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劇本是電影的基礎與靈魂
來源:文藝報 | 周 斌  2025年06月11日08:34

夏衍電影劇本《祝?!肥指?/span>

1925年出版的《東方雜志》刊載電影文學劇本《申屠氏》(原件)

電影是一種綜合性藝術樣式,一部影片的創作拍攝需要編、導、演、攝、錄、美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其中編劇創作的劇本則是影片的基礎與靈魂。電影文學劇本的出現,是電影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電影藝術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中國電影誕生之初,并無事先寫好的電影劇本,創作者借鑒了文明戲的創作方法,在拍攝時采用了簡單的幕表制。191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了活動影戲部,在其簡章中出現了“征購腳本”和“腳本審核”等條目;而該部于1920年拍攝的《荒山得金》,其電影本事則是最早發表的短片電影本事,是電影劇本的雛形。20年代初,隨著《影戲雜志》等中國第一批電影刊物的相繼誕生,電影本事也得以公開發表。這類電影本事雖然不是完全形態的電影劇本,卻孕育著電影文學因素,可稱之為電影劇本的雛形。1923年鄭正秋創作的《孤兒救祖記》本事則是電影本事的早期代表作。1925年洪深發表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無聲片電影劇本《申屠氏》,這是中國電影劇本由孕育期進入形成期的一個鮮明標志。由于20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了初興階段,許多影片公司因拍片時深感劇本之需要,故不少創作者便仿效和采納洪深所創作的電影劇本格式。

20世紀30年代左翼電影運動興起后,在黨的電影小組領導下,一大批新文藝工作者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占領電影陣地的各項工作,其中第一項工作就是“打入電影公司,抓編劇權,寫劇本”。夏衍、阿英、鄭伯奇、陽翰笙等左翼文藝家相繼進入電影界,并和先期進入電影界的洪深、田漢、歐陽予倩等人匯合在一起,團結了一批進步電影人,組成了一支強有力的創作隊伍,從而使電影創作的面貌很快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電影劇作的思想內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不少作品能面向時代和民眾,選取富有社會性和現實性的生活素材去暴露與批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罪惡,真實表現工農大眾和小市民的悲慘處境和人生痛苦,產生了較大影響。其次,電影劇作的形式、技巧、風格等也日趨完善和多樣。1931年,洪深又發表了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劇本《歌女紅牡丹》,這種以人物對白為基本內容,包含著場景說明和電影動作敘述的電影劇本,隨著有聲片的普及而得以推廣。電影劇本創作的迅速發展和日趨成熟,使劇本是影片的基礎和靈魂的觀念在電影界得到了普遍認可。同時,文學界、出版界乃至新聞界也開始對電影文學作品予以重視,一些大型文學刊物和部分報紙的文藝副刊陸續發表了不少電影本事、電影劇本。

