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媒介能否成為文學第五“要素”
來源:光明日報 |   2025年05月28日08:44

編者按

2024年12月4日,學者葉祝弟在本版刊發文章《文學創作新氣象:媒介參與和深度追求》談到,作品、世界、作家和讀者,向來被看為文學活動的四要素,而在今天不得不認真審視媒介現實,“‘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級到‘五要素’,將‘媒介’列入?”這個觀點引發學界討論。媒介對文學活動帶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是不爭事實,但是否擁有跟“作品、世界、作家和讀者”這四要素等量齊觀的地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期約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這個話題進行辨析和闡釋,以期對文學與媒介的關系有更深刻的認識。

媒介對文學的影響并非質的飛躍

李洪華

20世紀50年代,美國文藝理論家艾布拉姆斯提出藝術“四要素”論。他認為:“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幾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論總會大體上對這四個要素加以區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個要素是作品,即藝術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為的產品,所以第二個共同要素便是生產者,即藝術家。第三,一般認為作品總得有一個直接或間接地導源于現實事物的主題——總會涉及、表現、反映某種客觀狀態或者與此有關的東西。這第三個要素便可以認為是由人物和行動、思想和情感、物質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覺的本質所構成,常常用‘自然’這個通用詞來表示,我們卻不妨換用一個含義更廣的中性詞——世界。最后一個要素是欣賞者,即聽眾、觀眾、讀者。作品為他們而寫,或至少會引起他們的關注。”艾布拉姆斯認為,任何藝術系統都是由這四個要素構成,缺一不可。

這既是一個“分析的系統”,也是一個“參考結構”,對于藝術批評、藝術理論和美學研究具有普遍意義。長期以來,作者、世界、作品和讀者“四要素”已經成為人們理解“文學”的基本維度,任何偏頗都可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對文學的“誤讀”或“謬見”。譬如,模仿學說過度強調“世界”(自然)的客觀性而忽視作者的主體性,結構主義過度強調“作品”(文本)的自足性而忽視外部世界的豐富性,接受美學過度強調“讀者”的重要性而忽視作品價值的獨立性等。可以說“四要素”論對我們合理認識和把握文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21世紀以來,移動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數字新媒介日益成為重塑當代文學生態的重要因素。隨著數字新媒介對當代文學現場的全面介入,媒介之于文學的重要性被不斷凸顯和提升。有學者提出,新媒介推動中國文學轉型升級,重新構建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體系和審美格局;新媒介與文學“通力合作”,催生出不同于平面媒介的敘事方式、書寫方式和創作模式,媒介正在成為文學活動的一個關鍵性要素;新媒介催生出新的文學生產方式,媒介成為文學活動得以現實發生的“關節點”。誠然,新媒介對當代文學的影響不容忽視,但是否可以據此判定,文學的“四要素”有必要升級到“五要素”呢?

事實上,早在20世紀初期,俄國文藝理論家雅各布森就提出,文學科學的對象并非文學,而是“文學性”,也就是使一部既定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特性。無論媒介載體如何發生變化,“文學性”必然是文學守護自身尊嚴和獨立品格的本質性存在,傳統媒介時代的文學如此,數字時代的文學也不例外。并且新媒介之于當代文學,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既要充分重視新媒介對于當代文學的建設性意義,也不能忽略媒介對文學的侵蝕。具體如下:

其一,新媒介對當代文學的創作主體和生產方式產生重要影響。數字時代,各類網絡平臺為大眾寫作提供極大可能。文學創作主體迅速擴容,傳統作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挑戰。數字技術改變書寫工具和寫作方式,電腦、手機等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傳統的紙和筆。由數字技術打造的賽博空間所具有的虛擬且逼真的立體化寫作模式,賦予寫作者全新的寫作體驗。數字技術以“不在場”的方式影響當代文學的生產方式。不僅如此,新媒介的數據與算法還顛覆傳統文學創作方式,人工智能通過理解人類語言邏輯來模仿人類語言乃至創造作品,人工智能創作的詩集早就出版,其中一些作品被認為已經達到當代詩歌的基本水準。據此來看,新媒介賦能文學,作者群體擴容,文學生產提升,文學供給豐富,文學市場繁榮。但是,按照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新媒介在制造文學繁榮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銷蝕了傳統紙媒文學的“光暈”,比如在新媒介的“掩護”下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引發關注,調侃崇高、扭曲經典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不良傾向值得警惕。

