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敢于面對庸常
來源:新民晚報 | 陳世旭  2025年06月20日08:03

過完年,有位朋友給我發來電郵,對之前參加的種種應酬聚會大發了一通感慨。歷數老男人怎樣大談自己的優秀,婚姻的美滿,兒女的出息;女人們怎樣炫老公,炫首飾,炫房子車子,讓他覺得跟那些人交往是對自己的污染,浪費了大把時間聽了一堆廢話,是對自己生命的傷害。他每次都找理由提前“逃之夭夭”,并且發誓再也不湊這種熱鬧,不沾這種“污染源”。

這位朋友說自己是完美主義者。他給我發來這樣的郵件,是相信我與他的趣味相投。的確,也許因為少年就開始遠走他鄉獨立生活的緣故,我養成了多少有些孤僻的性格,平時幾乎從不串門,從不扎堆。甚至年節假日,也極少回家,因為喜歡一時變得空空如也的單位大院,可以隨心所欲地獨往獨來,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放聲唱歌、朗誦,野獸似地在樹林里沒完沒了地兜圈子。但隨著逐漸的成長,我發現,離群索居并不一定是適合所有人的生活狀態。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覺得有義務向這位朋友說說心里話。

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不必貶低和蔑視其他人的并沒有超出社會規范的生活方式——即便在你看來品位不高。更不必自顯清高,鶴立雞群,憤世嫉俗。在現實世界中,人是以血肉之軀活著,生命與生活都需要面對許多非美的,甚至庸俗不堪的現象。為此,做平常人是必須的。平常的欲望,平常的煩惱,結結實實的生活讓人清醒地存在于現實中。庸常狀態是生活的真正面目,而美只是用來追求的。雖然美可以使生命煥發光彩,但完全靠美維持不了一個人的生命存在。幸福的人生必須敢于面對庸常的生活。

一味求完美的人容易把生活的庸俗過分放大,比一般人更難以忍受平庸。有時候,這會是一種不幸。如果一個人覺得能夠與自己對話的人不存在,那肯定是一種痛苦,或因不堪庸常而郁郁寡歡,或者因心高氣傲而遭人忌恨。法國思想家笛卡爾預見到自己的思想遠遠超越了所處的生存環境,一再警告自己不要與周邊的環境離得太遠。其中不難見到一個天才害怕遠離人群所帶來的孤獨感。德國思想家尼采卓爾不群,過于孤傲,思想得不到友好的滋潤,終于以瘋狂了結一生。完美主義者無法忍受日常生活的庸常,但完美無法成為生活常態。

我們每個普通人多半過的是庸常的生活:上班下班,開會散會,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上至京城,下至鄉村,皆不過如此。如同莫泊桑《項鏈》中的瑪蒂爾德那樣“幻想著每天下午五點鐘光景,能在客廳和仰慕的紳士傾談”的生活對多數人(包括她本人在內)來說只是一種幻想。

生活固然應該有美的追求,但美肯定不是、也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可靠的、實實在在的生活,一樣可以是有滋有味的。思想家伯林說,他的幸福與快樂全因為他一生只活在表層。他從來未曾深入地思考過。這當然是一種謙虛的說法。但是,人生活在表層,思考在表層,也未必一點沒有好處。一個人對美的追求,只能以他的現實生活為基礎。正視人的生活的庸常狀態,只有這一步堅實了,你所追求的美,才會有堅實的基石。

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說:“吾生有涯……倒莫如隨遇而安。”

一個人不管身處什么環境都最好能一切順其自然。無論碰到什么事遇見什么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可以從容地面對,不抱怨,不挑剔,不苛求太多,在哪里都安然自得,隨遇而安。當然,真正做到這些是有些難度的。要讓自己成熟,厚實,沉穩,有肚量,接受現實環境,不做無謂的心理比較,把自己的內心清空。只有一顆空靈的、不帶期待的心,才能順應環境,在滾滾紅塵中依然故我。真正的智慧首先源于冷靜,在冷靜中才能有洞察,有洞察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一個人經歷得多了,看得多了,懂得多了,就會心中有丘壑,就有一種萬事皆在我心的透徹,就會不管任何處境都可以安于自我。而不必刻意逃避任何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