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跨越山海的“潮汐信札”
來源:解放軍報 | 水育林 吳強 陳陽  2025年06月12日08:20

在圖書室寫信。

官兵在島礁巡邏。

收到大榭中學學生的信,戰士們一起讀信。

周末的傍晚,南沙美濟礁,海風吹拂著木麻黃,陽光炙熱。海軍南沙某守備部隊某連上等兵凌鵬程坐在桌前,攤開信紙,思念從筆端涓涓流淌:“媽媽,這里的海鷗銜著浪花向您問好……”

這一刻的南方某小鎮,一輪夕陽即將落幕。伴著四溢的飯菜香氣,凌鵬程的父母坐在餐桌前,想起駐守南沙島礁的兒子,心中滿是牽掛。

紙短情長,惟愿珍重。曾幾何時,“車馬慢,書信遠”,書信是人們寄托思念、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在通信技術便捷高效的今天,駐守南沙的官兵還會寫信嗎?

對此,守礁官兵有著自己的答案。

有人說,在高溫高濕高鹽的島礁駐守,官兵們盼望著補給船的到來,也期盼著家人寄來的包裹、照片和信箋。許多說不出口的心里話,他們喜歡訴諸筆端,化為流淌的文字。伴著潮漲潮落,一封封“潮汐信札”跨越山海,飛向遠方的家。

還有人說,時代飛速發展,但書信飽蘸的情感無可替代。親情、愛情,戰友情、家國情,“書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是情感的寄托,都見證著浪尖上的搏擊,述說著成長與蛻變,承載著夢想的力量、使命的重量。

還有一些書信,記錄著守島官兵精神的傳承,熔鑄長達37年的魚水深情。每一封書信都有溫暖的故事,都是真情的流露,那些寫在書信中的“不變”,永遠鐫刻在天地間——那是“你在我眼中,我在你心里”的深情,也是“我凝望你,你守護國”的承諾。

見字如晤,展信舒顏。今天,讓我們透過“潮汐信札”走近海軍南沙某守備部隊官兵,感悟他們跨越山海的家國守望。

——編 者

“媽媽莫要牽掛,兒子為國守礁無比榮光”

“祖國最南端,大海是我們駐守的遠方。我們駕駛著小艇,在藍天下犁波遠航……”海軍南沙某守備部隊某連宿舍,上等兵李育霖站在窗前,望著窗外皎潔的月光,忽然想念起家鄉東北松花江畔的那一片茫茫雪野。

“從江到海,從寒到暑,我的青春仿佛穿越了‘時空之門’。”拿起紙筆,李育霖在信紙上寫道,“守礁的日子很慢,從年初到年尾只有一個季節,陽光炙熱,心更滾燙。”

剛上礁,李育霖聽老班長說,南沙戰士喜歡給家人寫信。這個00后戰士并不理解:“時代發展這么快,南沙已經進入5G時代,誰還會寫信?”

在島礁上堅守一段時間,李育霖明白了為啥老兵總說,守礁的日子平凡又不凡——在這遙遠的地方,雖然擁有便捷的通信方式,但書信蘊含的熾熱情感和獨特韻味,依然難以被替代。

第一次收到母親寄來的包裹,他還收到隨包裹寄來的一封家信,品讀飽蘸親情的文字,仿佛看到父母笑著站在自己身旁,他體會到“見字如面”4個字蘊含的溫暖力量。

“為啥要來守島?”就像戰艦在海上遇上洋流,初登島礁,李育霖也曾一度失去人生的方向感。

“迷茫是青春的迷霧,挑戰是穿透迷霧的利劍。”一次,他在網上看到這句話,并將其寫在給母親的信中。

時間,是成長的見證者,讓努力的人遇見更好的自己。“走出迷霧,選擇堅守,收獲成長。”李育霖很快收到母親的回信,“男子漢要敢于直面挫折,我和爸爸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母親的鼓勵就像一縷春風,給李育霖送去抵御困難、戰勝挑戰的力量。

對每一名守礁官兵來說,他們都有兩個家。像家里的爸爸媽媽一樣,在連隊這個“家”里,班長、一級上士薛凱以,是李育霖前進路上不可或缺的“推力”。在薛凱以看來,成長需要蛻變,歷經風雨才能收獲彩虹。

一次海上訓練,李育霖把涌浪誤判成船影,險些造成險情;還有一次夜航訓練,電子海圖出現故障,小艇失去自動導航功能,望著黑漆漆的海面,擔任駕駛員的李育霖一時慌了神,找不到航行的方向,幸虧下士高鈺杰接過方向盤,才得以順利返航……

一連串的“打擊”之下,李育霖幾次想放棄、改專業。那天,薛凱以離島休假,登上補給船之前,他悄悄告訴李育霖:“我給你寫了一封信,放在了你的被子下面……”

那封信里,薛凱以講述了自己當年的心路歷程,并鼓勵李育霖:“我知道你是一個有夢想的人。有夢想的人都了不起,但能在平凡崗位上堅持夢想的人更了不起!”

