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醫生的私人筆記》
書名:ICU醫生的私人筆記
著者:鄒海 著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21-9290-8
出版時間:2025年6月
定價:49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名重癥監護室醫生從其自身一線工作經驗出發,寫的一部以重癥監護室ICU為背景的半虛構短篇作品集。通過醫生小海的視角,講述了ICU中發生的生死故事、醫患關系、家庭溫情以及醫者的職業使命與內心世界。全書分成三輯,共27個短篇。第一輯以重癥監護病房的醫療為主,第二輯講述重癥監護室病患的治療故事,第三輯則從主人公小海的醫者自身故事出發。
本書通過一個個短小而真實的故事,展現了ICU中醫生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情感紐帶,探討了生命的意義、醫療的邊界以及人性的光輝。書中既有對醫療技術的描寫,也有對醫者內心世界的刻畫,既有生死抉擇的緊張,也有溫情脈脈的感動,是一部兼具文學性與現實意義的作品。
作者簡介
鄒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癥醫學科醫生。
后記:在生命的最深處遇見光
合上這本書的最后一頁,監護儀的滴答聲仿佛仍在耳畔回響。那些穿梭在生死邊緣的故事,那些凝結著消毒水與淚水的瞬間,最終化作紙頁間的溫度,成為一束照亮生命褶皺的光。
寫作本書的初衷,并非僅僅記錄ICU的驚心動魄。在無數個守候生命的深夜,我逐漸明白:重癥醫學的終極意義,不在于與死神爭奪分秒,而在于讓每個生命在至暗時刻依然保有尊嚴。正如我們推行的社區科普項目,用漫畫描繪氣管插管的原理,用動畫演示ECMO的運作——醫學的神秘面紗被輕輕揭開時,恐懼往往轉化為理解,絕望也能萌發出希望。
書中“病房里的小提琴音”“心跳的重量”等篇章,正是多學科交叉理念的具象呈現。當醫學遇見音樂,當科技擁抱人文,生硬的醫學術語便擁有了心跳。這與我們編撰《結直腸癌術后居家健康手冊》時的思考不謀而合:在新疆阿克蘇的科技科普講座中,我曾目睹維吾爾族醫生捧著科普手冊時眼里的光亮——希望能編譯成維吾爾族語,應當如胡楊木般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讓艱深的醫學知識化作守護生命的綠洲。
醫學與文學,恰似聽診器與心跳的共鳴。 在“鼻飼的溫度”中,青瓷杯的裂紋成為生命復蘇的隱喻;在“齒輪慢轉時”,輸液器的節奏被賦予破船補丁的詩意。我常想,醫學是拆解生命的精密科學,而文學是縫合創傷的柔軟絲線。當患者說“監護儀在幫心臟唱歌”,當家屬用錄音筆錄下“回家的約定”,那些冰冷的器械便成了故事的載體。正如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言:“醫學與詩歌同樣需要精準的觀察。”每一次病歷書寫,都是對生命敘事的小心翼翼的謄抄。
在十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我始終堅信中西醫結合不是簡單的“1+1”。就像“肺腑之間”故事中老中醫的艾灸與呼吸機的協奏,這種融合早已超越技術層面,成為對生命整體性的敬畏。正如我們在《為你解答:居家生活健康手冊》中嘗試的:當西醫的精準遇見中醫的圓融,醫學便不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帶著煙火氣的守護。
在監護室外徘徊的身影、緊攥的舊照片、偷偷塞給護士的暖水袋,讓我深刻理解了“醫路歸途”的真諦——醫學的進步固然令人振奮,但永遠不能替代掌心相握時的溫度。這些鮮活的細節,后來都成為我們設計科普漫畫時的靈感源泉:在江西省新余市的社區,有位老人指著《走進重癥監護室》的插圖說:“原來那些滴滴叫的機器,是在幫心臟唱歌。”
本書付梓之際,我總會想起初入行時老師傅的教誨:“好醫生要懂得把聽診器焐熱了再貼上去。”從紙頁到云端,從病房到社區,變的只是載體,不變的始終是對生命的虔敬。那些監護儀上的波形、家屬眼里的血絲、老聽診器上的銅銹,終將在記憶里熔鑄成醫者永恒的星空。
或許,醫學與文學本就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前者在顯微鏡下剖析細胞的吶喊,后者在文字間傾聽靈魂的震顫。當我們在ECMO管道的反光中看見京胡琴弦的震顫,在譫妄患者的幻覺里捕捉戰地電臺的電波,醫學便不再是冰冷的方程式,而成為承載人類悲歡的容器。正如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所寫:“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而文學,正是這“安慰”最悠長的回響。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在迷霧中尋找微光的人。
鄒海
乙巳年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