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杜甫先生過端午
來源:光明日報 | 龍一  2025年05月30日08:30

天氣和暖,時近端午節,筆者想起了杜甫先生,想到他那首《端午日賜衣》,想到“開元盛世”,想到幾乎毀掉了整個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亂”。這首詩創作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從詩句中看來,杜甫當時的心情挺不錯。

其實,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的這幾年,杜甫的經歷一言難盡。757年,平叛形勢終于有了轉機,唐軍收復了西京長安。唐肅宗于該年十月回駕西京大明宮。十一月,杜甫得到消息,當即離開在鄜州避難的家人,趕回長安赴任。在杜甫艱難的一生中,擔任左拾遺,施展抱負,應該是他想要的生活。這段時間,也是最接近杜甫的人生理想之時,為此他極其努力。

在談杜甫如何過端午節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杜甫在長安的日常生活。幾百年來,許多人考證過杜甫擔任左拾遺時在長安的居所,此處不多談。其中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是,杜甫在“西京長安萬年縣朱雀門街東第三街昭國坊”賃屋居住。推出這一結論的間接理由是,幾十年后同樣擔任左拾遺的白居易也曾居住于此。不過筆者以為,白居易住在昭國坊時官任太子左贊善大夫,與王維曾擔任的太子中允職位相仿佛。雖然白居易有詩《昭國閑居》云“勿嫌坊曲遠,近即多牽役。勿嫌祿俸薄,厚即多憂責”,但此時白居易是正五品的官員,四鄰也多半是高官宅第,這種地方,不一定是杜甫能夠租住得起的。

筆者認為,杜甫居住的地方也許比昭國坊更靠近東南方向的曲江池,類似修政坊、青龍坊這種少有官員宅第且頗多廢棄寺廟的地方,因為這些偏僻荒敗的街坊內,房租必定便宜。

杜甫的一生都很貧窮,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但他貧窮到什么地步呢?

三年前(755年),44歲的杜甫擔任從八品下的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他趕往奉先縣看望家人,作詩云:“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這樣一位“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的官員,居然能讓兒子餓死,杜甫有多么貧窮,便可以想象了。至于那些稅賦徭役沉重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就更不必說了,所以他才感嘆:“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不幸的是,他不但窮困,還運乖時蹇,探親期間恰恰趕上安祿山發動叛亂。這一年,他沒能與家人一起過端午節。

兩年前(756年),杜甫回京幫助平叛,五月又不得不出京去安排家人逃避戰亂。其間,杜甫聽聞長安已被叛軍攻陷,唐玄宗巡狩蜀中,唐肅宗在靈武即位,他便急忙趕往靈武投奔朝廷,結果中途落入叛軍之手,被押回長安。這一年,他又沒能過上端午節。

一年前(757年)的四月,杜甫冒險脫離叛軍的羈押,從長安城西的金光門逃出,翻山越嶺走小路,步行一個多月,前往鳳翔。五月十六日他終于見到唐肅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丑。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這便是杜甫左拾遺官職的發端。左拾遺屬于位卑權重的供奉官,每日上朝,職責包括諷諫和薦舉人才,比起原來的參軍之職尊貴得多,唐肅宗對杜甫算得上是有賞拔之恩了。“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于是杜甫開始薦舉人才,同時不停地上書給唐肅宗,對朝政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許是因為他工作太過積極,只干了3個月,便被唐肅宗“墨敕”,放了探親假。“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杜甫沒感覺到朝廷可能是嫌棄他,只知道皇上于他有恩,居然給他放假探親。當然了,流離中的朝廷也必定沒有差旅費給他,當他空著兩手回到家中的時候,“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日。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慄”。這一年的端午節,被杜甫在路上錯過了。

近年來,有些人懷疑杜甫的貧窮。那么,我們先查證一下他的“工資條”。據《新唐書》和《唐會要》記載,從八品上的官員每年給祿米約60石,俸料錢每月大約2500文,職分田2頃只能收租,每年大約能得粟米20石。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太平年月,這份收入也難以養活杜甫的十口之家。更何況,杜甫任職是在“安史之亂”最嚴重的時期,他在鳳翔的時候估計也是饑一頓飽一頓,俸祿就更不用提了。即使是他回到長安之后,怕是也不能領到“全俸”。況且,開元盛世的時候,長安米價通常是每斗15文,而杜甫回到長安的乾元元年,米價每斗達到數百文,自然是入不敷出的,尋找最便宜的地方租住也在情理之中。長安居大不易,歷朝歷代京城房租都貴,租屋居住的開銷占杜甫收入的比例應該不小。

據文獻記載,長安城“南北長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如果杜甫住在青龍坊或修政坊,他每日上班需要經過包括東市在內的10或11個街坊,距離可達到10余里。他是官員,穿著從八品的官服在大街上步行上下班,實在是有失官體,為此須得有所乘騎。于是問題來了,杜甫這么窮,他養得起馬嗎?

