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世界性因素”研究新路徑
來源:澎湃新聞 | 王堯  2025年06月30日08:51

6月7日上午,“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世界性因素’研究新路徑暨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雪萊在中國(1905-1966)》(英文版)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語言文化學院聯合主辦的,分為上下兩場,來自京滬粵美高校的14位專家學者圍繞陳思和教授“世界性因素”理論展開深度對話,并熱烈討論了《雪萊在中國(1905-1966)》的學術外譯需要注意的問題,共同探討學術外譯與中國學術話語建構的新路徑。

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劉暢主持,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潘黎勇致歡迎辭。潘黎勇首先介紹了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的學科發展脈絡,指出學校唯一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多年來在國內學術界據領先地位,學科的高度代表了上師大中文學科的高度。他從現代美學研究視角提出: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本質上是一個雙向互構過程,既體現為世界思潮對中國文學的三重塑造——包括五四至新時期對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思潮的創造性轉化;對自由、革命等人類共同命題的本土回應;以及現代漢語書面化進程中的形式革新,更關乎中國文學如何通過譯介傳播參與世界文學建構。他強調當前全球化困境下需重新定位中國文學與世界的關系,探索“既屬中國又屬世界”的表述范式,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文學方案。

上半場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宋炳輝教授主持,復旦大學中文系王宏圖教授、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東亞系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姜濤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尚必武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張靜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王宏超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熊鷹教授、復旦大學康凌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程茜雯博士等專家學者依次發言。

宋炳輝教授首先回顧了陳思和教授提出“世界性因素”理論的歷程,指出其源于對傳統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強調實證影響而忽視中國文學內在能動性的反思。通過重復中國現當代作家及觀察不同時空文本(比如《哈扎爾辭典》和《馬橋詞典》)的共鳴現象,捕捉那些無法實證卻真實存在的共性文學經驗。他呼吁學界理解該理論的動態本質:“世界性因素”是一種持續發生的意義生產過程,貫穿創作、傳播與接收全鏈條。他同時指出,在時間的維度上,未來研究應突破19世紀的框架,將全球文學互動前推至16世紀甚至更早。

王宏圖教授聚焦于張靜教授著作《雪萊在中國(1905-1966)》,指出其看似遵循法國學派影響研究范式,實則實現了三重突破:其一,突破了“中西二元”傳播模型,揭示出雪萊形象在東亞知識網絡中的多向流動;其二,展示中國對雪萊浪漫主義精神的本土轉化,比如雪萊從“五四啟蒙符號”到“抗戰政治詩載體”的嬗變;其三,直面中國學術話語權困境。他指出,中國學者對外國文學的研究可能在具體語言的直接感受力,文化的體悟等方面不一定能夠超過本語言的學者。但是中國學術話語也具有獨特的闡釋力,這要求我們民族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的迷思,激活傳統基因的涅槃過程,提供“西方所無法提出的闡釋”。

??羅福林教授則從美國學者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學界對中國文學“世界性因素”認知滯后的雙重原因:學科上,中國現代文學在歐美高校常被邊緣化為東亞研究的子領域,長期受“感時憂國”范式禁錮;在概念框架上,“中西二元論”常被固化為西歐或北美中心主義,遮蔽了蘇聯影響、亞非拉互動等重要維度。他由此提出三重突圍路徑:蘇聯文藝思潮和亞非團結運動納入“世界性因素”譜系,重構世界文學版圖;打破學科壁壘,中國文學研究者需兼具區域文化深耕與比較文學理論能力和訓練;其三,補充對傳播權力的篩選機制和過程的批判考察。目標在于使中國不再是被闡釋的對象,而升格為重塑全球人文認知的“方法”,提供具有普遍動力的中國學術闡釋。

姜濤教授則指出,陳思和教授提出的“世界性因素”之超前性在于消解了長期桎梏學界的“中西二元對立”思維,將研究視角轉向文學觀念、形式及組織方式在全球流動中的動態互構。相較于1980年代單向的“走向世界”意識,當下需重構多極化的“世界”認知:它包含蘇聯東歐、亞非拉等多元力量。這便突顯出該路徑對研究者知識結構的更高要求。他認為,年輕學者在語言能力和全球視野上更具優勢。同時根本性的學科變革在于:此類研究正在推動國別文學邊界的消融,促使我們重審20世紀中國文學與世界思潮的共生關系,是一種對整個人文學科認知版圖的重構。

尚必武教授高度評價陳思和教授提出的“文學世界性因素”,指出該理論不僅呼應當下中外文明互鑒戰略,更契合學術研究三大要求:應急性(回應現實需求)、前瞻性(預判未來方向)與引領性(突破路徑依賴)。其方法論意義正在于使文學從“研究對象”轉變為“介入世界”,恢復亞里士多德時代“文學作為解決人類問題的技術”的“發明”身份,促使學界重審20世紀中國文學如何通過吸收世界資源介入其時社會。同時,他提出該理論的雙重深化路徑:在??時間維度??上,期待陳思和教授新著突破20世紀限制,向前追溯至18世紀,向后延伸至21世紀,揭示出世界性因素的動態發展;而在??本體認知??上,他則主張將“世界性因素”區分為可考的“事實性影響”與不可考的“想象性建構”,并尤其重視后者。這要求我們突破“影響—接受”的傳統范式,在人類精神共同體層面重構世界文學圖譜。

