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天堂的模樣
一
五水注一湖,一湖通長江。
鄱陽湖是長江最大的通江湖泊,它承接了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來水,同時,它又受長江之水倒灌的影響,水位變化巨大,呈現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獨特景觀。汛期,鄱陽湖一片汪洋,來自長江的魚群在湖中追逐穿梭,包括鰣魚、鱖魚、鱘魚、江豚等??菟冢蛾柡錇┏?,形成大面積湖池草原、草灘、濕地及淺水灘涂,為越冬的候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幾乎全世界所有的白鶴都集中到鄱陽湖越冬。此外,它還是東亞大陸遷徙路線上,東方白鸛、白枕鶴及白天鵝等候鳥遷徙的冬季目的地。
我不知何謂鳥類天堂,或許鄱陽湖就是鳥類天堂該有的模樣。
鄱陽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藜蒿、苦草、黑藻、苔草和馬來眼子菜是鄱陽湖的主體植物。而這些蒿草則是白鶴、丹頂鶴、鴻雁、蒼鷺、白鷺、野鴨等鳥類主要取食的對象,當然,它們也取食濕地上植物的嫩芽、根莖、漿果,淺水處的魚蝦、螺蚌、蚱蜢等。
白鶴是濕地涉禽,它是鄱陽湖生態系統中最具標志性的物種。白鶴在站立時,通體潔白無瑕,羽毛純凈如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鶴代表著吉祥、如意、繁榮和希望。在俄羅斯文化中,它是英雄和不朽的象征。白鶴多以家庭為單位棲居,三口之家一組,其活動的水域多是長有水生植物的淺水區或者灘涂泥地。
鄱陽湖是體態和性格多變的湖,不同季節,其樣貌和水位變化及水中生物多樣性情況也是不同的。生態是一個整體,一靜生天籟,一動連八方。世界上每一條河流都會相逢,就像世界上的每一條道路都會相遇。鄱陽湖的每一天都是在創造與毀滅、重組與拆散的平衡中跳躍。鄱陽湖水位虧盈,牽系著西至三峽,南至南嶺,北至北極,東至東海的生命律動。
二
說起鄱陽湖,無法繞過吳城。
吳城,可以說是一座因水而立,因商而興的千年古鎮。它的水運條件得天獨厚,沿內河可達贛地各處,而經鄱陽湖入長江,分別可抵皖浙蘇滬鄂湘川渝之便捷,就少有哪個地方能與其比肩。宋代以后,靠發達的水運,它已經成為鹽業和木材貿易的重要商埠。明代永樂年間,吳城木業興起,木行林立,木材交易成為此地日常大宗商務活動。吳城之鼎盛時期,當屬清代乾隆年間,人口曾達到十萬之眾。商賈會館遍布街巷,酒肆觥籌交錯,幾可與蘇杭秦淮之地遙相競艷。
吳城地處贛江與修河的交匯口,而贛江流域與修河流域之中上游皆為林區,山民以伐木為業,木材生意異?;钴S,木材轉運的咽喉要地便非吳城莫屬了。外運的木材都在這里扎排轉運。扎排需用竹纜,制作竹纜之地叫作“纜場”。“纜場”的主要活動,就是在石灰坑里浸泡竹篾,使其綿軟,結實,有韌勁兒,專供扎排使用。有史料記載,清朝初年,每年出入吳城木排高達數百萬立方米。當時,一家名號喚作“公成木”的木行,每年銷售木材利潤達上萬兩白銀。
木排運送是用篾纜、繩索或者鋼絲將原木、圓木段或者毛竹編扎成排狀,利用水流運輸的方式。舊時,每年雨季贛江和修河流域砍伐放出的單排,通過河道流送至吳城,木排一到,蔽江斷流,遠遠望去,“見排不見水,見船不見湖”。單排解散后重新扎成吃水很深的大排。木排由多達12層的圓木段迭起,長120米,寬過15米,高達3米多,吃水深,能負重,可抵御大風大浪,人稱“過江龍”。通常,木排分為頭排、尾排和生活排。生活排上鋪木板,建有棚屋,是排工居住及存放食品、生活日用品之處。生活排往往多張連綴起來,仿佛水上漂浮的村莊。
