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王姝:網絡文學中神話志怪傳統的當代傳承與創新研究
來源:《文學評論》 | 王姝  2025年06月30日08:27

內容提要 網絡文學借賡續神話志怪傳統,回到中國敘事學意義上的小說源頭,通過跨類型敘事元素的滲透,分化形成玄幻、仙俠、修真、穿越、盜墓等網文標志性類型,同時也催生了神話志怪傳統的直接繼承者——民間志怪筆記體網絡小說。其豐富的名物數據庫的生成、宏大神話世界的地理空間敘事、中華神祇譜系的文學重建,開啟了網文神話志怪書寫的經典化之途。以網絡文學為中心的跨媒介神話志怪敘事,溝通藝術創造與生活想象,以獨具魅力的中國故事書寫,實現神話志怪敘事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下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 網絡文學;神話志怪傳統;跨類型敘事;傳承與創新

對于故事性的追求,始終是全世界文藝創造者的內驅動力。在中外數千年文化藝術的積累下,獨具創意、讓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已經越來越令人難以企及。精英文學常貶低故事性,追求復雜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題表達,以此來掩蓋故事性的貧弱。事實上,故事、人物、主題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世界主流通俗文藝則日益顯示出故事書寫的疲軟,而正在不斷崛起的中國網絡文學,通過對故事性不遺余力地追求和不斷創新,日益獲得世界性的影響力。網絡文學的故事性從何而來?很重要的一點是其自覺接續民族敘事傳統,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原生創造力。在網絡文學傳承的諸多民族敘事傳統中,神話志怪傳統是其中的重要一脈。可以說,由《山海經》開啟的神話志怪敘事在當代網絡文學中蓬勃發展,進而通過跨媒介的延展,引領了當下的國潮復興,如《黑神話:悟空》游戲、《哪吒2》電影等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乃至沖頂全球影史票房榜。網絡文學對神話志怪傳統的繼承與轉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網絡文學的發展史和現狀來看,代表網絡文學殊異性的主要為玄幻、仙俠、修真、穿越、盜墓等類型文。“起點中文網”目前上架作品分為14大類,其中玄幻、奇幻、仙俠、科幻、都市均以每類十余萬至幾十萬部的作品數量遠超現實類、歷史類、軍事類的幾萬部數量,其中都市類也有較多“說奇志異”的內容。“晉江文學城”雖以情感類女頻作品為主,但其完結作品庫八大類型中的古代穿越、奇幻言情、未來游戲懸疑、二次元言情等都涉及虛構想象。許多學者關注到網絡文學“好奇”“尚異”背后的神話志怪傳統,但大多數論述僅僅停留在梳理網絡文學對神話志怪傳統的借鑒化用,并未細究中國小說神話志怪傳統究竟意味著什么,網絡文學神話志怪敘事傳承并拓新了中國小說怎樣的傳統脈絡,對于建構中國敘事學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

小說史意義上的神話志怪傳統在網絡文學中復蘇

學者們往往將網絡文學納入古今通俗文學的傳承鏈,對于網絡文學標志性類型如玄幻、仙俠、修真、盜墓等偏嗜“奇聞異事”內容的現象,多將之置放在上古神話——六朝志怪——唐傳奇——明神魔小說——清《聊齋志異》的幻想文學脈絡中。部分研究在西方文學觀念與小說觀念的影響下,以“虛構”定義小說的本質,僅抓住“想象”與“通俗”的元素,忽略了中國小說傳統內部的差異性。

想要厘清網絡文學所激活的神話志怪傳統,須將其置放在整個中國小說史的脈絡中去理解。《莊子·雜篇·外物》首現“小說”一詞,《漢書·藝文志》首提“小說家流”,將小說家的“小說”歸于述事言理的諸子之說。魯迅以西方小說的“虛構觀念”討論中國小說傳統,將小說源起追溯至“神話與傳說”,遺憾其“重實際而黜玄想”的特點,但同時也看到載錄中國神話與傳說最顯著者《山海經》多記“海內外山川神祇異物及祭祀所宜”,而將其認定為古代巫書。在《山海經》的影響下,六朝出現志怪小說創作的高峰,志怪載神話,神話啟志怪,實為中國小說的源頭。今人所視神話傳說的“虛構性”,在神話學、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下實為原始人固有的一種“神話思維”,通過類比想象神靈系統,從而建構自然和社會秩序。《山海經》講述“異域的事情”,六朝志怪是“錄實事”“寫新聞”的“紀實”,與后世的“虛構”截然不同。王齊洲區分了通俗小說與正統筆記小說的不同,認為“以‘尚奇聞、貴異數’的方士小說肇端的正統小說”才是中國雅體小說的起源。到宋代《崇文總目》《新唐志》,志怪小說從史部傳記移到子部小說。雖“出史入稗”,仍以“崇實”為尚,強調務有所本,必有所征,乃有“淑世之用”。古代通俗小說則承“說話”藝術而來,其靈怪、傳奇、妖術、神仙等類在內容上與神話志怪類相似,但消除了“志”的紀實性,通過與表演藝術的結合大倡虛構。直至明清,雅俗小說才實現初步的合流,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將小說分為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六大類,并指出人皆喜聽“怪力亂神”,連士人君子也“心知其妄而口競傳之”。近現代以來,受西方影響,小說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小說的虛構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梁啟超從小說的感染力出發要求實現小說的教寓性,黃人、徐念慈等人則從審美性的角度推崇小說,審美性與功利性的分途一直貫穿了近現代以來的中國小說發展史。在“新民”的要求下,被認為荒誕不經的神話志怪傳統遭到大幅度地壓抑。以西方虛構觀念統領的小說敘事,則被要求從現實出發進行虛構,虛構的想象力也因之被大幅度地弱化,其審美感染力稍遜一籌。

