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楣之上有家國
歷史上,一個個古老的家族為了生存和發展,把如何傳家的智慧凝煉成含義深刻的文字,或高懸于門楣之上、廳堂之中,或寫在家譜、家訓里,激勵后人。如何把祖先的基業接過來,傳下去,答案居然在“門楣”里。門楣匾額,原來是中華民族連根養根的精神營養,是中華民族優良家風的激勵性設計,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價值動力。從中我們十分真切地看到,家國從來是一體,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一
廬山腳下,博陽河緩緩流淌,穿越群山,匯入鄱陽湖,注入長江。義門村就坐落在這片靈動的山水間。這座以“義”命名的小山村,是三千萬“義門陳”后裔共同的祖地?!傲x門陳”,這是一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曾創下了332年同炊共飲、傳承15代、3900多人不分家的歷史紀錄。唐朝太和年間,為躲避戰亂,先祖陳旺帶領族人舉家遷徙,落腳在一個叫作艾草坪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德安縣義門村。
陳家聚族而居,到唐僖宗時,已9代未分家,發展到180多人,成為當地望族。陳氏家族治家有方,在1100多年前,他們就制定出許多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家規,比如,室無私財、一夫一妻、有飯同吃、有衣同穿,等等。那時,正值唐朝末年,叛亂四起,為穩定朝局,安撫民心,唐僖宗命人在全國遍訪“德義人家”。當他聽到“室無私財,廚無異爨”的江南陳家時,非常高興。賜了一副對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标愂霞易宓拿曈纱藗鲹P天下,被譽為“義門陳”。從那以后,一個個旌表接踵而至,“義門陳”家族,曾被9位帝王29次旌表題贈,陳家人還為此修建了一座宣讀詔書的旌表臺。
北宋至道二年(996),江州大旱,連續數月滴雨未落。大災之年,足額繳納田賦,對于這個龐大的家族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為省下糧食繳納稅賦,陳家人節衣縮食,連續數月靠米湯充饑。消息傳到朝堂,宋太宗十分感動,特意賜給“義門陳”3000石官糧,以解燃眉之急??吹酵瑯邮莛嚮闹嗟泥l鄰,家長陳旭上疏朝廷,表示只接受官糧1500石,讓出一半糧食救濟周邊百姓。對此,有人提出異議,時下糧食堪比黃金,不如賣掉一部分,購置田產以圖長遠。陳旭聽后大發雷霆:“朝廷為我們送來救濟糧,我們怎么能見利忘義,做出有損家聲、有負國恩的事呢?!贝鬄闹辏傲x門陳”家族主動要求官糧減半的事兒,讓宋太宗不解,于是派出官員前往江西探察。一路上,大臣聽說了許多關于這個家族的傳奇故事。
相傳,陳家養了100只狗,到了吃飯時間,不論先來后到,都會安靜地守在食槽旁,等其他伙伴到齊了,才同時進食。有人把帶來的100個肉包子放到食槽里。沒想到,一只大白狗搶先上前,叼走兩個肉包子跑掉了。人們大吃一驚,尾隨白狗來到柴房,發現它正把叼來的肉包子分給瘸腿的老黃狗。老黃狗吃了包子,其他狗才吃起來?!耙蝗恢粒偃皇场钡墓适戮痛藗黜為_來。
大臣回京復命的同時,也帶回“義門陳”《家法》《家范》,宋太宗看后,感嘆“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于是親自寫了一塊金匾,叫“真良家”。仍覺意猶未盡,過了幾天,又金筆題寫“義居人”。過了不久,宋太宗召見“義門陳”的族長陳兢說,這么大的家族,這么多人口,你是靠什么把大家聚攏的呢?陳兢說,公則無私,無私方可義聚。
在中國歷史上,以“義”字傳家者無數,而“義門陳”的難得之處在于,以合理細致的規范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形成大公無私的家族風范。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是“義門陳”家族能夠綿延數百年的關鍵所在。家風來自家規,禮儀源于教化?!都曳ā分幸幎?,村中設立“百嬰堂”“都醫院”“壽安堂”,讓生活在這里的“義門陳”族人“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正是儒家先賢對大同世界的展望。
隨著《家法》《家范》的施行,“行大公、明大義”的家風,在代代傳承中深入人心。家族劃出2000畝土地作為學田,建起一座東佳書院。不僅陳氏子弟,周圍鄉鄰都可來書院讀書。唐宋兩朝,書院培養出50多位進士。北宋丞相呂端曾用“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來形容當年東佳書院的盛況。只是那時,挑燈夜讀的陳氏子弟不會想到,家族的命運就要迎來重大轉變。