20世紀40年代前期,時局的動蕩和環境的嚴酷,使電影劇作數量有所減少,卻出現了兩種新的審美傾向:其一,電影劇作的紀實性增強,出現了報告文學式的作品,不少作品取材于戰時生活的真人真事。其二,因環境所迫,上海孤島時期進步電影劇本創作注重在歷史題材領域里開拓。以《木蘭從軍》為代表的一些優秀作品,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系,借古喻今,產生了較大影響。抗戰勝利后,因許多電影人經歷了戰時艱苦生活的磨煉,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均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驗,并更好把握了電影創作規律,故其電影劇作也更加完善了。為此,40年代后期的電影劇作呈現出較普遍的成熟狀態:其一,在電影劇作的審美概括上,顯示出更加深刻、完整的現實主義特征,具有較強的歷史概括力和史詩風格。其二,電影劇作的藝術形態更加豐富多樣,尤其是悲劇形態和諷刺喜劇形態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時期的電影劇作既繼承和發揚了現代進步電影劇作的優良傳統,又迎合了新時代、新社會電影創作生產之需要,在各方面有了新拓展,并呈現出新特點。其中之一便是電影劇本創作得到高度重視,劇本被視為保證電影創作質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如1953年第一屆全國電影劇本創作會議和第一屆電影藝術工作會議先后召開,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習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及改善領導、繁榮創作的一系列措施。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后,進一步調動了廣大電影人的積極性,電影界出現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中國作協主席團通過了《關于加強電影文學劇本創作的決議》,文化部和中國作協公布了《聯合征求電影文學劇本啟事》,在全國范圍開展電影劇本的征稿和評獎活動,最終《林則徐》《海魂》等7個劇本獲獎。由于電影劇本的創作引起了廣大作家的重視,故而一批各具風格特色的優秀劇作相繼涌現,如《渡江偵察記》《董存瑞》《上甘嶺》《平原游擊隊》《祝?!贰独顣r珍》《柳堡的故事》《女籃5號》等影片上映后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好評。僅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公開發表的中國電影劇本就有約200部,還有《電影文學》和《電影劇作》兩種專門刊載電影劇本的刊物。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為國家重振和文藝的復興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國電影也由此開始進入了大轉折、大提高、大發展的歷史新時期。經過兩年恢復,1979年的電影創作從復蘇走向振興,發生了歷史性轉折。隨著《電影創作》《電影文學》《電影新作》等一些專門發表電影劇本的刊物復刊或創刊,有效地擴大了電影劇本的發表陣地,電影劇本創作方興未艾。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許多劇作不僅依據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明顯拓展,而且在題材、樣式、風格等方面出現了多樣化趨向,在電影觀念和藝術技巧方面也有了較顯著的突破與創新。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電影劇本創作在不斷開拓中持續發展,不僅發表電影劇本的專門性刊物明顯增多,而且《收獲》《十月》《當代》等大型文學期刊也經常發表電影劇本,使其創作出現了新繁榮,主要表現在:其一,部分電影人自覺站在一定的歷史高度,從宏觀角度審視我們民族的歷史進程,大膽觸及一些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或不敢去表現的生活領域,從中探索和總結出必要的歷史啟示,如《天云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等即是如此。其二,不少電影人敏銳地捕捉和反映改革時代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從各方面揭露阻礙“四化”建設的舊習慣和舊勢力,及時創作了一批現實針對性強、能切中時弊的劇作和一批反映新時期普通民眾精神面貌的劇作,如《鄰居》《沙鷗》《喜盈門》《人到中年》等。其三,革命歷史題材和戰爭片、傳記片也出現了一批有創新、有突破的好作品,如《今夜星光燦爛》《南昌起義》等,均產生較大影響。其四,文學名著改編取得了顯著成績,許多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被持續不斷地進行改編,如《阿Q正傳》《傷逝》《子夜》《駱駝祥子》《茶館》《包氏父子》《雷雨》《寒夜》《邊城》《日出》《湘女蕭蕭》《原野》等作品都各具特色。其五,一批中青年導演(即第四、第五代導演)相繼崛起于影壇,他們以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大膽的創新精神,在推進電影語言現代化和提高電影美學品位等方面作出了顯著貢獻。他們先后拍攝了一批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如《城南舊事》《一個和八個》《黃土地》《良家婦女》《紅高粱》等,其中不少影片還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從而使中國電影以更加豐富多樣的風格形態走向世界。

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社會經濟體制的轉軌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中國電影出現了更加復雜多元的局面。因電影創作需要更多地面向市場,其娛樂性得到了高度重視,而對文學性的關注則有所忽略。一些電影文學刊物或改刊或停刊,發表劇本的陣地銳減;凡此種種,便造成了電影劇本創作出現滑坡,也影響和制約了國產片藝術質量的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政府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從1996年起設立了“夏衍電影文學獎”,評選和獎勵優秀電影劇本。在此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影片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電影劇作,顯示了電影文學和電影藝術的新發展。其一,商業電影劇作開始在數量中求質量,不斷提高藝術水平,為國產商業片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經驗。其二,主旋律電影的思想表達與藝術水準不斷開拓、提升,出現了一批頗受歡迎的好作品。其三,第五代導演的劇作在突破中求發展,在創作中求新變,更加注重電影的文學價值,注重與作家合作創作電影劇本,并在美學風格上有了新變化。

新世紀以來,隨著電影科技和電影工業的快速發展,電影特效的運用和大制作影片越來越多,但電影劇本的基礎與核心作用并未改變,其創作的多元化和類型化更加明顯。其中,《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鄧小平小道》《辛亥革命》《八月一日》《血戰湘江》《1921》《長津湖》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有了新開拓;《萬箭穿心》《中國合伙人》《人生大事》《愛情神話》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令人共情共鳴;《集結號》《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瘋狂的石頭》《白日焰火》等在戰爭、軍事、科幻、喜劇、懸疑等類型敘事上進行了多樣探索;現象級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也以扎實的劇本,為中國動畫贏取更廣泛受眾提供了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各個歷史時期的電影創作生產已經證明:電影劇本永遠是影片的基礎與靈魂,沒有電影劇本創作的繁榮,就不可能有電影制作生產的興旺。

(作者系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