吳城望湖亭下的曲瀨渡口,曾經是萬排待發之地。發排之日,一聲鼓鳴,號聲震天。木排出鄱陽湖,逆流而上,可至漢口;順流而下,可達南京、鎮江、揚州、常州、蘇州和上海,甚至經大運河,可達天津、北京。
三
“靠山吃山,靠湖吃湖”。早年,吳城漁業也相當發達,全盛時期漁貨年銷售量達到5000噸左右。吳城人捕魚所用漁具,主要是拋網、圍網、鉤網、濠網和地籠等。每年中秋節一過,就進入了捕魚旺季,收購販運漁貨的商販也云集吳城。無節制的捕魚,造成鄱陽湖漁業資源面臨枯竭。為了保護鄱陽湖魚類資源,2020年江西省頒布“禁漁令”,鄱陽湖全面禁止捕魚,禁捕期10年。鄱陽湖湖區漁民“洗腳上岸”。
“禁漁令”是基于鄱陽湖漁業資源越捕越少、越捕越小而做出的無奈選擇。隨著“禁漁令”的實施,“洗腳上岸”的漁民轉產轉業。有的搞起“稻蝦共作”養殖,有的開卡車搞長途貨物運輸,有的當上了旅游區導游,有的當上了保護區巡護員,有的辦起餐館民宿,有的在景區擺攤做起了小買賣。總之,“風浪里撒網,船頭上勞作”的“漁歌唱晚”景象不再,成為吳城人難忘的記憶。
出入吳城只有一條路——永吳公路。
這條公路的大湖池段有5公里長,每年6月至8月汛期,當鄱陽湖吳城水位高到近19米的時候,大湖池段就會被水淹沒,形成獨特的“水上公路”景觀?!杏新罚诽煲簧囕喸谒行旭?,會濺起層疊的水花。此路,亦被稱為“最美水上公路”。很多城里人開車來這里,感受水中疾馳的刺激。多的時候,一天有上萬輛越野車和小轎車。
可是,面對這條“水上公路”,吳城人的心中卻五味雜陳。為了確保安全,汛期一到,“水上公路”常常被封,吳城人外出,或者涉水,或者坐輪渡。涉水有感染血吸蟲病的風險,坐輪渡也不是說坐就坐,每天就那么幾班,而且容量有限。吳城人不無抱怨地說,汛期那兩個月,連病都不敢生。
四
當初為何不建高架公路呢?
當地政府當然能想到了。建高架公路,就沒這么多的煩惱了。可是,建高架公路,一則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二則會影響鳥的飛翔,大霧天導致誤撞現象。設計師反復修改設計方案,最后采用“貼著水面”修公路的選項,最大限度減少對濕地的破壞,也避免影響鳥類的正常飛翔。
鄱陽湖最豐沛的是水,可是,有的季節,鄱陽湖最缺的也是水。
冬季,鳥類棲息地的缺水區域,就引贛江之水,進行生態補水,實施濕地修復面積4000余畝??紤]到一些珍稀鳥類,越冬可能存在食物短缺問題,便在“蝶形湖”四周廣種苦草和沉水植物。同時,對湖民沿湖種植的水稻、黃豆和玉米等1600畝以上農作物,進行補償性征用,作物成熟不進行收割,而是留給候鳥作為備用“口糧”。
我到鄱陽湖大湖池畔的時候,已近傍晚,但還是看到了“鳥浪”翻滾的盛況?!傍B浪”由上萬只長腳濱鷸組成,宛若巨大的“天幕”漂浮在大湖池之上。群鳥在飛行過程中,高度協調統一,保持陣形,聚而不散,能夠迅速改變方向、改變高度、改變速度,形成波浪般的起伏畫面?;蛘弑P旋上升,或者俯沖下降,或者擴散開來,或者聚合在一起。時而呈現的是“沙暴”,時而呈現的是“巨鯨”,時而呈現的是“黑洞”,時而呈現的是“旋渦”,時而呈現的是“巨傘”,時而呈現的是“蘑菇云”,時而呈現的是“驚濤拍岸”。
“鳥浪”是鳥類的一種應急生存策略。當地朋友告訴我,鳥類具有出色的動態同步能力,它們遵從某個聲音發出的指令,瞬間形成“快閃”式群體。群體中的個體通過敏銳的視覺系統,實時捕捉并響應周圍同伴的飛行狀態,使得自己的飛行方向、速度和高度,能實現精準匹配,確保與群體一致。
群體飛行可以增強危險預警效率,同時通過龐大陣形制造混淆效應,干擾天敵選擇目標。
我瞪大眼睛,望著空中翻滾的“鳥浪”,心里在想,那個神秘的指令是哪一只鳥發出的呢?它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傳遞給每一只鳥的呢?
是的,鄱陽湖的天空、水域和湖底該藏著多少秘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