作為議題發起者,張靜教授以自身研究回應理論關切:《雪萊在中國》通過從1905至1966年的形象流變證明,中國從未被動接受而始終主動重構西方資源——魯迅整合日本學者觀點塑造“摩羅詩人”雪萊,抗戰詩人擇取政治詩呼應救亡,皆是中國主體性的明證。她特別指出陳思和教授理論的精髓在于突破“影響考證”的枷鎖,轉而關注人類精神的超時空共鳴,即那些無法確證影響路徑卻彼此存在相似主題的文學現象。如《馬橋詞典》與《哈扎爾辭典》的敘事互文性。

王宏超教授從“世界性因素”理論出發,指出其突破了傳統影響研究的局限。他以張靜教授著作《雪萊在中國》為例,闡釋了雙向互構的學術范式:一方面,雪萊形象在中國的三次嬗變展現了中國如何將西方資源本土化;另一方面,世界文學中的中國因素正在顯現,證明中國因素已成為世界文化新秩序的重要構件。他進一步指出,當下學界對“自主知識體系”的追求需警惕封閉化傾向,推崇王國維“學無新舊,學無中西”的洞見,強調真正的學術創新正誕生于這種文化碰撞的裂隙中。因此,中國文學研究不應拒絕所謂“自主性”,而應該揭示出這種中西交織、雙向塑造的復雜肌理。

熊鷹教授聚焦文學傳播中的物質載體與觀念互構的過程,指出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是全球化的產物,并提出三次全球化浪潮:以《新小說》雜志刊載雪萊肖像為標志性事件,其跨國運作昭示了中國新文學從發端起便具有世界性起點。這也提示彼時“文學”概念遠未固化,后世形成的文學觀念實際上是不斷窄化的結果。第二、三次全球化浪潮則是抗戰時期左翼文人為服務特定語境的需要,積極譯介雪萊政治詩;以及1980年代文學經典化過程卻選擇性遺忘這一重要脈絡,轉而聚焦于現代主義,致使與之相關的詩學傳統被忽視。由此暴露出文學史書寫為時代權力支配和遮蔽的現實。由此,她提出三重理論反思維度:其一,顛覆“國別文學先于跨國文學”的認知;其二,拒絕歌德式東方主義世界文學觀,強調中國在差序格局中的能動位置;其三,反思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理論以民族國家為構建體系的文學史書寫模式,主張以世界文學方法重審主流敘事。

康凌副教授則揭示出王德威近年提出的“worlding”理念與陳思和教授于1990年代提出的“世界性因素”理論的深刻思想共振:二者均致力于發掘中國文學中能推動“動態世界觀塑造”的能動要素,即突破傳統實證路徑,聚焦文學實踐中“不可實證的烏托邦愿景”。以張靜教授的研究為例,他提出這一進程包含三個層面:其一,雪萊塑造了中國,即可實證的接受史;其二,中國塑造了雪萊,即雪萊在中國的重新闡釋以及對文學觀念的重新理解;其三,中國的雪萊重新進入世界,即新的世界觀會重新介入當下中國文學進程與現實運作。他尤其強調第三維度,指出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進程的介入,以及對當代中國解讀自身歷史、重塑文學觀念及未來寫作的過程的參與。在此意義上,中國學術走出去的本質正是以動態worlding機制,將本土經驗轉化為人類共同認知。

程茜雯博士從其碩士階段理論訓練切入,反思達姆羅什“平等羅列式”世界文學觀的普世主義陷阱,以及布魯姆“對抗式經典論”的文化邏輯,認為陳思和教授“世界性因素”理論的突破性在于解構普遍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二元對立,是對兩種路徑的創造性融合,建立一種自主知識框架。

宋炳輝在上半場總結發言中指出,跨文化研究始終面臨國族文化和世界視野、普世性和差異性的二元對立困境。這種結構性張力不僅貫穿于比較學科的理論演進過程,更在當下的實踐層面持續存在。因此研究者必須既需要回應本土文化的主體性訴求,又必須將特異性的經驗放置在人類共同體的價值框架中。

下半場由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尚必武教授主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語言文化學院鄭杰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葉曉瑤博士、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東亞系羅福林(CharlesA.Laughlin??)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宋炳輝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姜濤教授與復旦大學康凌副教授依次發言。

尚必武教授聚焦《雪萊在中國(1905-1966)》的學術外譯實踐,強調該書外譯的戰略意義,同時從平衡學術性和傳播性的角度提出建設性建議。鄭杰教授則就本書外譯傳播的有效性和章節的處理問題向各位專家學者征集意見,從精煉文字和問題意識方面向各位專家學者提出詢問。張靜教授則向各位專家學者介紹了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葉曉瑤博士以及她目前正在申請的本書的日語版中華外譯項目。葉曉瑤博士則分享了相關的國際合作反饋,印證了該著作在特定區域及作為觀察窗口的雙重價值。羅福林教授、宋炳輝教授、姜濤教授、康凌副教授、尚必武教授等則圍繞本書的外譯工作,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

本次研討會歷經三個小時的深度對話,回顧和討論了“世界性因素”從陳思和教授1990年代的原創命題上升為具有操作性的“文明互鑒”的研究方法論,并指出了張靜教授著作《雪萊在中國(1905-1966)》在中外文學關系研究領域的示范性意義。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中外文學關系研究不僅僅應當立足于中國本土的視角,更應當為人類文明提供一種可共享的闡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