其二,新媒介對當代文學的存在形式和傳播方式產生重要影響。通常而言,媒介既是傳播信息的物質載體,也是承載意義的非物質符號。前者如印刷品、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后者如文字、圖像、音頻等。在傳統媒介時代,文學的存在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以文字為介質的符號文本,文學的傳播方式受到一定限制,主要以報紙、期刊和圖書等紙媒為傳播載體。新媒介時代,文學的存在形式除了文字文本外,還出現由文字、圖像、音頻、動漫等多介質符號組成的不同形態的“復合符號文學文本”,有學者稱之為“新媒介文學”。新媒介對文學傳播方式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形成融線上閱讀、線下版權運營、衍生品開發于一體的產業鏈跨界傳播機制,譬如有的作品起初是在文學網站連載,后來衍生出圖書出版、影視改編、舞臺劇、網絡劇、廣播劇、動漫、游戲等一系列產品,也表現在助力傳統紙媒文學傳播,傳統紙媒文學通過網絡平臺和數字傳播得到更為廣泛的宣傳和推廣。可見,新媒介不僅產生文學新樣態,也讓傳統文學借力“出圈”,走向擁有更多大眾讀者的廣闊“舞臺”。然而,數字媒介催生的文學傳播新機制可以將優秀文學作品蘊含的“真、善、美”傳遞給讀者,也可能把粗制濫造、格調低下的文學作品潛藏的“假、惡、丑”更為便捷和集中地帶給大眾。因而,新媒介時代,如何建立和完善優質文學傳播機制顯得格外重要。

其三,新媒介對文學的文體形式和接受方式產生重要影響。文體是指作品的存在樣式,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既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也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文學的文體形式既受題材類型、結構形式、表現手法、語言體式等文本因素影響,也因時代精神、民族傳統、作家風格和媒介特征等社會因素而變化。新媒介對文學文體形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新媒介寫作的碎片化和即時性,導致新媒介文學文體趨向短小精粹。有意味的是,新媒介寫作的互動性和容積率也可能導致文體的類型化、超長化。數字時代,依托于網絡空間的新媒介文學實現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即時互動,讀者的閱讀口味和審美期待,對作者的創作導向常常會產生重要甚至決定性影響。同時,網絡電子媒介為文學創作提供數字化存儲空間,使得超長篇小說文體的產生成為可能,如有的網絡類型小說字數動輒上百萬甚至千萬,這在紙媒時代是難以想象的。新媒介時代,文學的接受方式也發生全新的變化。傳統紙媒時代,閱讀通常是個人行為,而且常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媒介讓文學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時空的局限,使得文學閱讀成為一件輕松、容易的事,從而推動全民閱讀。不過,新媒介在祛除文學之魅的同時,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學之魂,傳統的審美式閱讀有被快餐式消費取代的傾向。因而,新媒介對文學接受的正反兩方面影響都值得重視。

文學是創作主體運用語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生活世界和情感心理的藝術。媒介是承載和傳遞信息的載體,在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看來,媒介是在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從遠古時代的“結繩記事”“以木刻書”,到后來甲骨、青銅、竹簡、帛書、紙媒和電子書等不同媒介時代的文學書寫,無論文學敘事及其賴以存在的傳播媒介如何變遷,二者之間一直都保持著不可分割的共生關系,或者更確切地說,媒介始終都是推動文學發展變化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媒介之于文學的影響是自古以來的老話題,而并非現今才有的新現象。

在數字時代,媒介對文學的影響可能比過去更深更廣,但它仍然是量的變化,而非質的飛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對“媒介”能否成為文學的“第五要素”不要匆忙做判斷,草率下定論。目前看,“媒介”還無法具有跟“作品、世界、作家和讀者”四者同等重要的本體性意義。我們應該對媒介新視域與文學新變化進行更充分、更深入的觀察和思考。

(作者:李洪華,系南昌大學谷霽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新媒介利于實現文學大眾化

楊丹丹

葉祝弟在《文學創作新氣象:媒介參與和深度追求》一文中提出文學活動應在“作品”“世界”“作家”“讀者”四個要素之外,加入“媒介”因素。媒介的確是當下文學創作必須面對的因素,但新媒介在挑戰我們理解作品、世界、作家和讀者的舊有經驗同時,對文學產生哪些深層價值和意義呢?這一問題似乎并未得到有效回答。

當下,新媒介引發的文學生產方式、主體內容、傳播方式和社交方式的轉變,呈現出一種總體性特征。它既是當今社會數字化、資本化、市場化的結果,也是文學基于自身傳統產生的現代性訴求的集中顯現。所以,我們在闡釋文學變革的新媒介機制時,要秉持文學的歷史化與當代性并存且同行的總體性變革觀念,發現當下文學的新趨向,發現文學新樣態中蘊含的綜合性、多層次性和動態性。那么,是否有一個統攝性話題,可以把這些古老和時尚的話題全部囊括起來,既可以看清中國新文學的歷史來路,也可以理順文學變革的媒介脈絡?

