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野到田野的學問” ——讀馮驥才《非遺學原理》
《非遺學原理》,馮驥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9月
自20世紀90年代起,馮驥才先生投身城市遺產保護,21世紀初,主持“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并大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30多年來,其行動深刻影響中國當代人文領域。近年來,馮驥才先生專注“非遺學”學科建設,探索全新的理論體系和教學方法,提出并推動傳承人口述史研究,對非遺學原理、本質等核心問題展開深入闡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非遺學原理》便是其在非遺學元理論構建方面的重要成果。
學界普遍認為,“非遺”概念來自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于次年作為締約國獲批加入該組織,但“非遺學”的概念卻并沒有得到及時的闡釋和關注。因為“非遺”的概念是由各國政府確定的,學界主要使用民間文化遺產的概念從事相關研究。然而,民間文化研究多源于民俗學,雖然民俗學和非遺學的研究對象都涉及民間文化,但兩者之間卻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僅所做的事情不同,其性質、方法、目的也完全不同”。非遺學秉持遺產的態度和立場,以此來認識民間文化。民間文化并非都是非遺,非遺是民間文化中的經典代表,是當代認定需要傳承的文化精華。如果民間文化具備遺產屬性,便被賦予特殊的文化性質、意義價值和社會功能,更能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書中首篇文章《非遺學原理》,是基于非遺學作為獨立學科的使命與特征做出的重要論述,是通過對非遺學與其他學科如民俗學的辨析,進而確立其學科屬性。馮驥才認為,非遺學肩負存續非遺生命和延續文化命脈的使命,決定了非遺學為非遺服務的工具性。因此,非遺學既要追求嚴謹清晰的學術體系,也要構建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性理論,這與當下非遺保護實踐密切相關,即“非遺學毫不隱諱要直接為非遺服務,甚至為非遺所應用”。
馮驥才提出,非遺學本質是“從田野到田野的學問”:民間文化種類繁多且豐富多彩,卻無文字記載、著書論說,這就要求非遺學通過調查立檔的工作,來記錄和整理這些遺存,作為非遺學核心工作的保護和傳承,從措施到技藝也都需要在田野中進行;我們的理論正確與否,還要放回到田野驗證。這要求非遺學在管理層面上,讓田野保有監督檢驗的機制,為科學保護建立明確的保障機制。
馮驥才提出的非遺學原理基于非遺學特有的工具性和實踐性,立足非遺保護與傳承。當下非遺正在面臨系統性保護問題,已經不同于早期搶救性普查工作,亟需建立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工作指導。馮驥才圍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核心工作展開理論建設,既注重原汁原味地保存非遺的完整性和地域性,也關注當代非遺的活態傳承,包括“非遺傳承的新渠道、受眾的新群體、創新性的新表現,還有非遺保護的新方式,等等”。
非遺學原理也體現在馮驥才對非遺博物館特性的探索上。首先要完整無缺地整體保存非遺的全信息,包括其歷史文化、傳承人資料與傳承譜系、代表技藝、工藝流程、工具材料、相關器物、存在方式、覆蓋范圍,這既是信息的展示也起到記錄和保存的作用;其次,藏品兼具物質性與非物質性;此外,還要展示非遺世代相傳的技藝流程、傳統禮俗與法式和工具材料等,以及傳承人的資料收集。
此外,馮驥才對非遺學原理的探討,還著眼于非遺教育的人才培養。早在2020年,馮驥才就提出,“科學保護是根本,人才培養是關鍵”。基于科學保護需要專業人才,而現有學科設置又無法保證非遺的自主性,天津大學獲批全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并積極探索非遺學的教研體系。這在本書“下編”多有體現,馮驥才寄語年輕學者,“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拿到學位,而是在更長遠的未來,能在祖國的山河大地上或田野中見到你們”。 在他看來,真正的歷史觀是,歷史不只是站在現在看過去,還要站在明天看現在。從這個角度說,《非遺學原理》既是非遺學元理論的探討,也是非遺教育和教學方法的實踐指導。
[作者系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講師,本文系天津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馮驥才評傳研究”(TJZWQN23-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