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重五人間好 榴花四海繁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5年06月03日08:44

5月31日是端午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紐帶和情感寄托。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旅居海外的華文作家,撰寫他們在不同國家的“端午時刻”。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異域的視野中,感受游子思鄉情,觀察中外文化交融。

——編 者

屈原、彌爾頓、歐文跨時空相遇

□折 岸(英國)

“端午”二字,淵源頗深。有說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原寫作“端五”。“端”代表初始,而歷法五月又輪回至地支“午”,“午”五行屬火,居于正南方,火氣騰騰之勢,昭示著盛夏前來的腳步。雄黃酒除毒,掛艾葉驅邪,水上揮汗龍舟,都契合陽氣堂堂登臺之勢,一掃陰霾,頗為樂事。

旅居英國,這里一年有三季都陰郁濕冷,唯獨夏季,讓人挑不出毛病。白晝閑適悠長,海洋性氣候又不過于燥熱。正是如此,端午時分令人歡喜期待,它的到來,許諾了接下來一百天的好時光。誠如英籍美裔作家亨利·詹姆斯所言,英語里最美的兩個詞,便是“夏日午后”。

雖然英國的傳統文化里沒有端午,人類終歸有著共通之處。每逢端午前后,英國的各項傳統社交活動輪流上場,大有一番為夏日助興之意。五月的切爾西花展、六月的皇家賽馬會,延續到七月初的溫布爾登網球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六月的亨利皇家賽船會。細細一想,這與端午節賽龍舟,豈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賽艇是英國人鐘愛的運動項目。牛津劍橋兩座高等學府,每年必有泰晤士河一戰,延續近200年,為人津津樂道。雖說亨利皇家賽船會在國內更鮮為人知,但它與皇家賽馬會和溫布爾頓網球賽,共同組成英倫初夏的三大標志性傳統體育盛事。

皇家賽船會的名字來自泰晤士河畔亨利鎮,位于泰晤士河的上游。與倫敦塔橋所橫跨的大氣開闊的泰晤士河景相比,這里好似江南,河水和緩,綠草旖旎。兩岸常有住家,后花園與河水相接,不少花園內停靠著主人家的小船。賽事那一周,平日恬靜可人的河畔變得熱鬧非凡。看客們從英倫各處涌來,遵循約定俗成的賽船會著裝禮儀,紛紛戴起頂部設計扁平的稻草帽,胸前系上獨特形狀的徽章吊牌。大多數人就座于河岸線上的貴賓帳內,小酌談笑,鼓掌歡呼。擁有小船的家庭,可將自家船只停靠在河中央,相當于坐鎮賽場內,近距離觀看一艘艘飛速駛來的賽艇,美哉妙哉。

亨利皇家賽船會始于1839年,已近兩個世紀。有記錄的第一場賽船活動——杜蓋特外套及徽章劃船賽,自1715年開辦以來,迄今仍在舉辦。或許,正因為英國人對劃船如此熱愛,英文翻譯名稱眾多的端午節,最廣為人知的譯名便是龍舟節(Dragon Boat Festival)。

2025年5月25日,興致勃勃的人們組成48支參賽隊伍,參加薩爾福德舉辦的全英端午龍舟大賽。盡管風大浪急,這一天畢竟借了三重“午”字的火焰般能量,選手們奮力劃槳,決一高下。在岸邊,則有一系列豐富的中華文化節目可供觀賞:舞龍舞獅、民樂演奏、民族舞蹈、書法、太極、剪紙、中草藥展示等。當然,作為美食大國,少不了吃粽子的體驗,讓英國朋友們嘗嘗鮮,自行決定要加入“甜粽黨”還是“咸粽黨”。

作為中國人,在氣氛歡騰的端午活動之余,我們都會想到,端午的起源之一,與屈原密切相關。2000多年前的一個五月初五,屈原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之下,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同一時代,9000公里外的英國存留的史料寥寥。然而,縱觀英國歷史,在近幾個世紀內,與屈原精神同頻的詩人,亦然存在。比如17世紀《失樂園》的作者約翰·彌爾頓,他支持英國內戰時期的清教革命,反對君主專制。王權復辟之后,他孤身隱退,理想盡失。雪上加霜的是,在多年的高強度書寫工作之后,他雙目失明。人生失意碰壁,卻造就了詩歌大家。全盲后的彌爾頓,以口述形式,寫就了英國文學中的史詩《失樂園》。屈原的“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如彌爾頓“still pursuing things unattempted yet in prose or rhyme”(追求詩歌或散文迄今為止尚未嘗試過的題材)。而進入英國教材的另一位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以悲憫的筆觸,寫盡一戰時期家國之殤與個人掙扎。歐文的詩文中,似也回蕩著屈原魂魄的一縷回聲。