北宋嘉祐七年七月初三,一道圣旨被送往義門陳氏。那時,過于龐大的家族讓朝廷感到忌憚。宋仁宗便以陳氏孝義太盛,分散到各地教化民風為由,頒旨分家。如何公平公正地把這個龐大的家族分開,成為擺在家長陳泰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天夜里,一口大鍋被抬進祠堂,吊上房梁。家長陳泰一聲號令,陳家那口同炊共飲的鐵鍋從房梁拋下,摔成291片。這意味著“義門陳”家族將分成291個小家庭。每戶人家帶著一份鍋片和一部家譜,離開家園,奔向72州144縣。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
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義門陳”后裔,依然在門楣之上高掛著“義門世家”或“義門流芳”的匾額,激勵后代,一代代書寫“義”的故事。愛國抗日將領陳蘊瑜,便是“義門陳”后裔。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蘊瑜帶領家鄉子弟奔赴淞滬戰場。11月4日,部隊開拔前線,隆隆炮聲近在咫尺,他深知此戰的危險,戰斗前,給年幼的孩子寫下一封家書:“吾兒知之: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我部奉命開赴前線抗日,此去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取義,為我夙愿?!狈榛疬B天的戰場上,一封家書,寥寥數語,卻字字千鈞。1938年5月,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陳蘊瑜帶領戰士與敵人血戰三晝夜,犧牲在碭山戰場,時年38歲。他的孫女陳瑾曾多次去安徽碭山尋找祖父的遺骸,但幾十年來,一直未能如愿。從2017年開始,陳瑾團隊走訪全國30多個城市,用4年時間,搜集整理抗戰烈士名錄。僅1937年到1945年犧牲的陳姓的抗戰英烈,他們就搜集到12441名,無論是農民,還是小商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他們都拋棄了自己的小家,紛紛報名從軍,為國捐軀了。
二
湘陰位于湖南省東北部,湘江繞城而過,寬闊、沉穩,奔流不息。都說“無湘不成軍”,叱咤疆場的湘軍在中國近代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湘軍將領、晚清名臣左宗棠,就出生在這里。他的故居離湘陰縣城15公里。因為喜愛柳樹旺盛的生命力,左公把這處家宅取名“柳莊”。左宗棠在柳莊生活了14年。從21歲到26歲,他參加了3次會試,卻接連落榜。此后的多年間,一直以教書為生,并在這里置田建屋,過著且耕且讀的田園生活。在外人看來,柳莊是左公科舉失意后的桃花源,而他的夫人卻深知丈夫的抱負和志向,她勉勵丈夫:“書生報國心常在,未應漁樵了此生?!蹦菚r,左公一邊耕讀修身,一邊研究水利、兵法,因為敬重民族英雄文天祥,時常抄寫他的《正氣歌》,并把“天地正氣”4個字作為座右銘,勉勵自己。
1854年,42歲的左宗棠受到湖南巡撫張亮基的賞識,成為其幕僚。那時,朝廷內憂外患,常年在外征戰的左公把對家人的思念寫進了一封封家書。“此時西事無可恃之人,我斷無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當,亦是欲受盡苦楚,留些福澤與兒孫,留點榜樣在人世耳。”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西北局勢岌岌可危,朝廷屢次派兵征討,卻都無功而返。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國庫日漸空虛。有大臣認為,當時的新疆荒蕪貧瘠,收復只會徒增國庫負擔,不如把有限的錢糧投入海防。一時間,朝野上下幾乎都是放棄新疆的聲音。但對左公來說,擺在眼前的并不是一道選擇題。他憤而上書,請命收復新疆,認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在左公的據理力爭下,朝廷允許他帶兵出征,但只能撥付500萬兩白銀作為軍費,還不到所需的一半。上諭“如果各軍逗留不前,則罪在主將。倘因糧餉不繼,致誤戎機,惟左宗棠是問”。言下之意是,既然你主張收復,主張出兵,那就承擔責任。
左公頂住重重壓力,自籌錢糧,帶領湘軍奔赴戰場,用一年時間擊退阿古柏,收復新疆大部分失地。為收復伊犁,一年后,他決定再次奔赴前線。出征前,為鼓舞士氣,揮筆寫下“天地正氣”4個大字。隨后,又命人打造一口棺材,以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率軍西進,并對身邊將士說:“我年歲已高,若不幸中途歸天,你們一定要完成收復大業。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不能瞑目?!蹦且荒?,左公已經68歲。