夢想在腳下延伸,李育霖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航線”,他訓練更加刻苦,各項成績迅速躍升。不久后,他們接到一項任務,救援一位手臂受傷的漁民,薛凱以帶隊駕駛小艇緊急出航。

這一次,李育霖不再畏懼海浪,而是頂著5級風浪和戰友高鈺杰率先登上漁船,為漁民檢查傷口、敷藥包扎,圓滿完成救援任務。離別時,那位漁民站在甲板上用力地揮手,久久不愿離去。

坐在返程的船艇上,回頭望向漁船上飄揚的五星紅旗,看著身邊戰友們堅毅的臉龐,李育霖突然懂得了堅守的意義,他對薛凱以說:“為國守礁,每一種堅守的姿態都不平凡。”

晚飯后,坐在碼頭邊的石凳上,聽著遠處的潮汐聲,李育霖鋪展信紙寫下自己的心里話:“媽媽莫要牽掛,兒子為國守礁無比榮光。”

抬起頭,望著天海相接的遠方,李育霖告訴自己,一封封家書,就是他堅守的見證,他要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與母親分享自己的成長與蛻變。

“你安心守國,我盡心守家,我們各自守好自己的‘戰位’”

深夜,某部營區辦公樓上,一盞燈還亮著。

剛加完班,某部參謀格桑次仁打開手機。像往常一樣,一則信息跳入眼簾。那是遠在家鄉西藏那曲的妻子米瑪卓瑪,給他的微信留言:“早點休息,我先睡了。”

一個在南陲島礁,一個在藏北高原,夫妻倆之間相距數千公里,心卻近在咫尺、緊緊相連。結婚多年,每天互道“晚安”,遇事給對方的微信留言,是他們維系情感的方式之一。

“他工作很忙,經常不方便接電話。”除了微信留言,米瑪卓瑪還喜歡給丈夫寫信,在信里傾訴自己的心聲。

去年,格桑次仁的生日,米瑪卓瑪寄來了一封特殊的家書——她把兩人近年來的微信留言整理成一篇文檔,并對一些重要“節點”進行了“追憶與點評”。

格桑次仁讀著兩人的對話,一幕幕往事涌上心頭,他對妻子的愧疚又多了幾分。

2019年,他們登記結婚,因為任務需要,格桑次仁2次將婚禮延期。翌年春節期間,米瑪卓瑪獨自陪著高燒的婆婆在深夜求醫,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寒風里等待出租車……

翌日格桑次仁看到微信上的留言,第一時間打來視頻電話:“這么大的事,怎么不打電話告訴我?”

電話那頭,米瑪卓瑪已經在家準備早餐,她笑著說:“媽媽已經輸完液了,現在正在休息,放心吧,家里一切都好。”

掛斷電話,想起鏡頭中妻子熬紅的雙眼,格桑次仁心中滿是自責,他收起煩躁的情緒,趕緊給妻子發去一條微信消息:“幸虧有你在家。以后有任何事,先給我打電話。我不放心啊……”

時隔多年,格桑次仁的手機里這些“對話”早已被清除,然而,妻子的這封信喚起了他的回憶,當年的一幕幕再次真切地在眼前浮現。尤其是妻子在信中“點評”的一句話,更是讓他濕了眼眶:“你安心守國,我盡心守家,我們各自守好自己的‘戰位’。”

在米瑪卓瑪這位軍嫂心里,這封由一則則“留言”組成的家書,記錄著他們互相守望的點點滴滴,更是夫妻倆真摯感情的見證。

愛是堅守時的無聲守望,是困境中的默默擔當,軍嫂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擔,為守礁的丈夫撐起一片溫暖的天空。

米瑪卓瑪說:“過去車馬慢,書信遠;如今有了信息高速路,分隔兩地的軍人夫妻選擇用特殊的方式,記錄別樣的家書。”

家書見證相互支持,也見證軍嫂的付出。前不久,部隊執行專項任務,格桑次仁向妻子發去一條短信后便音信全無。那段時間,米瑪卓瑪一遍遍地讀著丈夫發來的信息,心里像“長了草”。

任務結束,格桑次仁拿到手機,第一時間撥通妻子的電話。遠在那曲家中的米瑪卓瑪聽到丈夫的聲音,眼淚唰地流下來。

“今年是我守礁的第9個年頭。你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一個深夜,格桑次仁加完班,突然心里涌起思念之情,打算用特殊的方式,也給妻子寫一封家書。

望著天空的一輪明月,他把自己走上南沙島礁以來所獲的榮譽證書、勛章拍照,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匯總,并對每一項榮譽都進行了“追憶與點評”。

