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平原上的豐圖義倉
位于關中平原東部的陜西大荔縣,背靠渭北高原,南瀕西岳峻嶺,東扼黃河天險,西鎖關隘,是中原與西北地區交流的重要通道。距今約20萬年前,這里就出現了早期智人——“大荔人”,通過刀耕火種,開創了光輝燦爛的史前文化。
公元前451年,秦國攻占大荔,設立臨晉縣,晉武帝時期正式以大荔為名。數千年間,黃河常似脫韁野馬,毀壞良田、沖倒房屋、卷走生靈,致使民不聊生。史書記載,“漢高祖二年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唐,水大漲,漂流居民2000多戶”;明隆慶四年(1570年)黃河泛濫,“水高數丈,數萬民眾被沖走,生者攀樹而棲,數日不得食”。
清朝末年建成的豐圖義倉,發揮了重要作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陜西大旱,豐圖義倉開倉放糧,救濟了關中災民。1929年陜西大饑荒,豐圖義倉開倉救災,保住一方百姓生命。抗日戰爭時期,豐圖義倉為前線將士提供了大量糧食支援,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初期,豐圖義倉支持國家的糧食調配和供應工作……
2006年,豐圖義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不僅是大荔人的驕傲,也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不久,我有幸一睹它的雄姿。
這座占地11039平方米的糧倉,分為兩個部分。寬闊的外院,花木成蔭,在甬路邊的展板上,有當年百姓存糧時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他們把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如小山似的糧袋承載著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大義。糧倉的另一部分,則是“內城”,一幅巨大的磚雕壁圖上,“豐圖義倉”4個大字高懸于壁端,5只蝙蝠圍繞滾著繡球的獅子翩翩起舞,呈現出一派祥和之氣。
走進幽深的磚拱倉門,便是一個“倉城合一”的院落,四圍環繞的58間倉廒,是附近58個村莊儲備糧食的倉庫,每個倉廒可以存糧18萬斤。院子中央是一座細瓦覆蓋的四合小院,據說,這里過去是看護糧倉和存放賬目的重地,不可隨便進入。
如今,豐圖義倉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一座內容豐富的博物館。在“糧食歷史文化展廳”中,可以看到新石器時代后期到夏、商、周、秦、漢的炊事用具,大小不一的升子,不同朝代的各種形狀的斗具,以及多種五谷實物標本,這些實物為人們清晰地梳理出中華農耕文明的脈絡。
在“閻敬銘紀念館”,門楣上“解民懸而紓餓殍實乃輔國廉相,忠國事以濟艱危堪稱救時賢臣”的對聯,是對清代名相閻敬銘功業的高度概括。1866年,因諫阻慈禧太后修皇家園林,他被罷官,回到故里大荔。
光緒三年(1877年)山西等地大旱,閻敬銘臨危受命,深入災區體察民情,籌糧賑災,得到百姓擁護。此后他被擢升為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和東閣大學士,有“關西孔子”的美譽。光緒八年(1882年),他提出修建豐圖義倉的建議,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閻敬銘親自選址設計,拿出積蓄,身先士卒,率領民眾建設糧倉。此舉讓當地百姓看到了過平安生活的希望,紛紛主動出資,糧倉很快建成。
豐圖義倉是按照“積谷防饑”“豐年圖存,荒年賑濟”理念建的公益性糧倉,在平抑糧價、應對災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豐圖義倉中不僅承載著一部中華民族得以永續發展的農耕史,也記錄著勞動人民以勤勞智慧構建起來的古代科學建筑史。在倉庫區西南側一個隱蔽的角落,沿著兩人側身可過的磚階盤旋而上,就來到了闊可行車的“倉頂”。幾何花邊的女兒墻、雙層瓦片疊蓋的倉頂、U形引水凹槽……蘊含著古代建設者的聰明才智。
站在倉頂的瞭望樓極目遠眺,黃河在晉陜大峽谷中蜿蜒流淌,萬頃麥田一片翠綠,無人機在黃河上空盤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勤勞的大荔人以豐圖義倉為傲,他們和全國億萬農民兄弟一樣,把耕地視為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在這片熱土上守護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糧倉!
(作者:張文祥,系中國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