神話志怪敘事與先民的神話思維和巫覡生活密不可分,“異事”“奇聞”始終與“崇實”“傳信”交織在一起。神話志怪傳統是中國正統小說(雅體小說)的真正源頭,即使在雅俗合流后,也始終與具“虛構性”特征的俗體小說并駕齊驅,形構了中國敘事的基本結構元素和思維模式,深刻影響了民族審美意識與偏好。網絡文學興起后,首先發展起來的就是繼承神話志怪傳統的玄幻、仙俠、修真等主流類型。由于網絡文學的生產與傳播直接面向市場,在寫者樂寫、讀者樂讀的雙向互動機制中生成的玄幻諸類型,將文學從功利性要求中解放出來,純然地從審美趣味出發,牢牢筑基于民族敘事傳統之上。同時,隨著神話志怪傳統在網絡文學諸類型中的不斷傳承與創新演變,“尚奇”“述異”激活了網絡文學的藝術虛構想象,“崇實”“傳信”又成為網絡文學虛構想象廣袤豐富的傳統源泉,使得雅俗分途的小說敘事傳統在網絡文學中實現了跨類型的重新聚合。簡單地將網絡小說對神話志怪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歸結為想象性與虛構性,忽略了中國小說自身特質與發展脈絡,也無助于剖析其在網絡文學的類型生成及其不斷演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絡小說中神話志怪傳統的激活,意味著中國小說指向源頭的回歸。從“紀實”開始的“想象”,使得網絡小說中的神話志怪傳統征古有據。通過自覺地吸收其故事性與趣味性,網絡小說讓神話志怪的優秀文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在神話志怪傳統開辟的豐富奇幻的想象空間中,近現代以來審美性與功利性的分途有可能得以消弭。隨著網絡作家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傳統文化的自覺追求,大量作品被閱讀、分享與傳播,網絡小說神話志怪敘事被不斷地傳承和持續創新,既符合民族審美意趣,又傳遞著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網絡作家還同時對兩者進行現代化改造與更新。神話志怪傳統裂變為網絡小說的多元類型譜系,為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想象推動力。神話志怪傳統中的善惡有報,演變為符合當代大眾價值觀念與道德觀念的思想內核。其神話、民俗、宗教、歷史等諸多內容,則通過網絡文學中的神話志怪敘事及其跨媒介遷衍,化身為當代社會生活中愈來愈受歡迎的傳統文化元素,并通過現代轉化融匯為涌動的國潮,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復興與創新的標志性現象。只有理解網絡文學對神話志怪傳統的傳承與創新,才能明白網絡小說“說奇”“道異”的讀寫互動場域,是怎樣形構出玄幻、穿越、盜墓、民間志怪筆記體等網文類型,從而更為準確地辨析類型網文所代表的文化癥候,判斷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網絡文學中跨類型的神話志怪敘事

神話志怪傳統在網絡文學中現身,首先表現為一種跨越類型的敘事元素。一類是融玄入武的玄幻小說,描寫幻術、仙法、道術、魔法等超自然力量,不受現實邏輯與科學理性的制約。但玄幻小說中的超自然力量并非從天而降,而是來自中國小說神話志怪傳統中保留的原始宗教、巫術、鬼神、卜筮等內容。從玄幻類型衍生出的仙俠、修真小說更偏重對仙俠文化與道家修煉的描寫。小眾但粉絲粘性更強的盜墓小說則借鑒當代考古發現的成果,激活了豐富而絢爛的古代文物,將之帶入當代生活,從而打通古今聯系。另有一類民間志怪筆記體網絡小說,是更具文體學意義上的神話志怪傳承,繼承其簡潔文風,以民間文化和地域文化為故事添姿增色。由此可見,神話志怪敘事在網絡小說中不僅發展出一種或幾種類型敘事,而且作為一種普遍性敘事元素見諸于虛構向的網絡文學中。神話志怪敘事元素的泛化與穿越敘事相類,不僅自身成為一種類型,更是一種跨類型的“普遍敘事設定”。而穿越敘事本身,也與古代志怪小說“重生”等母題有關。因而,神話志怪敘事較之穿越敘事更為久遠,是網絡小說更具標志性的敘事。

神話志怪傳統形構了網絡文學的諸多代表性類型,通過類型的生成、交叉、雜糅和再生成,構成決定網絡文學類型譜系與結構生成的重要敘事機制。黃易《大唐雙龍傳》《尋秦記》等對傳統武俠小說的玄幻式提升,加上西方奇幻文學《魔戒》《龍槍編年史》等的引入,打開了網絡文學的幻想之門。但初期作品模仿痕跡較重,設定多為西方奇幻魔法世界。其后,黃金書屋、龍的天空等網絡論壇、網站開始主動培育原創幻想文學。隨著起點商業模式的成熟,玄幻小說成為網絡文學的主導類型。通過神話志怪傳統的承繼與拓新,網文作家將中國神話、傳統宗教與中華武術等內容糅合在一起,玄幻小說的設定與風格開始本土化。