在這封信的最后,他寫下這樣一行字:“請原諒我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不能陪在你身邊。在軍人的世界里,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你守好咱的家,我守好我們的國。”

“全國人民都在關心關注著我們,我們更要為祖國站好崗”

那年夏天,新排長周雪雨到南沙島礁任職。連長帶領幾位新上礁官兵走進榮譽室,赤瓜礁守礁官兵和浙江省寧波市大榭中學師生長達37年“鴻雁傳書”的故事,一瞬間擊中了周雪雨的心房。

故事要從1988年說起。一次偶然機會,大榭中學老師胡四海在一張報紙上讀到南沙官兵的守礁事跡,便將這些故事在主題班會上與學生們分享。

那一次,原本喧囂的教室很快安靜下來,全班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胡四海,很多孩子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守礁戰士奉獻青春守衛海疆,才有了我們今天安寧的生活,我們能為那些最可愛的人做些什么?”在胡四海引導下,孩子們將班級命名為“海鷗班”,并一致決定給赤瓜礁守礁的解放軍叔叔們寫信。

1988年5月,胡四海和學生們第一次給赤瓜礁寄去幾封書信。由于路途遙遠、郵寄地址不夠詳細,直到1990年8月,守礁官兵才收到這些信件。官兵們驚喜而感動,立即給遠方的“海鷗班”回信。

當胡四海收到第一封帶有“海水印記”的回信時,已是1991年元旦。書信,從此成了連接南沙守礁官兵與大榭中學學子之間的橋梁。

隨著書信往來的增多,赤瓜礁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海鷗班”孩子們奮斗的航程。

有個外號叫“小太陽”的學生,平時不喜歡讀書。得知“小太陽”很崇拜解放軍叔叔,胡四海就把“小太陽”帶到“海鷗班”,讓她給守礁官兵寫信,并叮囑:“向解放軍叔叔學習,首先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好少年。”

后來,“小太陽”隨家人一起轉學到外地讀書。每次收到南沙的回信,胡四海都會打電話給她,一字一句地讀給她聽。有一次聽到解放軍叔叔在回信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她在電話那頭手舞足蹈……

后來“小太陽”考上了醫科大學,成為一名醫生。遠方的守礁官兵依然是她心中的牽掛,她每年春節都給連隊寄去當地特產,表達內心的一份感激:“我會堅守心中的‘赤瓜礁’。”

“全國人民都在關心關注著我們,我們更要為祖國站好崗。”守礁第一年,周雪雨收到“小太陽”寄來的包裹,了解了她背后的故事,心中“奉獻青春守衛海疆”的信念更加堅定。

這一年,周雪雨走上雷達技術崗位。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他跟著技術骨干從零學起,一有空閑就鉚在雷達陣地研究裝備,半年后,周雪雨以優異成績通過專業考核。

那天,連長找到周雪雨,遞給他一封信。這是一封來自海軍某院校的信,寫信人是大三學員王宇軒。他曾是“海鷗班”的學生。在信中,他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初一那年,“鴻雁傳書”的故事讓王宇軒深受震撼,3名從赤瓜礁出發、輾轉來到大榭島探望“海鷗班”師生的戰士,更是讓王宇軒“零距離”感受到南沙衛士的風采。從那時起,一顆從軍報國的種子在他的心中扎根,最終他通過奮力拼搏如愿以償被海軍某軍校錄取。

王宇軒經常給守礁官兵寫信。這次,連長特意把給王宇軒回信的“任務”交給周雪雨。后來,周雪雨與王宇軒成了“筆友”,閑暇之時,兩人也會互通電話,給對方鼓勵。

書信,讓守礁官兵溫暖而又堅韌。

“每次閱讀這些溫暖話語,心中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每次收到來自祖國各地的信件,三級軍士長孟小輝都會對戰友說,“一定要睜大眼睛,為祖國站好崗,當好南沙哨兵,因為我們身后有無數期待的目光。”

守礁20年,從一名普通新兵,逐漸成長為“島礁多面手”,孟小輝已經把島礁守成了家。

作為南沙兵齡最長的老兵之一,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還有任務沒完成。”最近,他正在把自己的業務筆記整理成冊,為連隊培養新骨干再做一些貢獻。

云中誰寄錦書來?如今,閱讀這些來自祖國各地的書信已成為上礁新兵的必修課。“鴻雁傳書”的美談,也激發了更多青年學子的家國情懷。

去年2月,陜西省延安市延安中學和海軍南沙某守備部隊共同舉辦“同升一面旗,共愛我的國”主題教育活動,升旗儀式上,一面來自南沙島礁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學生們深情誦讀即將寄出的書信。

潮起潮落,堅守依然。南沙衛士們將根深深扎在祖國南海島礁,用忠誠為國旗增色。

(圖片由黃春茂、張蘇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