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茅盾的《游蘇日記》: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文學之旅
來源:《浙江作家》 | 徐忠友  2025年06月25日08:51

為紀念茅盾先生代表作《子夜》出版90周年,2023年8月29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浙江文學館協辦的“一個自覺的時代書寫者——紀念茅盾先生《子夜》出版90周年特展”在浙江文學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茅盾《子夜》手稿、《子夜》記事珠、《子夜》寫作綱要等珍貴文物,分五個單元展陳,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

2025年的3月初,一位藏書家風塵仆仆地來到浙江文學館展陳部,從黑色的行李箱中拿出一套沉甸甸的書,交到展陳部一位工作人員手中,說是捐給浙江文學館作資料用。展陳部工作人員對捐書者表示衷心感謝,并熱情地向捐書者頒發了一本紅色的《捐贈證書》,捐書者接過后滿意而去。

《游蘇日記》的出版

幾天后,當筆者在浙江文學館管理十分規范的庫房里看到這套書時,才知道這是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我國文學巨匠茅盾先生的珍檔手跡影印本精裝書,其中有茅盾的代表作《子夜》等6本,可首先撞擊我眼簾的是一本《游蘇日記》。因為茅盾的《子夜》等代表作以前都讀過多次了,而這本《游蘇日記》是作者第一次看到,感到眼前一亮,非常新鮮。

經過一次又一次簽字,筆者辦完了嚴格的借閱手續,好不容易從浙江文學館庫房里借調出這本《游蘇日記》,在辦公室里進行了認真的研讀。這本書的封面呈淺灰色,由于茅盾當時的書寫格式是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中國傳統直行書寫,所以從茅盾日記里直接提取的封面書名《游蘇日記》4個字,也是在書的右邊豎排,題下便是茅盾的署名。在封面的左上角,再現了茅盾耳戴眼鏡、右手握筆,在聚精會神寫日記的照片,此外封面上還隱約顯現茅盾日記的手跡,看上去非常厚重。

書的左下角有一行落款:桐鄉市檔案局(館)編,這無形中引起了筆者的關注,更是在提醒筆者注意桐鄉與茅盾之間的親密關系:1896年7月4日,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就出生在浙江省桐鄉縣(現為市)烏鎮觀前街的一個商人家庭,其父沈永錫16歲中清末秀才,后隨岳父陳我如學中醫,他贊成變法維新,還自修“新學”,并勉勵少年茅盾“要以天下為己任”,只可惜在34歲就病亡了。母親陳愛珠,知書識理,思想開明,是茅盾生活中的啟蒙老師。童年和少年時期,茅盾都在烏鎮度過,他從五歲開始先后在家塾、私塾和立志、植材小學讀書時,他就寫出了兩篇“史論”,獲得老師的好評。家鄉的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為他后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曾在《浙江日報》刊發的《可愛的故鄉》一文中深情地寫道:“我的家鄉烏鎮,歷史悠久……漫長的歲月和迢迢千里的遠隔,從未遮斷我的鄉思。”可以說茅盾是桐鄉人的優秀兒女,也是桐鄉市的驕傲。

筆者輕輕把書翻到前言,才知道在2007年以前,桐鄉市檔案局(館)工作人員在征集名人檔案中,專程前往北京走訪了茅盾先生的兒子韋韜。經詳細向其說明來意后,韋韜欣然同意把父親的手稿、日記、書信、照片、講話錄音帶等文學檔案資料,捐贈給家鄉檔案館保管和利用。

茅盾長期擔任過《人民文學》《小說月報》《譯文》在內的多家報刊責任編輯或主編,無論是文學創作、編輯稿件和寫日記,素以文風與筆墨嚴謹而著稱。特別是他的手稿、書信和日記,分別用毛筆、鋼筆書寫,筆力蒼勁、字跡優雅。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毛筆字,以瘦金體行書,每一頁都堪稱一幅精美絕倫的書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杭州西子湖畔的“曲苑風荷”公園的園名,就是茅盾先生所寫,每每給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對茅盾先生充滿感情和頗有藝術眼光的桐鄉市檔案局(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這批文學檔案中,便想把這些珍貴的文學藝術瑰寶,以影印本的形式編輯出版成書,把茅盾鄉賢的優秀文學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現給廣大讀者分享,并借以陶冶人們的情操。

經過桐鄉市檔案局(館)工作人員的一番辛勤努力,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整理;并經浙江大學出版社編輯的精心政策劃、編排后,在2007年9月8日,一套“茅盾珍檔手跡”影印本叢書便公開出版發行了。