玄幻小說在類型成熟的同時,因其繼承神話志怪傳統本身的駁雜性,導致了類型的分化。蕭潛《縹緲之旅》中道家修真體系的建構,蕭鼎《誅仙》中仙俠世界的創設,使仙俠、修真從玄幻類型中獨立出來。先秦典籍中對“神人”“真人”等的描寫在六朝志怪小說中發展為《列仙傳》《神仙傳》等仙傳小說,其后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等均為歷代神仙作傳,講述神仙們得道成仙的過程和以術濟世的修為,并根據其功業封賞相應的等級。這為后來網絡仙俠、修真類型中的升級設置提供了想象基礎。

神話志怪傳統中的仙傳敘事在網絡文學中演變為仙俠、修真小說,這類小說繼承“遇仙”“修仙”母題,“遇仙”的情節一般有兩種,或被動偶遇,或主動追尋,能否得遇則取決于機緣和造化。網絡仙俠、修真小說揚棄了傳統仙傳小說“釋教傳道”的目的,借用其等級體系設置升級的敘事動力,主人公踏入修仙之途后,必須在升級系統中不斷地修煉上升,一路冒險、一路成長。小說的敘事重點在于主人公的自我追尋與完善,利用成長敘事的弧光植入現代主題,使主人公獲得現代人的共情。主角與仙境世界的差異又進一步將仙俠修真小說分為不同的“流”(指網絡文學中的不同流派或類型,常根據設定、情節、人物等命名),如夢入神機《佛本是道》中的洪荒修真、忘語《凡人修仙傳》中的凡人修真、徐公子勝治《神游》中的都市修真、煙雨江南《塵緣》中的武俠仙真、天蠶土豆《斗破蒼穹》中的廢柴修真等。修仙、修真的世界外殼都源自傳統,其內核卻是現代人的成長,讀者通過產生閱讀代入感獲得一種返歸傳統、跨越世界的新奇生存體驗。

在升級修煉的模式之外,繼承神話志怪小說中愛情母題的仙俠言情類型也出現了。《高唐賦》《神女賦》首載人神相戀的故事,《玄中記》《搜神記》等記載人與神仙、精怪、狐女、女鬼等異類相戀的故事,經由唐傳奇、清《聊齋志異》的發展,這類作品的主旨重心逐漸從度化凡人、展現精怪變化,轉移至愛情主題,講述愛而不得的惆悵與悲傷。神話志怪傳統中愛情母題的演變,經歷了一個“神性和妖性”不斷減弱、“人”的特性不斷上升的發展過程。網絡仙俠小說往往會架構神界、魔界、妖界和人界溝通往來的宏大世界觀,但族類區別只是借用傳統文化符號的設定,不同設定可能帶來不同性格,但更為重要的作用則在于設置了愛情阻力。在愛情敘事普遍缺乏新鮮阻力的當下,網絡仙俠言情通過繼承神話志怪傳統中的愛情母題,設置了不同族類、不同等級的愛情阻力,這些族類、等級還可無限拓展,更輔以三生三世、命定緣分等力量,促成男女主人公的主動行動,以此來強化愛情主題。Fresh果果的《花千骨》、管平潮的《仙劍問情》、電線的《香蜜沉沉燼如霜》、桐華的《曾許諾》《長相思》等,或取材于上古神話,或借用傳統文化元素,在阻力的強化與不斷翻新中,將神話志怪傳統中簡短的言情故事,鋪敘成超長篇的仙俠言情敘事。

傳統的神話志怪小說中入冥、復生、離魂母題發展為網絡穿越、重生小說。《列異傳》中的“蔡支奉書”、《搜神記》中的“河間男女”、《異苑》中的“章沉”、《幽明靈》中的“焦湖廟巫”“石氏女”等,下啟唐傳奇《枕中記》《南柯太守傳》《離魂記》《柳毅傳》,并演繹出《柳毅傳書》《倩女離魂》《邯鄲記》《南柯記》《牡丹亭》等戲曲作品。這些作品通過描寫主人公的肉身穿越至冥府、仙境或子虛烏有的國度,書寫他們在異界與凡界的穿梭來往,其奇趣異境和離奇情節,吸引后世傳奇和戲曲不斷書寫、不斷豐富,形成了《倩女離魂》《牡丹亭》《南柯記》等文學經典。網絡穿越、重生小說繼承神話志怪的穿越主題,描寫主人公們通過身穿與魂穿等多種穿越方式在異世界和重生世界建功立業或收獲愛情的故事。雖佇立于現實世界中,作者卻在網絡文學中構建起一個讓讀者想象力飛升、獲得閱讀快感的文本空間。通過龐大的敘事結構架筑,網絡穿越小說在書寫異世界或重生世界時,有著充分鋪展的敘事空間,男性主人公的成長、女性主人公的情感發展,都被事無巨細、淋漓盡致地加以描摹,營造出似真如幻的氛圍。《新宋》《臨高啟明》《步步驚心》諸作成為穿越類型中的代表作品。與神話志怪小說中的穿越相比,網絡穿越小說敘事更為精巧繁復,人物形象也不僅僅集中于主人公,而是致力于參差有異的人物群像系列的塑造。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從而形成總主題統領下多重主旨的書寫。

