品還呈現了戰爭與和平的抉擇、宗教與信仰的力量、家族與傳承的源流等主題,通過貢噶堅贊主張和平和娘卓·韋登主張武力抵抗的成敗對比,展現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整部作品在人物塑造與敘事結構上實現雙重突破,以嚴謹歷史基底與文學虛構,揭示了“民族共同體鑄造需順應歷史潮流”的深刻命題,為當代民族題材創作提供了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范本。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認為《烏思藏風云》“有著難以想象的創作難度”,它不同于普通歷史小說或幻想小說,需在13世紀“涼州會談”的史實基礎上,以小說形態還原、構筑并史詩化歷史,既要以嚴謹的歷史考據為根基,又要呈現文學創作的獨立性,既要融入藏民族地域文化想象,還要展現漢文化及主人公政治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因此她認為這部作品“有著史詩般的氣象”。她認為小說中有對英雄主義和英雄形象的塑造,有對藏民族、西藏地域文化生活的特殊想象,有對宗教文化背景的僧侶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描述,因此這部小說不僅拓寬了西藏題材小說的敘事邊界,更以文學之力重塑歷史認知。
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西藏當代文學研究》副主編徐琴認為次仁羅布是勇于挑戰敘事邊界的優秀作家。她談到,《烏思藏風云》的歷史書寫,是對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重要補充。“次仁羅布對歷史的書寫是長在西藏大地上,是長在中國大地上的”,“描繪了西藏在歷史洪流中逐步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壯闊畫卷”,豐富了中國當下歷史敘事:作者一方面最大程度依托史料還原貢噶堅贊等真實人物,另一方面保留藏地歷史書寫中超自然敘事、時空重構與神話歷史交融的特色,其魔幻元素源于藏族文化傳統而非刻意虛構。“在真實與虛構的平衡中,次仁羅布展現出非凡的駕馭能力。”本書既探討民族命運走向又關注個體靈魂歸屬,以文學想象填補歷史空白,既刻畫貢噶堅贊面對親人逝去、悲憫他人時的世俗情感,讓歷史人物鮮活立體,又通過對酋長府、村莊集市、宗教儀軌等場景的煙火氣描寫,構建充滿生活質感的世俗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魚宏亮從古代史研究角度出發,認為在表現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統一史的文學書寫中,在反映邊疆地區的燦爛歷史文化發展方面,一直以來優秀作品較少,而這部作品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核心,清晰展現西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是自然的歷史選擇,“在史實的多維度方面遵循了大歷史觀,非常難得”。他認為,次仁羅布以西藏生活史、文化傳承史、佛教發展史、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治理史為脈絡,架構起了一部時空規模宏大的歷史小說。作品在歷史真實性與文學藝術性上達到難能可貴的平衡,期待更多此類題材創作涌現出來。
揭示民族融合中文明生成的主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魯太光表示次仁羅布是令人期待的作家,其作品風格多樣,《烏思藏風云》展現出更飽滿的創作力量,如同涌動又澎湃的深井。“作品最打動我的,是鮮活立體的人物群像與深刻主題。”首先是以娘卓·韋登為代表的“失敗的英雄”,他雖代表舊秩序,卻堅守武士的忠孝氣節。還有陪伴貢噶堅贊完成會盟,最終選擇回到故鄉的袞邦確塞,其悲壯與堅守令人敬佩;其次是以柔克剛的女性角色,她們以細膩力量為歷史增添溫度。核心人物貢噶堅贊的塑造尤為精彩,作為“大智慧者”,他深刻認識到“惡”在歷史進程中的雙重性,洞察時代趨勢,毅然踏上會盟之旅。作品深刻揭示了民族融合的本質。魯太光認為小說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背離與交匯,揭示民族融合中文明生成的主題,將涼州會盟之旅升華為文明新生的歷程,凸顯文明與文化對社會組織的凝聚作用。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饒翔談閱讀《烏思藏風云》的感受時說,這部書寫13世紀“涼州會談”、展現民族融合的厚重之作,無論是對作者還是讀者,都極具挑戰。從敘事上看,小說開篇以嬰孩出生吉兆、家族紛爭等虛構筆法切入,多線頭并行鋪陳西藏內部分裂、蒙古勢力崛起等多線敘事,營造“山雨欲來”的歷史氛圍;后半部分線索合一,敘事收束于貢噶堅贊赴涼州會談的主線,轉為“圣人傳”式書寫,細膩刻畫其護佑眾生、推動和平的抉擇過程。他認為,貢噶堅贊類似意大利思想家葛蘭西理論中的“有機知識分子”,承擔著溝通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橋梁功能。小說中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塑造和超自然的書寫等,構成了文學的豐富性。
中國作協創研部副研究員劉詩宇談到了《烏思藏風云》中超自然敘事的獨特策略:小說通過歷史現實與傳奇神話的雙重空間交融,既保持文學品質又避免混淆虛實,并以貢噶堅贊辯經、“幻化寺”等情節為例,說明作者對西藏歷史中的神話元素進行了有技巧性的節制使用,既忠實于西藏古代典籍記載,又維護了作品的歷史感與文化特性,構建出虛實交融的雙重敘事空間。他特別談到,書中對于超自然現象的描寫,作者僅讓其發生在虛構人物或文獻記載中的薩迦派人物面前,在真實歷史人物視角下則沒有此類現象的描寫,體現出作者明確區分史實、傳奇與虛構的敘事策略,既保留了奇幻色彩,又避免混淆歷史真實性。這種敘事策略傳承了西藏文學傳統的先鋒特質,同時又根植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彰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研討會最后,本書作者次仁羅布分享了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他說,這部作品“承載了我對西藏歷史、文化、信仰以及人性的思考”。“歷史記錄的缺失對我來講是最大的寫作挑戰,也是探索未知的艱難過程,是尋找真實與人性光輝的歷程。”他深刻體會到西藏歷史文獻的特質與藏族精神世界的獨特性。對以宗教建樹為主的歷史人物,賦予世俗溫度與人性光輝,是挑戰更是探索。在填補歷史空白的過程中,那些消逝的歷史人物,通過文字重獲生命。雖然創作過程漫長而艱辛,但同時充滿了感動與收獲。
(王宜清、邵劼、周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