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浸潤苗嶺 山海共話鄉情 貴州雷山以文學之筆繪就文旅詩篇
群山之心,詩韻流淌。
6月9日清晨,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白碧村山頂上群山之心西江店薄霧纏繞,如同流動的水墨畫,來自中韓兩國的詩人、作家沿著蜿蜒山徑拾級而上,在此開展一場跨越山海的詩行對話。
“見還是山……每一處都像在講故事……”韓國詩人鄭標辰、李秉律站在懸崖邊的庭院上,望著對面層層疊疊梯田和吊腳樓感嘆道。
上午,首場“中韓詩歌研討會”將目光投向詩歌創作的當下與未來,圍繞極具時代性和挑戰性的議題——“AI時代詩歌的發展”展開深入探討,與會的中韓作家、詩人紛紛結合自身創作實踐和觀察,分享了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背景下對詩歌本質、創作主體性、語言創新以及詩歌未來走向的思考。
當天,黔東南本土作家向立高還攜其作品《大地上我們短暫的愛情》與大家分享,將詩歌、文學與地域文化的交融推向高潮。作品結合云貴高原等地為背景,通過作者的筆觸,講述一段段情緒起伏的旅行故事,探索一場場關于愛情、土地、生命的探討。
“作品不再是展品,而是流動的記憶。”研討會上,中國作家指出,“作品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符號轉化為文學意象,所以作品不再是簡單的陳述,而是承載著貴州本土文學記憶的時光容器”。而韓國學者則從跨文化視角分析小說中的意象,恰好呼應了中韓兩國對文化的不同詮釋,有效促進了中韓兩國文學更好地的發展。
傍晚,露天庭院的篝火映紅了苗家姑娘的銀飾。當蘆笙、苗歌、古琴的旋律如流水漫過山谷,盡管語言不同、旋律各異,但大家載歌載舞,在對生活的贊美中達成了共振,讓文化可觸可感。
次日,作家們還踩著露珠,深入烏東、西江苗寨的古宅花橋、田間地頭,在晨霧中采風,在星空下和弦,品高山流水,觀云海茫茫,聽蟲鳴鳥叫。
“文化交流不是簡單的展示,而是心靈的對話。”據群山之心西江店主理人夢亦非介紹,近年來,該店通過“文學+民宿”等形式,已舉辦各類文化活動30余場次,吸引了不少國內外作家、藝術家駐留創作,形成了文學賦能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環。
據了解,群山之心西江店每間客房命名的靈感均來自中外詩作,窗外是層層疊疊的梯田,公共區域的書架上,則藏有千冊國內外名家名作。這種巧妙的設計,正是民宿文化客廳理念的縮影。
“不僅提供食宿,更希望客人帶走一段文化記憶。” 群山之心西江店運營人周虹告訴記者,2023年以來,每年都有10多個團隊到此旅居半個月甚至一個多月,“我們會帶著客人體驗苗銀、苗繡、采茶、農耕,與大家分享詩歌創作心得等。就餐時,也會在酸湯魚等特色美食前向大家分享苗家‘無酸不成宴’的飲食哲學。”
周虹的話,點出了雷山民宿產業的核心理念。數據顯示,雷山縣820余家民宿中,60%以上融入了非遺體驗、農耕文化等元素,游客可以跟著繡娘學鏨繡、跟著寨老學古歌,甚至參與梯田插秧后在火塘邊聽老人講遷徙的故事等。2024年,這些民宿帶動鄉村旅游收入增長 37%,更讓80后、90后游客停留時間從平均2天延長至3天。今年“五一”假期,雷山縣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30.66%,其中80后、90后游客占比達65%。
而今,隨著“村超”“村BA”“姑媽籃球賽”的火爆,西江千戶苗寨曾出現“一房難求”的困境。為此,當地創新推出“民宿+賽事”“民宿+研學”等模式,將游客分流到環雷公山沿線的白巖、白碧、烏東等村寨的民宿,群山之心西江店便是其中一家。
“要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群山之心西江店經理伍開心表示,正通過新媒體矩陣打造新的IP,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發起 #跟著詩歌去旅行# 等相關話題,讓文化的力量改寫這片土地的未來。
“這場跨越山海的文學之約,不僅在書頁間留下了苗嶺的文化密碼,還在現實中架起文化共融的橋梁,有力提升了雷山的國際知名度,促進了文旅融合的進一步發展。” 雷山縣青年作家李江富表示,“歡迎世界各地的名家到雷山做客,共同探索這里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11日,散會時,晨霧再次籠罩,那些在火塘邊、在繡架前、在琴弦上發生的故事,正隨著作家們的筆觸傳向遠方。正如夢亦非所言,“最好的旅行,是讓他鄉成為故鄉;真正的詩意,不在遠方,而在我們與土地、與他人的連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