懷有憂國愛民之心,追求國泰民安的良愿,這是屈原、彌爾頓和歐文跨越時空的共同理想。今年的5月5日,英國舉辦了二戰勝利日80周年慶典,而中國也正在舉辦一系列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活動。中英之間往來數百年,彼此的連結,自然可以借龍舟與劃船賽事拉近距離,更可以從節日背后的密碼,解讀彼此之間深層的共振。賽事拼搏的自豪,堅守理想的風骨,以心交心,距離并不遙遠。在中英高層互訪更為頻繁的乙巳木火之年,端午所開啟的熾熱溫度,實可期待。

汨羅江的離騷,拴住好望角的星光

□陳 盛(南非)

五月的晨光尚未爬上桌山的巖壁,維多利亞港的炮臺公園已浮起一層薄霧。咸澀的海風掠過運河邊的棕櫚樹梢,將幾片粽葉卷到空中,打著旋兒落在水面——那葉子青翠如故鄉的竹,恍惚間,竟覺得這南非的海港接通了江南的端午。

晨霧中的彩舟

待霧色散去,便可看到泊在運河口的10艘龍舟。

龍舟船身披滿各色鱗甲,藍黃相間,鱗片縫隙間綴著細碎的亮片,陽光下,若粼粼奔騰的蛟龍。船頭龍睛漆得烏亮,須髯以金線勾描,龍口銜銅鈴,槳動鈴顫,叮咚聲里竟似藏著楚辭的韻腳。

華僑隊那艘龍舟最為精巧,紅鱗綴金,龍尾高翹,恍若從汨羅江游了2000多年,終在此處靠岸。

當地俱樂部的船則另有一番野趣:有的船身涂滿科薩族圖騰,龍角纏著彩羽;有的船舷插滿非洲菊,龍須換作鴕鳥毛,引得孩童踮腳去摸……

槳聲里的對話

辰時三刻,鼓聲驟起。

500米競渡開場,男子組的船如箭離弦。華僑隊的紅衫漢子們弓腰壓槳,古銅色脊背繃成滿弓,號子聲短促如雷,每一聲都砸得運河水花四濺。

對面俱樂部的黑人槳手卻另成一派,他們隨鼓點高唱祖魯戰歌,船槳起落如舞蹈,浪濤聲里竟透出幾分奔放的韻律。

兩船膠著至終點前,忽見華僑隊鼓手掄圓雙臂,鼓槌雨點般砸下,紅衫隊一聲嘶吼,船頭猛地超前半尺——岸上霎時一片歡騰。

粽香浸染的黃昏

文化展區的竹棚下,蒸汽和著粽香引得不少人一試身手。

來自福建福清的林嬸正在教黑人姑娘阿雅包粽子:兩片葦葉疊成小舟,填入浸過醬油的糯米,埋進咸蛋黃與五花肉,再蓋層云南火腿。“線要纏七道,討個‘七子團圓’的彩頭。”她手指翻飛,棉線在粽角繞出朵梅花。

阿雅即便學得認真,葦葉終究沒能將食材裹個嚴實,桌面上散落的米粒早已經暴露了一切。

蒸籠揭蓋時,夕陽正斜斜切過桌山。糯米混著葦葉的清香涌出來,人群漸聚成圈,有人用粽子蘸咖喱,有人就著紅酒吃,混搭的滋味竟意外調和。6歲的華裔女孩小滿舉著粽子追鴿子,腕上五彩絲線一閃一閃——那是她外婆用中藥鋪買來的絲線,仿著《荊楚歲時記》里“長命縷”的舊制搓成的。

月下的文化漣漪

暮色沉降時,炮臺公園的燈籠次第亮起。此時,書法攤前擠滿好奇的面孔。

白人青年湯姆執筆若握劍,懸腕似垂露,只見他筆尖輕點硯池,如《筆陣圖》所言若“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運筆間終成“安康”二字。

原來湯姆跟隨開普敦華文教師學習書法多年,提按頓挫間已經有了幾分魏晉骨韻。

投壺區銅矢撞壺的脆響里,華僑少女小琳束著紅綢帶,一投不中便跺腳:“這要在紹興老家,阿爺該用戒尺打我手心啦!”一直圍觀的南非男孩拾箭遞還,說:“我可以教你跳戰舞,你可以教我中國話嗎?”