在浙江省級機關工作的藏書家聞訊后,便在浙江圖書館前的書市里買了一套背回家。如獲至寶的他便把這套書放在枕邊,經常拿起來閱讀。前不久當他聽說浙江文學館要征集文學書籍和資料,便忍痛割愛把這套7卷本精裝書送來了。長達45.3萬字的《游蘇日記》,就是其中內容精彩的一本。因為這本書,揭開了在出版前已相隔60年的一段塵封文學之旅,今天讀來仍讓人感到非常親切與真實。

茅盾開啟游蘇前的內幕

翻開《游蘇日記》的影印本,透過茅盾先生書寫秀氣、內容細膩的字里行間,讓筆者看到茅盾這次出訪的起因,是1946年8月初,蘇聯大使館一等秘書費德林將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的邀請信交給茅盾,邀請他和夫人訪問蘇聯。此后,茅盾辦理出國手續,相關消息引起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茅盾為什么能獲得這次讓許多作家羨慕的出訪機會?帶著這個問題,筆者不由得想先追尋一下茅盾為什么能獲得這次訪問的緣由或內幕。

經多方考證再三,筆者終于明白茅盾先生能獲得這次寶貴的出訪機會,首先是跟他幾十年勤奮努力、富有成就、影響良好的文學創作是分不開的。

1910年至1911年,茅盾離開烏鎮,先后在湖州、嘉興中學插班學習。1913年夏天在杭州安定高中畢業后,便一舉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就讀,期間英文水平大大提高。1916年8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經表叔盧學溥推薦任職于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1917年,他就在商務印書館編輯的《學生雜志》上發表了他編的第一篇翻譯小說——英國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三百年后孵化之卵》。1920年初,他正式與文學編輯工作打交道,主持了《小說月報》“小說潮”專欄編務工作,并成為《新青年》的基本撰稿人。同年11月就擔任了《小說月報》主編,并撰寫了《改革宣言》等有影響的文章。

1921年7月1日,茅盾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成為我國最早入黨的文學家。在國共合作時,他先后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政治教官等職、《漢口民國日報》總主筆,寫了34篇社論揭露蔣介石的反動陰謀,支持農民運動。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他和一些共產黨人受到國民黨當局的通緝。經多方聯系不上,他失去了與黨組織的聯系,便隱居在上海,并重新開始了文學創作。同年9月,他在上海以“茅盾”的筆名發表了小說《幻滅》。1928年上半年,他先后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他便東渡日本游學,以此開闊眼界。

1930年4月5日,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就加入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并擔任“左聯”行政書記。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深受左翼思想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影響,作品大多聚焦于社會矛盾和底層人民群眾的生活。1931年,茅盾創作了中篇小說《路》和《三人行》,這兩部作品都以知識分子為題材,展現了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困難掙扎與不懈追求。

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茅盾創作了長篇小說《子夜》。這部作品以193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通過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家業的興衰,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復雜矛盾和斗爭。因而,《子夜》被瞿秋白譽為“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這也標志著茅盾在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上的成熟。

1932年至1933年,茅盾再接再厲,創作了“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這些作品以我國江南農村為背景,通過“豐收成災”的慘事,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展現了農民遭受無情的苦難與頑強的反抗。同時期,他還創作了短篇小說《林家鋪子》,通過一個小店主的破產故事,反映了社會動蕩對普通百姓的強烈沖擊。

1937年抗戰爆發后,茅盾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他輾轉于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繼續從事抗戰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主編了《吶喊》(后改名《烽火》)等刊物。1938年,由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成為當時我國有重大影響的抗戰刊物。此外,在抗戰期間,茅盾還創作了《白楊禮贊》《風景談》等優秀散文,這些作品以真摯的感情、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內涵,展現了他對祖國山河和人民群眾的無比熱愛。1945年,茅盾完成了話劇《清明前后》,并在當時的國民政府陪都重慶上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這年6月,重慶文藝界特意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慶祝會,并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征文。

可以說,這一時期是茅盾文學創作的高峰階段,他不僅創作了大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還在文學界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他不僅是著名作家,還是文藝界的領導者之一。包括他的作品如《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在蘇聯等外國,都有廣泛影響。因此,茅盾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學成就和在文化界的影響力,使他成為中蘇文化交流的重要人選。正因為以上良好條件,茅盾便自然受到邀請前往蘇聯訪問。

當然,茅盾這次出訪還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有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后,世界格局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吸引了眾多國際人士的關注。而此時的茅盾,不僅是享譽文壇的作家,更是中國革命文藝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邀請他此次訪問不僅是當時中蘇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之旅,也是對當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實地考察。

加之在抗戰勝利之后,中國又處于內戰爆發前夕,國內政治局勢緊張。茅盾作為我國進步文化人士,長期積極參與呼吁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因此他的出訪被視為一種對外展示中國進步文化力量的機會,同時也為他個人提供了暫時遠離國內政治斗爭的環境。