我們目前找不到具體資料,只知道他偶爾有機會騎“官馬”,而多半時間是向鄰居借驢,或是委婉地向朋友“借馬”。這些情景都在他給朋友畢曜的詩中清楚呈現。《偪仄行贈畢曜》云:“偪仄何偪仄,我居巷南子巷北……自從官馬送還官,行路難行澀如棘。我貧無乘非無足,昔者相過今不得。”這位畢曜兄想必與杜甫住在同一街坊,而且家中有馬,現在杜甫的官馬已經被收回了,他只好找朋友借馬。“實不是愛微軀,又非關足無力。徒步翻愁官長怒,此心炯炯君應識。”杜甫曾經步行上朝,上司為此很憤怒,感覺杜甫把上司的臉都丟盡了。借馬的理由還有“東家蹇驢許借我,泥滑不敢騎朝天”。平日借驢乘騎還沒什么,但每月的朔望朝會是去見天子,西京的朝官全部到場,若是騎驢上朝,怕是會丟皇上的臉。“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順便說一句,你我都不年輕了,若您能理解我的難處,借給我馬用,我請您喝酒。

《新唐書》記載:“乾元元年,京師酒貴,肅宗以廩食方屈,乃禁京城酤酒,期以麥熟如初。”杜甫為了借馬,居然甘冒違禁的風險請畢曜飲酒。當然了,長安城的人情世故歷來繁雜,或許這“三百青銅錢”并非酒錢,而是不便直言的租馬費用。這位畢曜兄時任司經局正字,是位九品的小官。據杜甫在《贈畢四曜》中描述:“才大今詩伯,家貧苦宦卑。饑寒奴仆賤,顏狀老翁為。”雖然畢曜也貧窮,但他在長安有家人,有仆從,而且有馬,顯然比杜甫會過日子。

杜甫上班的大明宮在長安城北側。長安的街道寬闊平直,他騎馬由南向北,經過占地兩坊的東市一直走到北城墻,向西一轉便是大明宮前街,然后來到望仙門。望仙門內是下馬橋,大小官員都得在此處下馬,而且不論官馬私馬,馬匹都要由仆從或馬夫牽回,大明宮內不設“停馬場”。接著杜甫步行往北走,穿過昭慶門和含耀門,再折而向西,最后向北進入他供職的門下省。實話實說,杜甫如果騎馬上班,僅在大明宮內每日往返步行就要將近一萬步,如果徒步上班,還得再加上15里,真的挺辛苦。

筆者以為,在門下省上班的這幾個月,應該是杜甫一生中感覺最光彩的時段,因為他原本就“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現在唐肅宗給了他機會,讓他參與到朝廷政事中來,他“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的賢臣理想終于有機會實施了。

從詩中可以看出,這段時間杜甫的心情不錯。首先是他有機會開眼界,長見識。每月朔望兩次朝會,在大明宮的宣政殿舉行,卯正二刻,陽光剛剛登上宣政殿的瓦頂,杜甫便會站在殿前廣場東側的龍尾道末端,身穿深青色官服,靜候朝會開始。他的職務隸屬于門下省,朝會站在左班。

關于朝會,這年春天發生了一件很出風頭的事,中書舍人賈至寫了一首七言律詩《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賈至隸屬于中書省,正五品上的級別,穿淺緋色官袍,朝會站在右班龍尾道的最上層。他的這首詩之所以讓人心生感動,引發關注,應該是人們經歷了“安史之亂”和兩京陷落等亂離悲苦之后,大唐王朝終于重回正軌,朝會成為再造盛世的象征。

銀燭熏天紫陌長,

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

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

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

朝朝染翰侍君王。

詩中所言,正是當時人們最懷念的色彩、最期待的盛況,如今終于重現,心情難免激動。賈至將這首詩呈送給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同僚,引發的是唐代文化中最值得贊賞的風尚——詩歌酬唱。

與賈至同樣站在右龍尾道的岑參,是杜甫上一年在鳳翔時與其他3名官員聯名舉薦的人才,如今擔任中書省右補闕,他的“和詩”中有兩句特別精彩:“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這一次唱和的詩歌只留傳下來4首,最為出名的是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首聯與頷聯至今依然是名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不是大手筆,絕對寫不出此等大國氣象。

杜甫是在七言律詩上有突出成就的詩人,他的祖父杜審言便是初唐的重要詩人。“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在作詩這件事上,杜甫不必謙虛,他的頷聯和頸聯最為精準:“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杜甫在七言律詩上的重要成就,便是在格律上可守亦可失,以守律為根本,以失律為技巧,以個人的興發感動為首要。這4首唱和詩在中國詩歌史上極其重要,它們是七言律詩這一體裁的代表,同時,這也是詩人們經歷了國家巨大變故之后,終于重見大唐輝煌時感情充沛的表達。

