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慌張”的對話:周婉京新書分享會解碼寫作后背的故事
6月6日晚,周婉京《慌張的山水》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慌張的山水》是青年作家周婉京的全新小說集,由等七個短篇和一個中篇構成,包括《春閨夢》《安徒生的花園》《玉樓春》《在雨天放一把火》等篇目。作品從一些或迷茫或歡喜的時刻出發,直面職場困境、教育內卷、科技異化等現實問題,以當代社會為棱鏡,折射眾生精神褶皺,為平凡發聲,說我們未曾說出口的話。
分享會以“慌張的時代、困頓的青年”為主題,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楊慶祥,《青年文學》主編張菁,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徐晨亮以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師、《慌張的山水》作者周婉京,大家就當代人的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頓時刻,以及如何在慌慌張張的今天,做一個能與不安共處的人等現實話題展開探討。活動由文學工作者管力主持。
在現場,書名首先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周婉京解釋道,“‘慌張的山水’確實是我自己翻譯的,本來沒有這樣一個詞”,她說,:一是高居翰先生評價山水畫時用了“nervous”這個詞。周婉京認為把它翻譯成“慌張”在某種意義上能把這個意思進行改造、投射出來,更符合這本小說集的發布故事一個精神狀態;二是她認為其中的兩篇寫得不是很成熟,但還是選擇放入其中,便是接受自己慢慢地成長,用一種很慢的方式回應她的慌張。而楊慶祥認為山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安靜、慌張和死寂。慌張的狀態某種意義上有一種生命的活力,即沒有到達完全和諧的理想狀態,也沒有對世界絕望。
本書中的很多篇目讓嘉賓們眼前一亮,徐晨亮直言周婉京的小說經常給人一種意料之外的感覺,甚至有很多反套路、反類型的敘述,每一篇讀起來都別有新意,所以很難選出最喜歡的某一篇。張菁則把《安徒生的花園》排在首位,她覺得在安徒生花園中有個迷宮,總想在解謎過程中走在作家前面,讀完時便已經和作者完成多次的交流與碰撞。楊慶祥認為《云游僧》最好,雖然小說是最短的,但其中的山水空間確實很大的,其中蘊含著一種屬于中國文明的智慧性的東西,是當代寫作一個非常重要的緯度。
周婉京的語言也被嘉賓所稱道,管力認為周婉京的語言能在不同風格之間自由轉換,整體來看有種很成熟、很穩定的節奏感,且對動詞選擇非常準確。張菁覺得她的語言很有“韻味”,一路往前推進的節奏,不冗余,也不腫脹。徐晨亮點出周婉京所追求的“京味”,其實是一種“雅逸”,她能用不同的語言配合不同的故事主題,這是成熟作家的一種勇氣。楊慶祥認為她的英語思維和方言意識讓其小說有區別于單一普通話霸權的傾向,這也是當代漢語寫作需要學習的。周婉京坦言英文寫作思維和對北京話的追求,常常讓她在語言沖撞時感到慌張。
大家認為周婉京的寫作在情感表達上有自己的規劃,而不是被單純熱情所驅動。且在語言方面能有自己的原創性表達,是值得稱贊的。更可貴的一點在于你很難去定義她,因為周婉京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突破和創新,然后帶給我們無限的可能性。縱觀她的創作,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其文化意識已經覺醒,她開始重塑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種已經消失,但仍在我們生活中留下氣息的東西。且她的作品里基本沒有文藝青年自憐自艾,這一點是很高級的。
周婉京用《慌張的山水》撕開了當下年輕人“慌張”表象下的現實處境,讓我們在“慌張”成為主題的時代里尋覓屬于自己的慰藉。希望在這個慌張的時代,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