在形構網絡文學標志性類型之外,神話志怪敘事自身也形成了更為狹義的類型傳承,即民間志怪筆記體網絡小說。燕壘生的《奇譚怪事錄》、本少爺的《江湖異聞錄》、裟欏雙樹的《百妖譜》等,不僅擇取《搜神記》《洞冥記》《夷堅志》中有關奇物、奇事的記載來生發故事,而且同時也繼承了志怪小說的筆記體寫法。不同于一般網絡類型小說的巨型長篇結構,民間志怪筆記體網絡小說多由短篇組成,有民間傳奇故事的色彩。《奇譚怪事錄》由《明莖草》《青蚨》等30個獨立短篇組成,篇目之間并無聯系。寫法則是如傳統小說寫一人一事,線索集中,情節直入,甚少鋪敘。開篇交待人物姓名、職業身份,隨即圍繞寶物得失展開奇事敘述,以意想不到的結尾曲終奏雅,如“游仙枕”使人懶惰,“青蚨錢”有損精氣,“中霤使”懲惡揚善等。《江湖異聞錄》亦有30個獨立短篇,許多篇目直接為人名,如《余青鸞》《田種玉》《元十三姑》等。與《奇譚怪事錄》說寶物敘奇事不同,《江湖異聞錄》突出奇人敘事,傳主皆有磊落之氣。遠紹六朝志人小說、清《閱微草堂筆記》,近追汪曾祺、林斤瀾、賈平凹等人的筆記體小說,民間志怪筆記體融匯結合了精英文學與民間故事的創作筆法,頗具新意。《百妖譜》則更進一層,在整體上由多個獨立短篇組成,如《慶忌》寫守信,《媼姬》寫深情,《照海》寫忠義,一妖一傳一故事,同時設置靈醫桃夭尋找遺失的“百妖譜”的故事,構成一種單元體的志怪結構,使獨立短篇得以有機連綴,這些都是民間志怪筆記體網絡小說在類型尚未完全成熟狀態下所作的多元敘事探索。

將民間志怪筆記體發展為網絡小說中常見的長篇敘事結構,較為成熟的是以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為代表的盜墓小說。盜墓小說雖然借用好萊塢《奪寶奇兵》《古墓麗影》的敘事框架和公路片的類型結構,但其展開探險的古墓空間和其中的奇寶異物,則大量地參考歷史記載、考古發現,以扎實的“傳統物”描寫激活傳統文化元素。如“云南蟲谷”篇中的“雮塵珠”與遠古祭祀儀式有關,由此引出上古昆侖魔國、秦漢古滇國等地方的邊緣性歷史神話傳說。“南海歸墟”篇中的歸墟銅鼎,聯結著恨天一族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這些“傳統物”的描寫,與主流文學《蟠虺》《聽漏》等圍繞真實的文物展開想象不同,往往是在文物原型基礎上加以更為大膽的想象虛構,借助邊緣地域文化強化寶物的神秘性與稀見性,并通過與中原地區黃帝、商王武丁等主流歷史的鉤連,想象了一個“多元一體”、會通交流的華夏上古文明時代。

雖然《鬼吹燈》《盜墓筆記》等通過神話志怪敘事激活了歷史文化傳統,甚至引發了諸多仿寫之作,但必須指出的是,大多數仿作沉溺于說奇道異,追求聳人聽聞的效果,極力渲染神秘乃至恐怖的氛圍,使得民間文化藏污納垢的一面也沉渣泛起,這類仿作往往以“偽紀實性”筆調掩蓋敘事上的粗陋。這就使得民間志怪中等而下之的作品產生了更強的迷惑性,甚至是反科學、逆理性的,必須加以警惕和批判。想要成功地化用神話志怪傳統,就必須在紀實考據與虛構想象之間尋找平衡,這就對網文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他們既需要借助于文化資源的長期積累,也需要高超的藝術轉化天賦。

