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麥飄香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楚地先民曾在云夢澤畔刻下《夏小正》,五月初的蟬鳴講述著“農乃登麥”的古意。江漢平原的端午總與麥熟相逢,又逢午月,端午且至,銅綠山古礦遺址旁的冬小麥會迎來自秦朝以來的第2200余次成熟。五月五,麥浪黃,人間美景是端陽。這時候的鄉野田間,一片又一片的金黃麥田交相輝映,風一吹過,麥浪翻涌,倉箱可期。家家戶戶都異常忙碌,一是為收獲,二是為過節。在我的記憶中,故鄉的端午節,不只有龍舟和粽子,還有夏收和新麥做的端陽粑。
春風漸止,時夏將半,溫度陡升。晨星未褪,清晨的露水還凝在麥穗尖上,這時的雨水又多,必須抓緊時間,搶收小麥,不然遇雨容易發芽腐爛。父親拖著我們兄妹四個揉著雙眼鉆進了麥田。鐮刀劃過麥稈的沙沙聲,混著麻雀撲棱翅膀的響動,織成了端午最鮮活的序曲。父親握著鐮刀的手布滿老繭,卻靈活得像翻飛的蝶,金穗沉甸甸壓彎了腰,麥稈在他腕間打個旋兒,鐮刀劃過處便涌起褐色的浪,齊刷刷倒在腳邊。我帶著三個妹妹,學著他的樣子,一小把一小把地割著新麥,弓著腰與麥穗等高,偶爾被麥芒刺到鼻尖,癢得直打噴嚏,惹得鄰田的嬸子們笑得前仰后合。
新割的麥子攤在曬谷場上,在炙熱的日光里褪去了水汽,變得干硬堅實。晾曬干透后,父親和叔伯們會光著膀子牽牛推著石磙,古銅色的脊背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汗水順著溝壑般的紋路滑進泥土里,石磙碾過麥穗的聲響震得人腳底發麻,我們拿起掃把抓緊把碾出來的麥子掃進簸箕里。微風吹來,揚起的麥糠像金色的雪,落在每個人的肩頭。爺爺奶奶也會趕來幫忙,他們坐在草垛邊,慢條斯理地挑揀著麥穗里的雜草,沒睡醒的眼睛里滿是對豐收的欣慰。新麥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那是一種混合著陽光、泥土和麥穗香氣的獨特味道,仿佛是大地給予人們辛勤勞作后的豐厚饋贈。
這時候的磨面坊開始忙碌,日夜不息,吱呀吱呀的聲音里,雪白的面粉簌簌落在籮筐里,像極了一場溫柔的雪。母親把新磨的面粉倒進陶盆時,總要先抓一把在掌心揉搓,感受面粉的濕度。“端午的麥粑要軟和,面得發得正好。”“新麥要配老酵子”,母親把陶罐里的面疙瘩攪開,渾濁的液體在陽光下泛著琥珀色。她邊說邊往面粉里倒老酵子泡的面湯,灑在乳白的面粉上,攪拌后會浮起細密氣泡,活性菌種在晨光里蘇醒。待面團揉至三光,覆上浸過井水的粗布,然后一切就交給時間。酵母菌在微酸環境中蘇醒,菌絲沿著面筋網絡攀爬,將淀粉分解成糖。陶盆底部漸次漫開琥珀色酒釀香,面團表層綻開細密氣孔,像老農布滿溝壑的手背。當面團頂起粗布顯出云絮狀紋路。指尖輕戳緩慢回彈,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在蜂窩里流竄。母親這個時候就可以進入揉面環節了,揉面是個力氣活,她揉面團的力道像在馴服一匹倔驢,掌心推著面團在案板上旋轉,指節在面團里犁出深淺不一的溝紋,仿佛要把整片麥田的褶皺都嵌進去,汗珠順著脖頸滑進粗布衫里。月光從木格窗斜斜切進來,照著她揉面的身影在土墻上忽大忽小。面團在掌心漸漸生出筋骨,泛著珍珠般的光澤。“發得旺,日子就旺”,她總這么說。母親的胳膊上下翻飛,面團在她手中漸漸變得光滑,蓋上濕布的瞬間,仿佛能聽見面團里的小氣泡歡快地咕嘟作響。母親將發酵好的面團揉成小團,一會兒把面團拉長,一會兒又把它揉圓,最后做成一個大小接近的端陽粑坯子。這時候奶奶也會來幫忙,母親做粑,奶奶幫忙往蒸籠里放。蒸籠是那種傳統的竹制品,散發著淡淡的竹子清香。她小心翼翼地把做好的粑一個個放進蒸籠里,粑與粑之間留出一些空隙,好讓蒸汽能夠自由地穿梭。