1880年農歷四月十八,出征的號角響徹大漠,左公踏上平生最壯烈的征程?!安皇栈匦陆瑹o顏回京師?!卑殡S著一聲聲吶喊,大軍緩緩前行。隊伍的中間,是一口漆黑的棺材。前方是大漠荒沙和生死未卜的戰場,身后是等待他們平安歸來的親人。穿過嘉峪關、玉門關,浩浩蕩蕩的隊伍歷經一個月的艱難跋涉,抵達前線。老將抬棺出征的消息傳遍朝野,也震懾了敵人。1881年,清政府收回了伊犁。
左公力排眾議,抬棺出征,收復166萬平方公里疆土。在世人眼中,他是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而對于左家后人來說,他又是一位可親的先祖。故居前的兩棵柳樹,寄托著人們的追思與懷念。兩棵左公柳來自1000多公里以外的甘肅?!按髮⒒I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保畈!豆дb左公西行甘棠·其二》)在西北,左公一邊行軍作戰,一邊修橋筑路,沿途栽柳,等到凱旋之時,柳樹已延綿千里。這些柳樹被稱為“左公柳”,左公希望的,并不只是自家莊園里柳樹成蔭,而是把柳枝插遍萬里邊陲,也把浩然正氣扎根在中華大地。
《左氏族譜》記載,左家先祖曾是楚國的大臣,因改革朝弊,觸及貴族利益,與屈原一起,被流放到岳陽汨羅江一帶。清乾隆十七年,湖南水災,莊稼顆粒無收。遲遲等不到朝廷的賑災糧,族長左逢圣打算在湘陰開設一家粥棚。為籌集資金,他上門游說當地富紳,甚至把家里的物品賣給典當行。在左逢圣的奔走下,粥棚很快建成,每天免費向災民發放粥食。從那以后,每逢災情,左家人都會建立粥棚。自幼年開始,左宗棠就時常跟隨長輩外出施粥。23歲時,他寫下一副書房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p>
左宗棠一生寫過90多副對聯,這些聯語有的是抒發個人的情懷和志向,有的是反映社會現實和人生哲理。簡練的文字背后,是這位晚清重臣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更是他留給后世的人生指引?!傲⑵樊斎缟接性?,持身要比玉無瑕”,短短14個字,卻能看出這位歷史人物的自律自省和對高尚品格的追求。這個家族心懷家國、淡泊明志的家風對后世影響深遠,鞭策著家族后人,為國為民做出更多有益的事。
左景伊,中國著名的腐蝕與防護學專家。對于家族文化的理解,他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書中有這樣一段闡述:“各房的近況雖不一樣,整個大家庭的氣氛也是和諧的。文襄公生前一再告誡我們,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薄白拥苡涑扇?,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薄拔南濉笔亲笞谔牡闹u號,意為才華橫溢。他在家書中教導子女科舉不為功名,應“耕讀為本,自立自強”。左家后人遵循祖訓,大多深耕在學術界、醫學界。
1936年的夏天,18歲的左景伊考上了清華大學化學系。8年后,赴美深造。在那里,他潛心研究著熱愛的學科,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西差距。當時湖南的省會長沙,連抽水馬桶都沒有,而在美國,小汽車、電冰箱都已經普及了。完成學業后,左景伊本可以繼續在國外鉆研學術,但他并沒有過多地猶豫,1946年,回到了戰亂中的中國。
100多年前,左公抬棺出征,收復失地;80年前,左氏后人回到祖國,報效國家。一出一回,凜然正氣,一脈相承?;貒螅缶耙涟盐鞣较冗M的腐蝕與防護科學系統地介紹到國內。新中國成立后,他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有關腐蝕與防護科學的專著,為中國防腐蝕工業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文襄公的后代中,像左景伊這樣的國之棟梁,還有很多。
三
70多年前,一位剛剛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26歲青年,謝絕了導師帶他繼續深造的建議,和一群滿腔熱血的海外學子一起,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郵輪,踏上了回國的歸途。這位青年,就是后來被稱為“兩彈元勛”的鄧稼先。距離長江不足30公里的安徽省安慶市白林村,是鄧稼先的故鄉。它南依大龍山,東臨鳳凰河,西靠白麟畈,北有赤龜山,因此也有著“龍山鳳水”之稱。鄧稼先出生的鐵硯山房又叫“守藝堂”,是一處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三進院落,由他的六世祖、書法大家鄧石如所建?!