我認為“文學大眾化”是較為恰切的話題之一。因為百年中國新文學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文學大眾化”討論,而且都集中在“文學的大眾主體”“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文學的普及與提高”等關涉文學審美本體問題層面上。“文學大眾化”具有總體性特征和統攝性特點。紙質媒介、影視媒介、網絡媒介、社交媒介和數字媒介等都在影響“文學大眾化”的發生和演變。因此“文學大眾化”可以把文學變革的幾種機制有效整合起來,發現當下文學現場的變量和常態。

新媒介的出現,讓文學的主體發生深刻變化,創作不再是專屬于“專業作家”的事。普通人如果有表達的欲望,有書寫的基本素養,只要手持移動終端,注冊新媒介賬號,就可以進行文學創作。更為關鍵的是,文學作品主題、內容、人物和語言等,都由大眾根據自身生活和情感經驗完成。可以說,文學借助新媒介,表達大眾的主體意識和普遍的切身感受,產生多種文學新樣態。這些新媒介文學及其彰顯出來的大眾化特征,已然超出“文學大眾化”經驗的舊有框架。

當下,新媒介影響文學大眾化發展進程呈現出幾個明顯特征。一是普遍性,即文學利用新媒介,使文學創作主體不再局限于某個特定群體,降低了文學創作的身份門檻,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社交媒介進行文學創作。二是自發性,即文學通過新媒介,充分調動大眾的創作積極性。三是常態性,即大眾通過新媒介記錄現實生活,成為每天必須完成的“規定動作”,文學創作成為常態。這些特征表明,文學借助新媒介重建了文學創作主體。在新媒介的加持下,大眾的日常生活、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念可以順暢表達,也更容易受到關注,傳播得更為廣泛,引發更強的共情。這些可能未經任何專業寫作訓練的大眾,在新媒介中講述家庭、工作、教育、醫療、養老等大家廣為關心的話題。他們的寫作真實呈現出普遍的生活經驗、情感結構、價值觀念和文化趨向。

借助新媒介,大眾也真正成為文學創作的主體。這與以往文學大眾主體的建構經驗有明顯區別。在數字媒介出現之前,大眾成為文學主體的前提是,作家要首先調整和重建自身文化經驗。趙樹理之所以成為“文學大眾化”的代表,是因為他長期浸潤在鄉村社會之中,有著豐富的鄉村生活經驗,對農民的精神世界有著深入了解,能夠發現鄉村社會存在的問題,并充分利用地方文藝形式進行表述。換言之,趙樹理在處理“文學大眾化”問題時,他的知識分子身份及其現代思想,能夠很順當地與鄉村社會和農民世界貼合。他通過改造傳統地方戲曲,建構符合農民審美習慣的新的文藝形式。“文學大眾化”所提出的“形式與內容”“普及與提高”問題,在趙樹理的作品中實現高度統一、相互交融。這是他的作品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根本原因。

缺乏一線生活經驗的作家對“形式和內容”問題的理解容易出現偏差。例如簡單認為,只要把快板、鼓書、秧歌等大眾文藝形式引入文學創作,就能賦予文學作品大眾形式,或者認為只要講述大眾及其周邊故事就是文學的大眾化。這個過程中,形式與內容的契合度、內容對形式的改造、形式對內容的重構等問題被忽略,甚至被有意隱藏起來。這種割裂狀態無法達成“文學大眾化”的根本目的。而且這些想法和實踐沒有把“形式與內容”和“普及與提高”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對“文學大眾化”的理解簡單固定在文學通過何種形式進行普及和提高上。這使“形式與內容”“普及與提高”問題,降格為“文學大眾化”的技術路線和審美形式問題。

在新媒介語境下,“形式與內容”“普及與提高”融合統一的問題得到頗為有效的解答。比如,不少讀書視頻博主在重要視頻平臺解讀文學經典,不再集中在文學審美的專業分析上,而是從大眾面臨的現實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出發,以網友易于接受的方式,發現文學經典中能為普通人提供精神慰藉的資源。例如有的讀書視頻博主以動畫、圖片、思維導圖的形式,解讀《紅樓夢》《百年孤獨》《沙丘》等文學經典,并將其中的歷史、故事和人物等審美要素,與現實社會問題關聯起來。尤其是對《百年孤獨》的詳盡分析,消除普通網友閱讀這部小說的專業障礙,讓這部晦澀難懂的小說變得通俗易懂,而且讓普通網友進入小說更深的精神世界,獲得豐富的精神滋養。讀書博主在新媒介平臺解讀中外作家的經典作品,網友跟隨他們一起閱讀、重新思考,從中尋找現實問題和自我情緒的對應物。