神話志怪敘事原型的傳承與創新

神話志怪敘事原型在網絡小說中主要以三種方式得以傳承創新。

首先是名物數據庫的生成。這里所說的名物數據庫的生成有多重含義。首先,網絡小說在傳承神話志怪敘事時借鑒、化用了大量神話志怪中所記載的奇珍異寶、飛禽走獸,將它們作為重要的物質符號貫穿在小說敘事中。其次,網絡小說通過豐富多變的想象進一步拓展了傳統寶物、神獸的內涵,通過詳盡的器形物形描寫與相關的文化背景交待,將其從神話志怪的簡略記載,發展鋪敘為完整的名物數據庫系統。如《誅仙》中的四靈血陣,其原型來自神話志怪小說中的黃鳥、夔牛、燭龍、饕餮。《山海經》僅記載了這些靈獸的居所及異能,至于它們的形貌還多有矛盾之處。到《誅仙》中,小說以極豐富的想象對這些靈獸奇禽進行大尺度的描寫,渲染其神奇的力量,使人印象深刻。再次,網絡小說進一步地圍繞這些器物與奇獸,發展形成了名物的數據庫敘事。仍以《誅仙》為例,四靈血陣構成了小說中正道與魔教斗法的核心敘事動力,正因為魔教以伏龍鼎四處尋找、降伏四靈,以期完成四靈血陣,對抗青云門的誅仙劍陣,才引發了正道的追蹤和剿殺。正魔斗法牽連著主人公張小凡反出正道、逆入魔宗,最終又回歸正道的痛苦心路歷程。可以說,缺少了四靈血陣的名物敘事,整個“誅仙”故事就無法成形。另外,四靈血陣只是一種數字化的設定,對于數據庫敘事來說,完全可以設定為八靈、十靈,甚至可以無限地延展下去,由此不斷地拉長、拓展網絡小說的敘事結構。但與完全碎片化的后現代敘事相比,其主線結構又是清晰而明確的,仍然具有強勁的敘事動力,實現了宏大敘事與碎片化后現代敘事的有機融合。這一特點也與網絡小說對神話志怪傳統單人單線、偏強情節故事性特點的自覺繼承有關。

李劍國指出,從《尚書·禹貢》到《山海經》《洞冥記》《十洲記》等作品,出現了“地理博物學的志怪化”現象,這正是網絡小說神話志怪名物數據庫生成的基礎。《山海經》在記載諸多動植物的同時,也介紹其巫術作用,如“食之不蠱”“佩之不惑”等。《洞冥記》《十洲記》《博物志》等記載了許多遠國異民進貢的珍奇寶物,如吠勒國的文犀、勒畢國的細鳥、郅支國的馬肝石與來自十洲的火浣布、續弦膠等寶物,這些奇珍異寶、飛禽走獸各具神奇的作用,與神仙方術結合后,成為證道修真的法寶。這些傳承自神話志怪小說的寶物敘事,不僅對國內讀者,也對海外讀者產生了極大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網絡小說大量地借鑒化用地理博物志怪小說的物質符號,構成了以器物、動植物為中心的名物數據庫。《軒轅劍》中的“女媧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玉清昆侖扇,《仙劍奇俠傳Ⅲ》中的五靈珠、魔劍,《花千骨》中的流光琴、幻思鈴、浮沉珠等十方上古神器都力求摹古以獲得神奇力量。《誅仙》中的張小凡誤入幽谷得到噬魂棒,《凡人修仙傳》中的韓立在筑基前偶然撿到掌天瓶,《蜀山戰紀之仙劍傳奇》中的赤魂石,《古劍奇譚》中的焚寂劍,都在主人公的修煉過程中起到極大作用。奇珍異寶可以作為法器修煉助攻,尋寶、奪寶成為玄幻、仙俠、修真小說中屢見不鮮的情節動力。

主角、配角的身份設定也源自神話志怪傳統,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白淺是青丘國女帝,青丘國出自《山海經·海外東經》,白淺的九尾狐族身份出自《山海經·南山經》。作者們對鮫人、灌灌、影魅、夔牛等神奇族類與異獸的敘寫依據志怪所記添油加醋,將地理博物志怪幻化為生動的圖景,還賦予其吉兇各異的現代化身。《鬼吹燈》中的“秦王照骨鏡”源自《西京雜記》,《盜墓筆記》中的“秦嶺神樹”來自《山海經》中的“建木”。有趣的是,盜墓小說中的名物不僅源出自古籍,還與當代考古發現相連。“秦嶺神樹”的靈感也來自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以至于2021年三星堆考古挖掘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還邀請了南派三叔參與直播,由此還引發了考古是否可以娛樂化的爭議。

通過神奇寶物、神話動植物等名物數據庫的生成,加上“玄幻小說素材庫”等寫作材料的流通,網絡文學中的神話志怪傳統以“擬像和資料庫”消費的方式,被方便地拼貼、改寫、擴充、挪用和移植。優秀作品的影響力甚至漫溢至現實世界,形成真假難辨的擬像景觀,構成消費化的物化符號,營造出“萬物有靈”的神話氛圍。神話志怪中殊方遠域的奇物異寶,發展轉化為網絡文學神話志怪敘事中龐大的名物數據庫,成為它不斷書寫建構起來的“第二世界”的數字化分身。

其次是宏大神話世界的地理空間敘事。當數據庫敘事將傳統宏大敘事中的主人公轉化為游歷者,有關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審美判斷就失效了,網絡文學亦將塑造和書寫的重點轉移為具創造性的對神話異世界的塑造,并在其中各逞其才,爭奇斗艷。戰國時期,鄒衍首創九州說,其后涌現了《山海經》等地理博物志怪作品,建構了中國古代的宇宙觀與世界觀。從模仿西方奇幻文學起步的網絡文學,出于本土化的自覺,開始借鑒神話志怪傳統來創設本土幻想世界。2003年4月,因不滿于本土幻想世界的駁雜和缺乏體系,江南、今何在等人創立九州概念,成立九州論壇,并與《科幻世界》合作“九州”專欄、增刊,發行《九州幻想》雜志,先后出版了《九州·縹緲錄》等系列圖書。通過網文作家與網友們的主動倡導和自覺實踐,力圖創設中國式神話宇宙。“九州”的陸地世界分為殤、瀚、寧、中、瀾、宛、越、云、雷,分布于東陸、北陸和西陸三塊大陸,生活著人族、羽族、夸父、河絡、魅族和鮫人六大部落。以星象分野劃定“九州”系統,其命名與設定接續古代天文地理學,留下了豐富的聯想空間,集中代表了中國幻想的“第二世界”。遺憾的是,“九州系列”后續乏力,集體創制難以體現獨創性,成為一次失敗的嘗試。