潮聲里的家書

夜深人散,運河潮水拍岸聲聲慢,沿河的寫字樓倒映在河面,跨橋欄桿上白天尚未撤走的中國結剛好系到打著光的窗戶上。

老華僑陳伯獨坐岸邊,他從懷里摸出個油紙包——這是白天沒舍得吃的灰水粽。路燈下,粽葉的脈絡清晰如掌紋,幾十年前離家那日,母親將最后一把草木灰撒進糯米,說:“這堿水能保粽子不餿,你走到天邊,也記得家的味道。”

遠處忽然飄來口琴聲,吹的是《彩云追月》。吹奏者是個混血少年,母親是開普敦人,父親是潮州華僑。琴聲咽咽,陳伯閉目輕和:“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潮聲、琴聲、吟唱聲,在龍舟的鱗片上輕輕碰了一下,碎成滿海的銀光。

歸途:此心安處

穿過街道時,華人超市早已經打烊,但是窗戶上懸著的“端午特供”的燈牌仍在閃爍。

白天,來自臺灣的老板娘曾邊掛新艾邊笑:“今日賣出800個粽子,居然五六成是本地客買的。”我注意到,她身后神龕關公像的案頭擺著帝王花,花瓣間黏著幾粒糯米。

朱自清曾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而這開普敦的端午,熱鬧是所有人的——南非青年的戰舞混著廣東醒獅的鑼鼓,科薩族的彩羽拂過江南粽葉的清香。

晨起時龍頭銅鈴猶在耳畔回響,鄉愁原不是鎖鏈,是串聯五洲的粽線,此端系著汨羅江的離騷,彼端拴住好望角的星光。

中韓過端午,共享源頭又各自奔涌

□王 樂(韓國)

在韓國過端午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去年五月底,中韓兩國作家在江原道開展文學對話。恰逢韓國端午祭慶祝活動期間,大家就一起去看了江陵端午祭。

韓國端午祭活動很熱鬧,我們吃了用蒿子葉做的年糕,蒿子葉香氣四溢,據說吃了會帶來好運和健康。隨后眾人去看了假面舞,演員戴上不同的面具,有貴族、老婦、馬夫、新娘等角色。假面舞源于韓國民間草根文化,是集舞蹈、歌曲、話劇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整體上更像是一種游戲,大家戴著木制或者紙質的、有夸張表情的面具,只要有空地就可以表演,或說或唱,嬉笑怒罵,十分自由。

吃了蒿子餅、看了假面舞之后,就輪到端午祭的另一特色——洗頭了。用菖蒲水洗頭,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身著韓服的女孩一邊用菖蒲水給你洗頭,一邊告訴你,菖蒲是可以防疫驅邪的靈草,用它洗頭不僅能辟邪安神,還有淡淡清香,是最好的洗發水。我隨即問她,為什么端午祭必須用菖蒲而不是別的草?小姑娘搖頭說不知道。我告訴她,其實菖蒲之名源于《神農本草經》,它與端午節有著莫大的淵源,早在中國先秦時期,古人就認為菖蒲葉片形態有脊似劍,因而被視為斬舊迎新、驅邪避災的象征。因此,中國古代就有端午時節“以艾為虎,菖蒲為劍”的習俗,后來流傳到朝鮮半島被保留了下來,周圍的人聽后也嘖嘖稱奇,原來菖蒲與端午還有這樣的淵源。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唐代文秀寫的這首七言絕句《端午》,描述了中國端午節的來源之一,那就是民眾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這是中國文化中端午節的重要內涵。它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可在韓國過端午節,卻完全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韓國端午節準確地來說是叫“江陵端午祭”,雖然也有端午這個名稱,但是它傳入朝鮮半島后就本土化了,其文化內核和中國端午節有很大不同。首先,江陵端午祭起初并不是一個全國性節日,而是誕生于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一個地方性質的祭祀活動;其次,它時間很長,從農歷四月五日開始,持續近一個月時間;再次,韓國江陵端午祭主要是以祭祀各種神靈為主,例如山神、土地神和薩滿教神靈等;最后就是節日內容也有顯著不同,中國端午節主要活動是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喝雄黃酒等;而在韓國主要是假面戲、摔跤、拔河、蕩秋千和用菖蒲水洗頭等形式。