皳褚皇拢K一生”的家風,在這個古老的家族傳承了數百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鄧氏后人。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之一,曾先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鄧稼先剛出生時,父親望著窗外剛吐穗的稻谷,為他取了“稼先”這個名字,希望他能根植于中華大地,造福百姓。鄧以蟄親身經歷了晚清到民國那個軍閥混戰、列強欺凌的年代,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中華民族的振興,祖國的強盛”。他鼓勵年幼的兒子:“為了祖國的強盛,你要立志學科學,將來報效國家?!痹诟赣H的教導下,鄧稼先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明確的規劃。出國前,他對好友說:“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才,我一定學成回來。”1950年8月29日,獲得博士學位后第9天,鄧稼先踏上了回國的歸途?;貒?,他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
一次秘密的會見,打破了鄧稼先原本安定的生活。1958年夏天,鄧稼先接到了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錢三強的通知:希望他能牽頭為國家“放一個大炮仗”。那一晚,鄧稼先徹夜未眠。他對妻子許鹿希說:“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這件事,我這一生過得就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也值得?!彪x家之前,從不喜歡照相的鄧稼先帶著一家人,專門到照相館拍下了一張全家福。以身許國是父親對他的期許,心無旁騖、潛心鉆研是鄧氏家風的傳承。
20多年間,鄧稼先和一批頂尖科學家隱姓埋名,把對家人的思念埋在心底,投入兩彈事業中。鄧稼先被任命為研制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帶著28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一無權威資料、二無實踐經驗的條件下,用手搖計算機、算盤這些原始的工具,攻克萬難,確定了原子彈的關鍵性參數。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就在當天晚上,鄧稼先卻收到母親病危的消息,這是他第一次因為個人原因回到家中。他來不及悲痛,料理完母親的后事,又從零開始,投入到了氫彈的研究中。
1985年,鄧稼先指揮了最后一次核試驗后回到北京。當他能夠長久地陪伴在家人身邊時,已是直腸癌晚期。生命彌留之際,鄧稼先對妻子許鹿希說:“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鄧稼先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鄧氏家族“擇一事,終一生”的無悔選擇。鄧稼先的好友楊振寧曾說:“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的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楊振寧所指的“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是什么?“最高奉獻精神”又是什么呢?答案就隱藏在鄧家的老宅“守藝堂”里。
鄧家起源河南南陽,是東漢大將軍鄧禹的后人。鄧禹有13個兒子,他要求13子各守一藝。西漢末年,天下大亂。鄧禹跟隨劉秀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在他的輔佐下,劉秀擊敗各路諸侯,建立東漢王朝。朝堂之上,跟隨劉秀的臣子紛紛前來邀功,只有鄧禹從不提往年功勞,不愿子孫因自己而受到特殊對待,不思進取。鄧禹在教育子女方面獨辟蹊徑,要求13個兒子讀書之外,每人必須學一門安身立命的本領,自食其力;并立下家訓:“禹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遠名勢。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皆可以為后世法?!痹凇多囀献遄V》中有這樣一段話:“蓋業與志本相須而成也。但恐日久而生厭,舍舊而圖新。一念游移,半途而廢?!?/p>
四