更多的創作汲取、借用神話志怪中常見的“昆侖”“蓬萊”“大荒”等原型,運用個性化的原創思維想象,將其建構為一個充盈著東方文化元素的體系化幻想世界。昆侖的原型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中的“昆侖之丘”,《西山經》說它是由人面虎身虎爪的神明陸吾掌管的“帝之下都”,《海內西經》提到它由開明獸鎮守,是擁有九井九門的“百神之所在”的昆侖虛。神話中的昆侖虛與中國地理結構中的昆侖山脈相呼應。蓬萊的海上仙山與海島地理相匹配,大荒則多附會至西北大漠,神話原型與這些壯麗山川的自然地形地貌相結合,成為東方幻想世界取之不盡的素材,中國文學“山川有靈”的傳統亦在其中復蘇并得以不斷地豐富。《搜神記》《昆侖》等網絡小說化用昆侖傳說,或將其設定為修仙場所,或設為父神所居、避難之所,甚至擬造昆侖山圣。《花千骨》《古劍奇譚》等則將蓬萊設置為仙俠的居所。網絡小說并不滿足于對神話志怪傳統中已有世界的繼承,更在此基礎上“只取一點因由”,挖掘原創性地理空間創造異世界的可能,如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辰東的“遮天世界”等。靈氣是修真、仙俠的重要設定,末世考驗、資源爭奪是常見的敘事動力。《鬼吹燈》《盜墓筆記》中的“精絕古城”“龍嶺迷窟”“九層妖塔”等幻想世界,融合了真實地理、神話傳說、考古發現等元素,重新激活了文物寶藏背后的傳統文化,融入了關于天地、生死、時空等問題的中國觀念與思考,極大地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

這些幻想的第二世界構成無限延展的地理空間,通過逼真精細的物質特征描寫營造現場感,主人公穿梭、騰挪于不同的地理空間,展開不同的歷險,使得敘事得以無限延展。也就是說,只要寫者愿意寫、讀者愿意看,就可以不斷擴充故事鏈。由此,異世界呈現出“驚人的多樣性”和“驚人的單一性”“重復性”的統一,構成了網絡小說神話志怪敘事矛盾的兩面。怎樣建構同中有異、批量而新鮮的審美體驗,成為考驗網文作者藝術原創力的重點。而在批量的重復書寫中,只有形成真正的歷史文化內核,才能擺脫表層的物化書寫,通過深契民族文化精神與審美原型的創造,提升作品的境界。由此,傳統博物體志怪以天下觀念建構起的“中心—邊緣”結構,轉化為當下網絡文學神話志怪敘事宇宙觀念影響下的本土文化的自覺建構。

最后是中華神祇譜系的文學重建。網絡文學從神話志怪傳統中繼承了神佛仙妖等諸多形象,并將其發展為與設定的幻想世界相匹配的神祇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有的玄幻小說存在裝神弄鬼的弊病,需要對其進行更為本土化以及符合當代價值觀念的改造。由于中國神話很早就被歷史化,古代志怪小說所載神妖仙佛多為簡短介紹。與古希臘神話相比,中國神話傳說的文學性略遜一籌,神仙們形象單薄,譜系亦混亂錯雜不乏矛盾,更缺乏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這是由于它不僅缺乏如荷馬史詩、古希臘悲劇的接力式書寫,更缺乏現代民間文學學科形成時期對神祇譜系及其故事作系統化的文學整理。網絡文學通過對神話志怪傳統的繼承,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對中華神祇譜系的文學重建。與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施瓦布對古希臘神話的整理改寫不同,網絡文學跳過了對舊有神話的整理改寫,直接邁入基于神話志怪的創造性書寫,這賦予了網文作者更大的創作自由。

網文作家面對的是上追遠古、下逮今日,既有規制化的神佛體系,又有地方上豐富多彩的小傳統的志怪素材,這給他們的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山海經》中的神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昆侖為中心的天帝及其僚屬,分司日月星辰的運行并監察世風民情;一類是山神,分掌天下群山。道教上至三清、四御、八仙等神仙,下至各地城隍,佛教地府有閻王、判官司掌,西天有佛祖、菩薩居持,諸神道各成體系,各司其職。網文作家遠追洪荒神話,塑造了《誅仙》中的女媧,《凡人修仙傳》中的伏羲,《盤龍》中的盤古,《搜神記》中的神農、黃帝、西王母、夸父等形象。這些創世神與祖先神,或為主人公的幫助者,主人公也在不斷地修煉升級后成為強者;或為主人公的前世身份,憑借現代人的視角與心理展開上古神話故事,重構中華神話,再現文明起源的洪荒時代。

