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孟京輝在阿那亞戲劇節對談“好好活著” 妙語解讀“我們都是先鋒派”
2025阿那亞戲劇節的海風里,著名作家余華與導演孟京輝再度相逢。繼《活著》《第七天》之后,孟京輝導演第三次改編著名作家余華同名小說的話劇《古典愛情》在阿那亞戲劇節期間連演5場。6月22日,阿那亞戲劇節“海邊對話”單元特別邀請余華、孟京輝作為嘉賓,以“好好活著”為主題展開對談。曾主演話劇《第七天》的陳明昊也亮相對談現場,并透露正在計劃和朱一龍一起將余華的另一部力作《文城》搬上話劇舞臺。
《古典愛情》這個名字太迷人
希望劇院變成圖書館
談到創作《古典愛情》這部作品,余華說:“我1987年寫了《河邊的錯誤》,戲仿偵探小說;1988年寫了《古典愛情》,戲仿才子佳人小說;1989年寫了《鮮血梅花》,戲仿武俠小說。當時就是想模仿那時最流行的三種文體。”
“《古典愛情》這個名字太好聽太來勁了,特別迷人!”孟京輝說,“我1991年看了這本書,當時給我最大的印象是,這個作品特別柔情,又特別殘酷,還有遺憾、錯過、愿望達不成……這些所有的矛盾,我覺得特別符合當代人的氣質。”
提到和余華的合作,孟京輝笑言:“這是一個遞增的過程”,因為第一部作品《活著》,兩個字;第二部《第七天》,三個字;再到如今的《古典愛情》,四個字。分享創作過程時,孟京輝表示自己是從細節入手的,比如《活著》讓他首先想到鏡子,于是舞臺上就運用好多鏡子;《第七天》打動他的細節,是楊飛在吃面;而《古典愛情》讓他有一種迷宮的感覺,以及濃濃的書卷氣,“所以我就特別希望將整個劇場變成一個圖書館,或者可以直接到圖書館里去演這個戲。”
對于孟京輝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舞臺劇,余華的態度是“不管不問”。他透露,自己和孟京輝第一次合作《活著》的時候,孟京輝曾問他:“這玩意兒要怎么改編?”余華回復道:“你愛怎么改就怎么改,你把它改成《許三觀賣血記》都可以。”《活著》舉辦發布會時,余華也說:“這個劇我一點都沒參與,所以這部戲要是成功的話,你們就把贊揚聲全部給孟京輝,不要給我,因為跟我沒關系。但如果這部戲砸了,你們也去罵他,因為跟我沒關系。”
先鋒是姿態不是結果
“我們都是先鋒派”
對于“先鋒導演”這個標簽,孟京輝表示很認可。他認為:“先鋒最重要的是一個姿態,一種前傾、失衡的姿態。它是一個姿態,不是一個結果。”余華則認為:“任何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或是戲劇作品,都要有先鋒性。偉大的作品必然是先鋒作品。”
當年排演《活著》時,有人質疑《活著》不適合孟京輝執導,但在余華看來,“我們都是先鋒派。”他還透露,當年《許三觀賣血記》出版以后,有些先鋒派批評家們痛心疾首,說他背叛了先鋒派,還說“一個先鋒派作家,怎么用了趙樹理式的書名?!”余華說,“但在國外,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部現代主義小說。有個很了不起的劇作家還曾跟我說,這是他讀到的最好的現代主義小說之一。我問他為什么這么認為?他說了一句非常準確的話,他說:‘對時間的處理,才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關鍵之處。’”
在落幕之前,盡情享受
“活著”是最有力量的詞
即便身為作者,余華坦言自己重讀《活著》,仍會“讀一遍哭一遍”。他曾給韓文版的《活著》寫過對“活著”的一個定義,至今仍不過時:“‘活著’是漢語里最有力量的一個詞匯,但這個詞匯不是來自一種進攻,一種喊叫,而是忍受命運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他還分享了意大利《共和國報》發表的《活著》書評中讓他印象深刻的金句:“這是一本關于死亡的書,但是教會了我們如何去不死。”
孟京輝導演則道出他理想中“活著”的狀態:“在落幕之前的任何時間,我們都充分享受,使勁享受!我覺得這樣特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