10年來,我先后以文字統籌、撰稿、策劃的身份協助央視拍攝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以上是去年我以策劃身份閱讀節目第十季“門楣之上”系列臺本后寫下的一部分讀書筆記,每每翻看這些筆記,腦海里就會閃現一些像河流一樣的詞組——“中國之中”“中國之美”。2024年,我在和編導討論臺本時,特別涉及陳氏、左氏、鄧氏這些家族時,又一個詞組閃現出來,那就是“中國之大”?!爸袊蟆?,大在“之中”,大在“之美”。孟子講:“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边@個“大”,以“可欲”“有諸己”“充實”為前提,以“圣”“神”為最終理想。由此,我一下子理解了“神州”一詞。
“國有史、方有志、族有譜”,中國人自古就有以史為鑒、明理喻世、激勵后人的做法。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歷史上,一個個古老的家族為了生存和發展,把如何傳家的智慧凝煉成含義深刻的文字,或高懸于門楣之上、廳堂之中,或寫在家譜、家訓里,激勵后人,為了揭示這些“千年旺族”如何把祖先的基業“接過來,傳下去”的秘密,為強國建設提供歷史參照,央視《記住鄉愁》第十季推出了系列節目“門楣之上”,于202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國際頻道首播。
門楣,狹義上是指門框上端的橫木,具有支撐門戶的作用;而廣義上則指門庭、門第、家族。中國人認為一個人或家庭的榮耀與整個家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以“光耀門楣”為榮,以“辱沒門楣”為恥。故而家族先人往往將仁善之德、教化之意懸于門楣之上、廳堂之中以作家風家訓,傳前世之法則,作后世之規矩。
“門楣之上”系列節目以門楣之上的牌匾為物質載體,以傳承千年的家風祖訓為精神載體,通過“門楣之內有家人,門楣之外有家鄉,門楣之下有家園,門楣之上有家國”4個維度,將家風連接民風,把民風凝聚成國風,照亮人們前行的路。節目從“門楣的歷史由來”“家風的傳承”“門楣文化和家風祖訓在當下的繼承和發揚”等環節謀篇布局,講述門楣之上的家風故事,講述家風故事背后的民族文化精髓。
每一塊門楣的背后都有一段歷史故事,講述著“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這些思想精髓存在于世代傳承的家風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
中國人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風既是一個個家族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國同構”更凸顯家風在文化傳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站在文明的高度,看待古老的門楣文化,當中蘊含著中國人重要的精神支柱,也展示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江蘇黃橋古鎮的何氏宗祠懸掛著何氏歷代先祖的畫像,其中有很多二品、三品的高官,但在何家人心中,最尊崇的卻是一位七品知縣何鏷。他在任期間親民愛民,百姓感念他的勤政便將一塊“吏瘦民肥”匾送給了他,何家子孫無論是為官還是做人,也都以“無私之心利益他人”。受何氏家風的影響,如今的黃橋古鎮設立了一個又一個民情小屋,鎮里的人大代表、志愿者輪流來此,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為百姓解決實事。在浙江湖州荻港村,章氏先祖寫下“惠我無私”的牌匾,把“向善”二字融入家風,并為子孫留下一條“為善”的家訓:“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作有余?!庇朴茪q月中,一縷家風化作民風,涵養一方水土。今天,水鄉荻港有一間百年老茶館,茶水只賣一元錢,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一元茶館”,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在百年老茶館里品嘗一杯清茶,感受濃濃的人情味。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薄队涀∴l愁》“門楣之上”系列節目,不僅講述對家風傳承的追溯,也著眼于新時代背景下的門楣文化。小到一個個家族因古老的風尚而世代延續,大到一個個地方因家風建設而興盛繁榮,透過節目,觀眾可以領略到家風文化與時代的匹配性,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不過時的先進性,更可體會中國之中,中國之美,中國之大。
(作者:郭文斌,系寧夏文聯主席、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