“夢入神機”的《佛本是道》、貓膩的《將夜》等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糅合儒、釋、道三家,建構起原創性的神祇譜系,可謂想落天外,氣魄宏大,極具東方文化審美品格。“我吃西紅柿”的《莽荒紀》虛構了夏朝一個古老的紀氏家族,將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編織入其中,創設了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完整的修仙體系,主人公歷經三災九劫,最終修煉為強者,守護夏朝安寧。《將夜》架設了修真者的不同路徑,其中書院代表儒家、西陵神殿代表道家、懸空寺代表佛家、劍閣代表俠文化、唐國代表世俗政權。書院的夫子與冥王的女兒桑桑之間的戰斗是一場人定勝天的戰斗。小說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復雜的愛恨恩怨,完成了立體的人物塑造。網絡小說對于中華神祇譜系的文學重建,其要旨絕不在于追摹古代,而是站在現代人立場上作全新書寫。敘述神話的目的在于認同。網絡文學神話志怪敘事對于中華神祇譜系的文學重建,正是通過敘事重建民族文化認同的一種重要方式。

名物數據庫的生成、神話世界的地理空間敘事與中華神祇譜系的文學重建,為網絡文學神話志怪傳統打開了豐富的想象之門,同時也往往成為相關網絡文學IP電子游戲中的基本敘事框架與升級設定,是網絡文學開類型、接傳統的重要表征之一。

經典化與復魅化

網絡小說的經典化與類型密切相關。典范佳作帶動一批類型文,眾多作品集群形成類型,持續更新的佳作不斷地豐富著類型的內涵,最終可能突破原有類型、形成新的類型,相似相近的類型又構成類型叢。那么,在網絡小說中被激活重建的神話志怪傳統,是如何在形構諸多類型的同時來提升類型、并完成它的經典化呢?

魯迅討論志怪小說時提到,“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在科學理性的時代,孕化了網文中諸多標志性類型的網絡文學神話志怪敘事,如何通過獨立完整的藝術創造,從《山海經》等神話志怪中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令其在當下的故事講述中得以復活,使凝聚著民族審美意識與偏好的敘事模式重現鮮活的創造力?對此,網絡文學作家一直在努力探索。玄幻、仙俠、修真、穿越等作品,雖有創作模式可依循,卻也不免落入陳陳相因的窠臼,需要不斷地克服自身的缺陷。在告別了網絡寫作的野蠻生長以及典范類型文自具示范性的階段之后,再想以此類型文出新翻奇,難度更大。神話志怪傳統是否有可能在無限流、系統文、快穿文、科幻文、末日文等新興類型中激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值得作進一步的嘗試。未來可能的方向有兩個:一是通過中外文化的交融互通,以海納百川的氣度,運用以我為主的拿來主義,發揚神話志怪傳統中“人定勝天”的精神內核,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書寫。二是通過神話志怪傳統的當代轉換,開拓網絡文學新的交叉類型。祖述神話不僅僅是追古慕古,更是為了挖掘華夏民族在遠古時代開天辟地、團結奮進、甘為孺牛、勤勞勇敢等傳承至今的偉大精神。說奇道異不僅僅為增強網絡文學的故事性,更要在生動的故事中塑造出既符合當代中國審美,又體現艱苦奮斗、開拓進取、踐行創新等社會主義精神的立體而豐富的人物形象,以此來深化主題的表達。

對于更為本體的民間志怪筆記體網絡小說而言,一方面,需要大力摒棄民間文化中封建迷信的內容,破除其封閉保守落后的一面,著力發掘堅忍不拔、守信重諾、仁義寬厚、和而不同、疾惡如仇等優秀民間文化精神。另一方面,還需要在文體上進行更多探索。前述《奇譚怪事錄》《江湖奇聞錄》等短篇志怪有沒有可能通過單元系列的樣式,構成更為有機的連輟結構?《百妖譜》在以中心線索人物統領諸單元之外,還在單元與單元之間建立了續寫關系,以此來強化連輟結構的情節性與故事性,可惜的是后半部分為突出桃夭的情感線,過于鋪敘,損害了簡潔的志怪風。《百妖譜》塑造的“弱妖”形象,承繼了志怪小說從妖到人的轉變,并將妖與人的關系從單一的男女愛情擴展到更為多元的知己、兄弟、友人、主仆等諸種情感牽絆。魏風華的《唐朝詭事錄》同樣也存在碎片化“說奇道異”的問題,電視劇改編扭轉了這一缺陷,設置了蘇無名、盧凌風兩位主線人物,通過盧凌風的成長展開兄弟情、男女情,通過入京、西行的地理變化鋪展開唐代盛世景象,懸案的破解亦剔除了鬼神封建的成分,改之以科學解釋。尾魚的系列小說綜合運用神話原型、歷史傳說、地域文化、民間風俗、山川地貌、珍禽異獸等文化符號,大小懸念環環相套,以強情節強懸念構造出一個完整的志怪世界。但其創作在追求強情節強懸念的同時,不免摻雜著過多的恐怖成分,有必要及時調整創作方向。民間志怪筆記體網絡小說想要獲得更大提升,成長為更加重要的文體類型,還要在敘事結構、主題導向、人物塑造上多下功夫。由于涉及一些封建迷信內容,創作者自身在真實信仰與藝術創構之間的度或難把握,故民間志怪筆記體出佳作經典的難度更大,由多部佳作構成類型的難度也就更大。很多仿作只是散亂材料的堆砌,閱讀者亦容易沉迷于異聞奇事,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如何在科學啟蒙與神話志怪承傳之間取得平衡,是不斷創作出佳作經典并以代表性作品形構經典類型的關鍵所在。