茅盾的這次出訪不僅得到了蘇聯方面的積極推動,同時也得到了國民黨政府的默許。盡管當時國民黨對中共借助茅盾訪蘇進行宣傳有所顧慮,但由于茅盾并非政治人物,且其出訪具有文化交流的性質,因此并未設置過多阻礙,最終得以順利成行。

茅盾訪蘇和《游蘇日記》寫作過程

1946年12月5日,茅盾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的邀請,在夫人孔德沚的隨同下,于上海乘上江海關碼頭,登上蘇聯輪船“斯摩爾納”號,前往蘇聯首都莫斯科參訪。臨行前有中華全國文藝協會的主席郭沫若、蘇聯駐上海總領事哈林夫婦、中蘇文化協會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葛一虹、曾任《大公報》駐蘇記者和俄羅斯等國文學作品翻譯家戈寶權等到碼頭送行。

中華全國文藝協會還請茅盾帶去了《向蘇聯作家們致敬的信》,信中寫道:“我們對于茅盾先生的訪問蘇聯,抱著很大的期待,他會把中國人民的艱苦的然而英勇的情形,中國作家們的艱苦的而決不放棄責任的微小成果,向蘇聯人民、蘇聯作家介,他會把蘇聯人民的光輝的戰斗的經驗和蘇聯作家們的光輝的創造成績帶回給中國人民和中國的作家們……”茅盾本人臨行前,也發表了簡潔有情的寄語。

從上海出發后,茅盾夫婦所乘蘇聯客輪在海上航行了數天后來到海參崴,再轉道前往蘇聯。12月25日,茅盾夫婦抵達莫斯科,并受到蘇聯對外文化協會官員鮑羅寧等熱烈歡迎。

在此后近長達近5個月的訪問中,茅盾和夫人拜訪了蘇聯的許多作家和藝術家,轉達了中國人民和中國作家對他們的敬意,也向他們介紹了中國新文藝走過的艱難歷程和取得的成績,并與他們開展了文學創作交流,聽取了蘇聯文學藝術界的情況介紹。

與此同時,茅盾還參觀了蘇聯莫斯科、列寧格勒和亞美尼亞、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這4個加盟共和國,還參觀了列寧博物館、紅軍博物館等重要場所,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也讓他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莫斯科,茅盾夫婦還見到弟弟沈澤民在蘇聯生活的女兒瑪亞。在亞美尼亞共和國,茅盾夫婦還與埃里溫國立電影制片廠與《天方夜譚》攝制組的演員們開展交流并合影。

在訪問當中,茅盾堅持把每天的所訪所見所聞用日記的形式,認真地記錄下來。日記中不僅有對蘇聯社會風貌、文化活動的生動描寫,還重點反映了中蘇兩國作家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例如,1946年12月25日,茅盾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他參加蘇聯作家協會茶會的情景,會上他與蘇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等就中蘇兩國文壇現狀進行了深入交流。

因此,《游蘇日記》是茅盾先生于1946年12月5日至1947年4月25日訪問蘇聯期間所寫下的日記手稿,記錄了他在這段旅程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思所感,以及與蘇聯各界人士的交流。

《游蘇日記》不僅是茅盾個人創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更是研究20世紀40年代蘇聯社會文化的重要文獻。通過茅盾的筆觸,讀者可以窺見當時蘇聯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中蘇兩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此外,這部日記還反映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熱切關注和積極探索。

1947年4月25日,茅盾從莫斯科乘火車到達海參威,仍換乘“斯摩爾納”號回到上海。中華全國文藝協會主席郭沫若和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駐滬代表克留科夫等在碼頭上迎接他們凱旋。

隨后,茅盾接受了媒體記者的采訪,并受邀到有關大學和文藝團體介紹訪問情況,在半年內寫了23篇文章,與《游蘇日記》一起結集出版了《蘇聯見聞錄》一書。不久,他還翻譯了西蒙諾夫的劇本《俄羅斯問題》,可以說成果豐碩。

總之,《游蘇日記》作為茅盾先生的經典之作,不僅記錄了他個人的旅行經歷,更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和文化追求。它不僅是文學創作的瑰寶,更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蘇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

據筆者了解,茅盾先生的珍檔手跡叢書,現在已出到十多本,里面的許多材料都非常珍貴,可以說茅盾眾多文學作品是我們中國文學的寶庫,我們在以后會再向讀者進行推介。

古人就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為讀一本好書,猶如交到一位好友,出訪一次就可能豐富你人生的閱歷,《游蘇日記》所反映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