我蹲在灶膛前添柴,灶膛里的火苗舔著鐵鍋,火星子蹦到褲腿上燙出褐色的斑點。母親說,端午做饃粑要趕在卯時開蒸,第一籠熱氣騰起時,麥香會順著炊煙鉆進土地里,告訴沉睡的谷神:今年的收成又飽滿了一輪。
打開鍋蓋,一股熱氣撲面而來,在白色的蒸汽中,端陽粑明顯胖了一大圈。發得極好的粑子咧著嘴,露出蜂窩狀的肌理,活像胖娃娃的笑臉。我總是迫不及待拿起一個粑,燙得不斷地在兩只手之間交替。麥香與家鄉的土豆豉的咸香撞了個滿懷。當我們享受完入夏后第一批端陽粑后,母親會在蒸好的端陽粑中挑選二十個左右,裝進新竹籃里。二十個白胖的端陽粑挨挨擠擠,母親用藍印花布蓋嚴實。母親會在我額間點雄黃:“見著熟人要問好,過河踩穩青石板。”“在路上不要貪玩,早點送到外婆家”……
竹籃里的芭蕉葉還凝著晨露,晨霧未散的山路上,布谷鳥的叫聲濕漉漉的。我挎著竹籃向十里開外的外婆家開拔了。
我沿著鄉間小路慢慢走著,路邊的田野里,麥茬還沒有完全被清理干凈,一壟壟的田地上,仿佛還能看到麥子生長的痕跡。遠處的山巒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像是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巨人。我一邊走,一邊欣賞著路邊的風景,感受著這鄉村特有的寧靜與美好。籃柄在掌心勒出紅痕,麥香勾得肚里饞蟲直鬧。
走了沒多久,我就覺得有些餓了。看著竹簍里那一個個誘人的粑,我實在忍不住了。便找了一塊干凈的石頭坐下,從竹簍里拿出一個粑,慢慢地打開。我輕輕地咬了一口,那熟悉的味道瞬間充滿了口腔。我邊吃邊想,自己真的是太貪嘴了,這粑可是要送給外婆的,可是這香氣實在讓我難以抗拒。吃完一個粑后,我又有點不好意思起來。但是一想到剛剛的美味,我卻忍不住又拿了一個。就這樣,我在路上吃了好幾個粑。
繼續趕路,路變得更加崎嶇了。我的腳步也變得沉重起來,但是心中想著外婆收到粑時的笑容,我又充滿了力量。終于,我看到了外婆家的小院。外婆正坐在院子里,臉上帶著慈祥的笑容。她看到我來了,連忙站起身來,迎了上去。我跑到外婆身邊,把竹簍遞給她,說:“外婆,我給你送粑來了。”外婆遠遠地已經在門口候著了,白發在樟樹下閃著銀光。她揭開竹籃時,渾濁的眼睛忽然泛起漣漪:“新麥的香氣,隔著三里地都聞見了。”老人枯枝般的手捧起那個牙印最深的麥粑,缺了牙的嘴慢慢抿開笑紋,“吃吧,多吃些才長得高。”
隨著季節的更替,新麥的香氣漸漸遠去,但是端陽粑的味道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每當端午節來臨,每當我回憶起那個送粑的旅程,每當我看到自己親手做的粑,我都會想起外婆那慈祥的笑容,想起那充滿愛的鄉村生活。關于端陽粑,我也問過很多老鄉、同學,大家說記憶已經很模糊了。時光荏苒,傳統不能變。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傳承,這古老的習俗將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就像那端午的陽光一樣,溫暖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