此前,韓國率先為江陵端午祭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簡稱“人類非遺”),引發了網民關于傳統節日的歸屬之爭。其實這中間很大的因素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申報人類非遺并不像申請專利一樣具有排他性和獨占性,即使韓國申請成功了有關端午節的人類非遺,也不代表韓國擁有了端午節的所有權,而且韓國在申報材料上也明確說明江陵端午祭這項古老傳統來源于中國。2009年,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中韓兩國的端午實踐,恰如一條文化長河的分支,既共享源頭,又各自奔涌。這也恰如端午節在越南、日本、馬來西亞等國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一樣,不僅映照出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對人類文化的深遠影響,更讓我們看見文化在時光中流轉、交匯的恒久魅力。

真巧,寫完這幾行字,短信來了:“吉祥,這里是首爾的佛光山寺,您訂的粽子明天開始就可領取哦。”我開心地回復:“好的哦,明天就去哦。”2025年端午,在韓國也可以吃到地道的中國粽子,真好!

陣陣龍舟號子回蕩馬尼拉灣畔

□椰 子(菲律賓)

提起端午節,我常會想起菲律賓的五月花節。那是一個同樣飽含民間情結的節日。雖然文化背景不同、形式各異、傳說迥然,但那份對山水、對自然、對祖先的敬意,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似乎都是大同小異。

我第一次在菲律賓看到龍舟,是在風光秀麗的馬尼拉灣。海面平靜,陽光強烈,波光粼粼。靠近灣邊的水面忽然翻起一行水花,只見三兩艘龍舟仿佛從水底破浪而出,像離弦之箭掠過海面。我怔住了——龍舟?在異國的海灣?我追著它們的蹤影望去,直到它們被建筑物遮住,漸漸從視野中隱去。

以前就聽說國外也有龍舟賽,經幾番求證,終于得知:當地確有幾支龍舟隊,平日訓練、節慶表演,甚至出國參賽。尤其在每年五月,端午節將近時,龍舟頻頻下水,每當我看到那些隊員奮力揮槳的情景,心中總會泛起一絲恍惚:那從長江岸邊傳來的號子聲,在南洋的海風中回響。

那時,我的兒子才兩三歲。某天從華校幼兒園回家,興奮地對我說:“今天老師講了一個故事,說今天是特別的日子。中國有個很了不起的人跳進河里死了,大家怕魚吃掉他,就駕著船,往河里扔包子!”我聽后忍俊不禁。

說實在的,那一刻我非常感動,那個因不適應入學而常常哭啼的小孩,并不懂誰是屈原,就說成大人物;不懂粽子,就說是“包子”。簡化得真有趣,童真滿滿。那時候還不流行視頻教學,老師多半是以故事的方式傳達節日的意義吧,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闡述文化的精神,而孩子用他能表達的方式復述所學。這不正是一種最樸實的教與學的傳承嗎?

那一刻,一股沖動油然而生:我要營造一個氛圍,給孩子留下一份屬于根的記憶。讓他看看真正的龍舟,吃一枚親手包的粽子,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一顆感恩的種子。但海上龍舟的訓練場面并不常有,總是可遇不可求。相比之下,吃粽子則容易得多。

有一年,電腦老師告訴我,他們佛堂做了一批素食粽子,我便托他代購10個,帶回家中與家人一同品嘗;還有一年,一位閩南朋友的母親擅長制作家鄉美食,特意為我捎來幾串肉粽,家人齊聲稱贊口味地道。

在海外過節,往往不如國內那般熱烈。一來大家平日工作繁忙,二來入鄉隨俗,節日氣氛也容易被稀釋。但節日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熱鬧,而在于不忘本。對一個華人來說,看到龍舟,自然想到端午;吃著粽子,自然會想起屈原。哪怕沒有鑼鼓喧天,沒有滔滔江水,但只要有記憶,傳統就不會斷裂。

數年前的端午節前夕,我所在的團體——菲律賓千島詩社與月曲了文藝基金會聯合舉辦紀念詩人屈原的活動。在人來人往的馬尼拉中國城美佳廣場,擺著龍舟和劃槳模型,掛著一串串粽子和艾草,端午的氣氛格外濃郁。我們還在現場朗誦中、菲、英三語詩歌,傳授包粽子技巧與折紙龍舟工藝,展示端午節之悠久與現代詩意境之美。許多菲律賓朋友興致勃勃地加入,體驗中華文化的魅力。

說來有些慚愧,作為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一個熱愛寫詩的人,有時也會在忙碌中忽略端午節,它不像春節那樣定格在辭舊迎新的節點,也不像清明節那般必定回鄉掃墓。有時缺了提醒,它就悄然溜走。然而,每當不經意聽見遠處傳來的鼓聲,或聞到粽葉的清香,心頭總會被某種東西擊中。

那一刻,我知道,節日并未走遠,它還在我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