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家莊的泥老虎
泥老虎,又名“泥叫虎”,是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農村的集市上常見的一種民間兒童玩具。過去,這種小玩偶價格便宜,生活拮據的家庭,逢年過節時也會給小孩子買回一兩個,作為年節禮物。現在,這種可愛的泥塑小玩偶已經變成了比較稀罕的非遺工藝品,價格當然也不菲了。
泥老虎的身子是用具有黏性的泥巴捏成的,干透后再上色。身子、臉面是純白色的,腦門兒是亮黃色的,眼睛、耳朵是黑色的,眉毛、鼻子和咧著的嘴巴是鮮紅色的。亮黃色的腦門兒上,一定要畫上一個代表老虎威勢的“王”字。每一只泥老虎形態各異,但大都形象拙樸,憨態可掬。腦門兒上的“王”字、咧得有點夸張的大口,還有炯炯有神的眼睛,顯示出“山林之王”威風凜凜的特性。
童年時代,每逢年節,我和小伙伴們的手上都少不了一只泥老虎。還有一首有趣的童謠與泥老虎有關:“小孩小孩你別哭,你爹去了登州府。花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兩毛五。”最后一句的“咕嘎咕嘎”,描述的是泥老虎發出的聲音。
泥老虎居然還會發聲?原來,小老虎泥塑的身子分為前身、后身兩部分,中間用結實的牛皮紙糊起來,粘連成一個整體。皮紙糊住的肚子里,事先安放了一個小小的竹哨,密封的皮紙就像一個小小的氣囊。拉動小老虎的前身和后身,皮紙里形成氣流,就奏響了里面的小竹哨,發出“咕嘎咕嘎”的聲音。這樣看來,一只小小的、會發聲的泥老虎,是不是跟手風琴的發聲是一個原理?
膠東半島不少地方的民間手藝人都會制作泥老虎,但最為有名,可能也是最早的泥老虎產地,是高密的聶家莊。多少年來,高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聶家莊,朝南門兒,家家戶戶捏泥人兒。”有人考證過,聶家莊捏泥人兒,包括做泥老虎,早在明代或更早些時候就開始了。
最近我看到一本名為《泥老虎》的圖畫書(朱文慶著,王祖民、王鶯繪),才知道聶家莊的泥老虎是有來歷的。
聶家莊很久以前流傳著一個民間故事,說的是離聶家莊不遠的百脈湖里,有一頭湖怪,湖怪把湖水占為己有,讓世代靠著這片湖水活命的周圍百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災。聶家莊有位善良的老人,曾救助一只受了傷的老虎。老虎知恩感恩,一次次前來報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幫助和解救受到湖怪侵害的聶家莊百姓。可是后來,老人找遍了整座山林,也沒有看見老虎的影子,想必老虎也有自己的壽限。怎么辦呢?
老人來到湖邊,滿腦子都是老虎打湖怪的樣子,于是俯身挖了一團湖泥,不知不覺捏出一只寬頭大臉方鼻闊嘴的泥老虎。他掐下一小節蘆葦稈,做成一只葦哨,掰開虎腰,把葦哨塞進老虎的肚子里,又找來一塊舊羊皮糊在虎腰上。這樣,虎頭和虎身就連起來了。老人一推一拉,泥老虎發出了“咕嘎咕嘎”的叫聲。
回到家,老人把泥老虎涂成白色,又細心地勾畫出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就這樣,一只威風凜凜、神氣活現的泥老虎做好了。從那以后,泥老虎的叫聲就常常在聶家莊和百脈湖上空回響,湖怪聽到叫聲,以為是山上的老虎又來了,嚇得癱在湖泥里,把肚子里的湖水嘩啦嘩啦全吐了出來。
從此,泥老虎就成了家家戶戶的“鎮宅虎”,也成了老人和小孩子的保護神。所以也就有了我在前面提到的,膠東農村一代又一代小孩從小傳唱的童謠:“小孩小孩你別哭,你爹去了登州府……”
這個民間故事不僅道出了泥老虎的來龍去脈,也讓一代代孩子明白了,小小的泥老虎的背后,還有老爺爺救虎、老虎報恩、老爺爺感念老虎這樣一個和愛有關的美德故事。
由聶家莊的泥老虎,我也想到家鄉膠東的許多民間手工藝杰作,如虎頭鞋、虎頭帽、煙荷包、花鞋墊、木版年畫、窗花、花笸籮、花餑餑、餑餑榼子、玉米皮編織等。它們大都樸實無華、大巧若拙,造型往往憨態可掬又不失方正與威嚴,著色鮮艷、絢麗又不失溫和,無不蘊含著“潤物細無聲”的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從來就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支撐。包括民間故事、民間手藝在內的傳統文化,自有獨特的情懷、氣度、風骨和韻味,也有著明晰的價值觀。聶家莊的泥老虎這一小小的民間兒童玩具,便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美德懿風。
今年春上,我回到膠東半島,在日照市嵐山區漁港訪問時,官草汪村的一位老鄉,送給了我一對憨態可掬的小泥老虎。離開家鄉很多年了,童年也早已遠去,我捧著這從小就十分熟悉和喜愛的小玩偶,愛不釋手,兒時的光景浮現眼前。回到武漢后,我把這兩只來自家鄉的小泥老虎擺在書桌上的電腦邊。兩只小小的泥老虎,每天都瞪著黑亮的眼睛,看著我讀書、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