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林培源:穿越經驗的邊界
來源:中篇小說選刊(微信公眾號) | 林培源  2025年06月20日08:50

家鄉澄海是著名僑鄉。與之相關的“詞和物”(“紅頭船”“過番”“下南洋”“暹羅”等)經長輩口口相傳注入我的記憶,有意無意間加深了我對潮汕的認同(但也僅此而已)。我長大的小鎮叫鹽鴻,鄰鎮東里有樟林古港,多年前被開發成景點,河道中矗立一艘巨型的仿古紅頭船,仰頭睇,有巍峨狀。從前海運鼎盛時,港口邊新興街的棧房貨如輪轉。有一年,我與友人在那一帶游逛,港口繁華已成過往,只見破厝幾落,長滿荒草,形同廢墟。后經修葺,新興街和古港才有了如今的光鮮模樣。

我在《金縷衣》里寫過水仙寺——一處離樟林古港不遠的寺廟,不過僅是將它當成人物活動的背景之一,從未想過,有天會把從此處坐紅頭船“過番”的華僑寫進小說,以虛構的形式觸碰家鄉這段被咀嚼了無數遍的歷史。據記載,有清一代,雍正至咸豐年間的一百多年里,自樟林港下南洋、過暹羅的潮汕人多達百余萬。《重游》里第一代過番的父親,從這里出海,輾轉香港,最終落腳于馬來西亞。這是小說創作的“前史”。

《重游》講的是一位華僑一家三代的故事。如果依循傳統寫法,或可調用第三人稱,沿時代的脈絡,寫成一部略帶“史詩”意味(哪怕裝模作樣)的“大中篇”,少則三五萬,多則七八萬字。但我對此有所警惕,構思時想的是另辟新徑,從當下切入,以人物之口現身說法。由是有了開頭筵席一幕:“我”應邀返鄉參加電影節活動,邂逅來自馬來西亞的老華僑。席上眾人聽他講當年其父從潮州下南洋到檳榔嶼討生活的故事,以及他此次返鄉的目的。這部分用的是轉述,兼顧講話人(老華僑)的第一人稱口吻。“說者”與“聽者”同時在場,由是時空可騰挪并置,不再拘泥于線性的條條框框,篇幅自然裁短。幾經刪改,完稿時不過兩萬字出頭。

回想起來,最難寫的也是這一部分。我從來沒有去過馬來西亞,怎么掙脫邊界,把陌生的經驗化進小說呢?沒有捷徑,只有硬著頭皮,亦步亦趨。小說牽涉的部分事實要核查——大到歷史節點和事件,小至人物的愛好和生活空間,必須在想象與現實的鋼絲上踩穩腳步,才能走完這趟虛構之旅。

好在反復折騰,總算寫成。從去年七月寫到十月,教學、帶娃之余,一有空就沉進故事里。這一過程,仿佛打開了一條坦途,讓我得以穿越自身經驗的邊界,探入未曾抵達的領域,去和歷史以及那些被時間洪流沖刷和裹挾的人會面,聽他們說,也讓他們聽我說。更有趣的是,我把曾經生活過一年的香港也“嫁接”進來了:昂坪的纜車、天壇大佛、銅鑼灣鵝頸橋下“打小人”,記憶復活,閃閃發光,與《重游》里那對父子的足跡疊合呼應。

感謝首刊《重游》的《芙蓉》雜志,感謝《中篇小說選刊》編輯青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