下面我們談談杜甫的工作。杜甫對左拾遺這個職位的重視程度我們前邊談到過,筆者相信他是在全心全意地為人生理想而工作,他的心中也充滿歡愉之情。《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云:“侍臣緩步歸青瑣,退食從容出每遲。”從這兩句詩中便能夠直接感受到,杜甫的內心深處有多么的滿足,而這種滿足來源于他的工作。

杜甫沒有考中過進士,給唐玄宗獻上《三大禮賦》之后,才贏得一次待制集賢院的機會,但唐玄宗并沒有給他合適的職位,為此他十分珍惜唐肅宗對他的賞識。他剛回到長安就職時,便作《題省中院壁》:“腐儒衰晚謬通籍,退食遲回違寸心。袞職曾無一字補,許身愧比雙南金。”結合杜甫的身世,筆者認為,他在此處表達的是一種倔強的濟世精神,哪怕工作困難,哪怕知其不可為,他也一定要為之,這與他“竊比稷與契”的賢臣理想很是相符。為此他對自己的要求極為嚴格,白天,他會很細心地“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有時晚上在門下省值夜班,他會“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杜甫在長安擔任左拾遺不到一年,但在工作上盡心竭力,這應該來源于他“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的品性。可惜的是,他的工作并沒有得到上司和同僚的重視,而且他朋友不多,這一時期的唱和送別詩作也不多,說明他在長安其實很孤獨。

這篇小文,除了要總結杜甫的忠君愛國思想和現實主義詩風,還要了解杜甫到底是怎樣度過乾元元年這個端午節的——

杜甫已經好幾年沒能正經過端午節了,這次也一樣,一是因為他的家人還在鄜州鄉下,二是因為他這個窮京官負債累累,過節如過關。“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從詩意上看,他的《曲江二首》寫得別有寄托,但從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來講,他的貧窮也是真的。這兩首詩顯然寫在春末,此時他早已經將冬天和春天的衣服典當了,而且他還用“酒債”轉喻其日常生活的飲食不周,“開門七件事”多半要靠賒賬支撐。

中國古代的日常生活中多半是“熟客買賣”,賒欠取用、定期還賬的商業模式很早便有。農民集中還賬的時間多半是秋收以后,京城官民集中還賬的時間多半是在重大節日之前。所以,杜甫過端午節時,無可逃避的一件事情就是還債。那么,這算是杜甫人生中最困苦的時期嗎?不是,這一年很可能是他人生中最愜意的一年,因為他終于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不必像以前那樣,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日子。

端午節在初夏,天氣和暖,若是在冬季,“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這種日子想想都可怕,但杜甫大半生都是這么過的。

當然,對于杜甫來講,今年端午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皇上恢復了大唐慣例,端午節給官員“賜衣”。在唐代,衣服是很貴重的財物,做一件官袍得花費杜甫好幾個月的俸料錢,他身上的那件深青色麻布官袍,還是去年初任左拾遺時皇上賞賜的,因為他晉見皇上時已經“衣袖露兩肘”。

為此,杜甫開心地創作了一首五言律詩《端午日賜衣》:“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這件細麻布的官袍又輕又軟,內襯居然是蠶絲織就且輕薄透氣的“羅”,穿上它脖頸處能感覺到絲織物的清涼。

這件賜衣對杜甫的意義,不僅僅是“荷圣情”這么單純,以筆者對杜甫的了解,他很可能聯想到了大唐的鼎盛之時,希望那番光景能夠重現,就像他在詩中回憶的:“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

唐代端午節的風俗與今天很相似,官員放假一天。人們吃名叫“角黍”的粽子,雅稱“碧筠粽”,還有一種甜點“粉團”很出名。唐代端午節人們也會在曲江池劃船競渡,那里距離杜甫的住處不遠。放假的日子,杜甫到池邊飲酒吃角黍、粉團,順便就能觀看劃船比賽。

唐肅宗會不會來到曲江池觀賞競渡?應該不會,因為那是太上皇唐玄宗喜歡的活動。唐肅宗要做中興之主,國內的叛亂完全平復之前,他不便如此。那么,他會不會像太上皇那樣在端午節宴請詞章之臣,分韻作詩呢?應該沒有,到目前為止,唐肅宗的現存詩作不多,藝術價值有限。

乾元元年的端午節,73歲的太上皇帝唐玄宗正住在他年輕時的“潛邸”興慶宮。作為太上皇,他身處嫌疑之地,應該不會像開元天寶年間那樣,在節日里召集詞臣,設宴賦詩吧。但筆者手邊恰好有一首唐玄宗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的五言排律,我們不妨讀上幾句。“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唐玄宗的詩作確實是帝王口吻,可惜的是,他未能實現自己詩中的理念。

杜甫這一生,并沒有夢想成為皇上的“股肱之臣”,他的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惜的是,這個理想太難實現了。端午節后一個月,杜甫便被貶官出京,從此再沒能回來。值得慶幸的是,杜甫雖然沒能實現政治理想,但他為理想所做的觀察、行動和思考全都記錄在他的詩里,他的詩歌理想實現了。

(作者:龍一,系天津市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