與經典化問題相關的是復魅化問題。近現代以來,由于科學理性的祛魅,以及小說觀念的西方化,神話志怪傳統往往被批駁為荒誕迷信,也難以符合文學的倫理教化目的,因而進入一個較長的蜇伏期。主流文學雖常借神話志怪增添浪漫性與傳奇性,但多將之用作承載理念的隱喻化象征,流于作觀念的傳聲筒。而今,網絡文學激活的神話志怪傳統,回到神話志怪書寫的無功利審美性,也回到中國正統(雅體)小說史意義上的民族起源神性述志。優秀網絡文學中的神話志怪敘事,其想象本身就筑基于對民族史與祖先神話的共同信仰之上,筑基于曲折存留的地方性傳統,以豐富的想象和多元的類型,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網絡文學神話志怪敘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僅為群眾喜聞樂見,而且也使其成為“新大眾文藝”的一個重要領域和媒介載體。神話志怪的復魅不僅體現在文學書寫的虛構場景中,網絡神話志怪的讀寫互動本身就基于網絡社區的部落化。從早期水木清華“聊齋夜話”版、天涯“蓮蓬鬼話”(《鬼吹燈》首發于此)、新浪“玄異怪譚”論壇等說玄談異的社區聚集,到博客、QQ、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傳播,構成了網絡文學神話志怪傳統接受與傳播并不斷創新發展的堅實土壤。這與當代民間故事的網絡化傳播非常類似。神話志怪的通俗化、故事化符合說奇道異的民族審美心理,同時也破解了故事匱乏的世界性難題,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中國故事蓄水庫。

網絡文學的跨類型神話志怪書寫,成為跨媒介新文藝的“孵化器”,以核心敘事文本IP激活動漫、影視、游戲、短視頻、手辦及其他衍生品等不同媒介,打造一個共同的神話志怪故事世界。由玄幻小說《誅仙》改編的游戲、由游戲《仙劍奇俠傳》改編的電視劇和系列網文、由網文改編的《花千骨》《陳情令》《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玄幻劇屢創收視率與網絡點播率新高,由網絡小說改編的《百妖譜》動漫幾乎與小說作同步更新,甚至還出現了越劇的演繹唱段,這些現象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改編,構成“互文性”的跨媒介敘事。

互聯網把“一切媒介變成內容”,又把一切變成“自己的內容”。神話志怪跨媒介敘事甚至不再局限于藝術品或商品,還包括了整個日常生活。網友們自制有聲劇、B站妝容造型、場景演繹、視頻混剪等互動生產與傳播,乃至兼有制造業、餐飲業、旅游業在商品包裝、裝修風格、娛樂設施等方面的全方位參與,使得傳統神話志怪文化轉化為當代社會“生活在別處”的詩意想象方式。2015年8月17日,正逢《盜墓筆記》提及的“長白山十年之約”,大批“稻米”(《盜墓筆記》的“粉絲”)齊聚長白山,引發長白山旅游熱潮。媒介既是新大眾文藝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又是“幻想與情感體驗的來源”。網絡文學的神話志怪敘事,通過多種媒介向當代社會生活實踐開放,實現了坎貝爾意義上的當代神話“英雄的冒險”之旅,這就超越了消費的刺激性滿足,構成了“共時性”與“歷時性”并存的“幻象空間”,顯示了獨具中國氣象與中國氣派的神話志怪故事蓬勃恒久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網絡文學繼承神話志怪傳統,通過跨類型的敘事元素滲透與建構類型叢譜系的敘事機制,回到中國敘事學意義上的小說本體,實現了雅俗文學傳統的合流,打通了審美與功利判然兩分的畛域,其豐富的名物數據庫生成、宏大神話世界的地理空間敘事、中華神祇譜系的文學重建,開啟了網文神話志怪書寫的經典化之途。通過繼承傳統的跨媒介神話志怪敘事,成為豐富了當代生活與藝術的一種詩意存在,強化并重建了優秀傳統倫理價值觀,實現了中華民族自覺的文化認同。當前,網絡文學還存在著各種缺陷和問題:如部分玄幻小說過于依賴升級系統;本應有的濟世拯民書寫常被窄化,轉而沉溺于愛恨情仇描寫;民間志怪筆記體創作中出現過多封建迷信的成分,等等。泥沙俱下是網絡文學作品所共同存在的問題,賡續傳承神話志怪傳統的創新性寫作,也難免帶有這樣那樣的缺憾與弊病,這些都需要我們加以引導與規范,通過優秀網文的經典化來完成篩選和沉淀,同時也需要寫作者持續進行主觀自覺的自我錘煉,以期不斷地提升藝術創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