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造夢者不虛度
來源:解放日報 | 薛舒  2025年06月17日08:12

一夜失眠,連續看完3部電影,依舊未有困意。刷手機新聞,看國際八卦……想起17年前,首都三環邊一條叫十里堡的并不寬闊的馬路上,那個楓楊樹長串刺果掛滿視野的院子里,奧運前夕的時光。足足半年,幾乎每一個夜晚,我都用打字或者看電影的方式度過,卻不是孤寂的筆耕,而是,左鄰右舍亦有打字聲傳來。或者午夜時分,走廊里踩過散碎的腳步,方向是盡頭的開水房。有人與我一樣,用咖啡或濃茶佐以不眠之夜的創作,直至窗外天色泛白。燈火漸次熄滅的清晨,才是魯迅文學院最為寂靜的時刻。

貪戀夜晚的不眠,這讓我有種莫名的充實感,雖然,這不是追求健康的人愿意接受的生活方式。那些年,我總是竭盡所能地讓自己在應該睡覺的時候醒著,寫作、閱讀或者看影片,直到困得眼皮打架,才倒頭躺下。積累下來,便是常年缺覺。好處是,因為迫切需要,于是每每睡得深沉,不容易做夢。然而,無夢的睡眠過于瓷實,就少了想象,那幾個沒有任何感知的鐘頭,如患了間歇性失憶癥,一旦醒來,竟有失落感,仿佛虛度了一段生命,心里滋生出些許追悔莫及的疼痛。

無夢的睡眠,便是一段又一段時間的莫名荒廢,這讓我時常覺得恐慌。至今記得小學五年級時經歷的一次地震——事實上并非記得,而是,不記得。好吧,至今記得小學五年級時經歷的那場我并不記得的地震——好拗口的句子,但是,我想,這是我所需要的,能夠相對清楚地表達我內心那種無以表達的恐懼的句式。

地震發生在半夜,因為震級不大,又因少年貪睡,我錯過了。第二天早上,母親問:昨夜地震了,知道嗎?

我睜著眼睛努力回憶,腦中卻一片空白,連一小段夢境都沒有,彼時,身上一陣陣過電般戰栗。13歲的我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倘若這是一次震級強到足以致命的地震,那么,也許,我已經在無知無覺的睡眠中死去。也許,我該為沒被震醒而慶幸,倘或是死,也會死得沒有痛苦吧?然而彼時,幼小的我忽然為自己的貪睡感到劇烈的恐懼,因為,在睡眠中死亡,無夢是極致的虛度。

亦是17年前那一次長達半年之久的文學之旅,5月的北京午后,打字整夜之后的人正在白晝中沉眠,沒有夢。不知道幾點幾分,走廊里傳來喧囂聲,一場大地震的消息把我從沉睡中拉拽而出。無夢的睡眠讓我逃避了災難來臨當刻的恐懼,盡管,那場地震發生在距離北京1929公里的四川。醒來后的恐懼,雖是滯后的恐懼,卻持續很久很久。那幾個月,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竭盡所能地向地震災區伸出援助的手,似乎,給予受難的人一份愛與幫助,是縫合恐懼之心最有效的藥物。

有一夜,文學大院跳閘,斷電了,沒法在房間里閉門打字,沒法看電影、玩電子游戲聊以填補夜間失眠的時空,也沒法去院子里閑逛,初夏的夜晚蚊蟲已然活躍。于是,寫作者們在活動室聚集,摸黑聊天,講幸運的際遇、講失去的初戀、講久違的童年……不知道是誰要給大家做一個心理測試,黑暗中,不見其人,只聞其聲,低沉、緩慢,仿佛帶著遠古的回聲:“你獨自在原始森林探險,有一天,你迷路了,而你所帶的食物和水也已消耗殆盡,你可能再也無法走出森林,死亡的概率遠遠大于活下去。此刻,你必須拋棄身上的累贅物品,只允許留下一件,以下幾樣物品,你會留哪一件?地圖、雨傘、存折、相機、書。”

選擇地圖的人最多,理由是:萬一有希望走出森林呢?地圖可以指引方向。也有人選擇雨傘,他們認為,在險境中,雨傘權且可以充當自救工具,比如,收攏的雨傘可當拐杖,打開的雨傘可做帳篷。有一個弱弱的女聲從角落里傳來:“我選擇書,反正要死了,讀著自己喜歡的書,慢慢等死吧……”所有人都在黑暗中笑起來,一個浪漫得有些不真實的女孩。沒有人選擇存折,在遠離現代金融文明的原始森林,存折是一片毫無價值的枯萎樹葉。

“門口的那位,你是誰?你選擇什么?”黑暗中,低沉而又緩慢的遠古男聲向我索問。

沒有燈火的故事空間,沒人能看清我的面容,作為在場的匿名發言者,我愿意做一次真實而大膽的選擇。“我想,我會選擇相機,既然是死,就把生命最后時刻的經歷拍攝下來,然后把相機掛在脖子上死去,也許多年以后,有人走進原始森林,發現相機里記錄的一切,人們就會看到一部非虛構的歷險劇……”一旦發出聲音,匿名者即刻被認出,一如用相機在原始森林里記錄最后時光的人,不是為了被遺忘的生存,而是為了被記得的死亡。

有人在墨藍天幕下的窗口發問:“生死關頭,你還有興致拍照片?”

我對著窗外并無月色的夜空回答:“有時候,‘絕望’比‘興致’更能讓人產生創作的欲望。”

是的,那是成年的我做出的選擇,是因為明白生存的不易,亦是了然死亡之于生命的必然性,而少了猶疑,便希望把死亡的過程記錄下來。也或者,那只是我作為旁觀者的意淫,以及虛構。確實,在原始森林里迎接死亡,那不是我的親臨。我只是想象著,人們爭相傳閱一部叫《死亡》的相冊,主人公是一個已經死去的人,早在多年前,作者預見自己的創作將在未來引發的轟動和延伸話題,于是,未卜先知地選擇了相機。

選擇地圖或者雨傘的人,想必對“生”抱以不容置疑的希望。選擇書的女孩,大概從未讓自己活在現實中,而這樣的浪漫恰恰是屬于她的現實主義吧?選擇存折?至今我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倘若有,那也許他是一個不敢坦然面對死亡的貪生之人吧?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樂觀主義”讓他相信金錢的意義。至于選擇相機的人,是因為有著某種冒險精神?或者,是一個自虐而又自戀的人?也有可能,她只是不肯虛度每一分鐘,要把握自己的生命,及至肉體消逝的一刻……這不是心理測試的標準答案,這只是我并無根據的個人分析,甚至,這只是一種對自己落于書面的美化,以及為生命在無感知之后設造的一段段夢境。那些白晝的夢、黑甜的夢、肌膚的夢、靈魂的夢、當下的夢、未來的夢,那些在沉睡中持續設造的夢,組成了完整的、可以被我感知的人生。

終于明白,我為什么不喜歡無夢的睡眠。生命有限,夢卻可以穿越時空邊界。那些碎片般的夢,也許缺乏創作者追求的“完成度”,但我依然愿意利用睡眠的時間來造夢。夢是“哲學家”,是“思想者”,是“魔法師”,它會告訴你一些表象之下的內在,揭示你無以察覺的欲望,給你帶去一個想念至深的人,一段封存多年的愛情,一份羞于示人的追求……它讓你體察到屬于自己的生命力,在白晝與黑夜的所有時間里蓬勃、綿延、殘喘、掙扎,而從不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