總之,在新媒介造就的文學語境中,以及文學不斷趨向大眾的情勢下,文學既呈現出新的大眾形式和內容,也豐富了新的大眾傳播方式,更能展現出符合大眾精神訴求的思想意義。這是文學主動選擇的結果,也是新媒介提供的歷史機遇。

(作者:楊丹丹,系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媒介為文學創造全新的環境

周志雄

網絡文學起步之初,有人提出,文學只有好壞之分,不會因為傳播媒介的不同而不同,不能說刻在石頭上的叫“石頭文學”,寫在紙上的稱“紙上文學”,因此在“文學”前加上“網絡”的“網絡文學”是一個偽概念。這樣的觀點顯然對互聯網媒介缺乏深刻認識。回望近三十年中國網絡文學歷程,“網絡文學”這個概念已被文學界廣為接受,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張亮麗名片。互聯網媒介為何對文學的影響如此之大?葉祝弟認為過往文學的四要素“作品、作者、讀者、世界”是不完整的,應該在此基礎上加上第五要素“媒介”。這種看法是有見地的。

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信息”,他認為媒介不只是一種技術,媒介是社會的組織者和行動者,新的媒介技術創造一種新的環境,媒介變化所帶來的周遭環境的變化會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關系結構和感官結構,重塑新的話語機制。互聯網媒介極大改變了中國文學的版圖,重構了文學的生態環境。BBS論壇、中文網站、博客、微博、貼吧、直播貼、微信公號、本章說、書友圈等多樣化的寫作與評論發表途徑,為各行業文學愛好者提供寫作發表的機會。“人人都可以當作家”可能是一種理想,但這種平民化、大眾化的寫作激發了廣泛的創作熱情,造就了網絡文學龐大的寫作人口和閱讀人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75億人。還有數據顯示,中國網絡文學寫作人數超過2000多萬人,中國網絡作品數量達3000多萬部,每年新增網絡小說400多萬部。

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得益于國家對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投入,得益于國家對網絡文學的支持,得益于互聯網企業在網絡文學領域的機制創新,互聯網、移動閱讀、算法和人工智能語言大模型,這些科技手段廣泛使用,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基礎設施”,給文學的寫作和傳播營造全新的環境。

網絡文學的魅力在于所提供的內容不是人為設計的,而是由民眾自發寫作所形成的,網絡文學實踐是大眾表達自我的寫作實踐。有的網絡作家是政法學院畢業生,有的是企業高管,有的是專業法醫,有的是經濟學博士、水利學博士,有的是航空航天業專家,有的是資深球迷……互聯網讓來自不同行業背景的人獲得寫作發表的機會,他們的寫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對現實變革的深情關注和充滿激情的想象力拓展了當代文學寫作的視域。

互聯網創造了全新的時空,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和融合性,容納了多種文化,匯聚了各種不同的寫作形態,新的文化符碼在這個系統里被不斷生產、消費。網絡玄幻小說融合古典神魔小說、歐美奇幻小說、現代武俠小說、國外動漫、漫畫、電影等元素;穿越手法被廣泛用于歷史、玄幻、都市等不同題材領域,在虛擬的現實中融入富有時代性與個體體驗的真實情感;日本動漫中的“萌”元素,以及熱血、成長、治愈、友誼等常見主題被網絡小說廣為借用……現代與傳統觀念的碰撞,在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場景中實現現代性轉化。互聯網開放、多元的媒介屬性,讓網絡小說在中西、雅俗、現代與傳統之間廣為借鑒融合,從而使得當代類型小說達到新的歷史高度。

網絡小說具有大眾文化屬性,也有媒介屬性。網絡小說是網絡時代的產物,是兼容電影、動漫、電視劇的。麥克盧漢說:“兩種媒介雜交或交匯的時刻,是發現真理和給人啟示的時刻。”網絡文學廣泛吸收全球流行文化的各種元素,如網絡小說中的尋寶、懸疑、救贖等主題,數據庫式的人物設定,細膩曲折多變的浪漫情節等。從內容上來說,網絡小說是電影、動漫、電視劇改編的源頭。優秀網絡作家是從千萬寫作者中競賽出來的,優秀的網絡小說從讀者的閱讀、評價中篩選出來,是接地氣的,有著良好的讀者基礎。事實上,網絡小說巨大的內容存量中不乏優質作品,而且這是一股不斷增長的源頭活水,是網絡文學近年來在IP產業上取得突出成績的原因。網絡小說產業式發展起步較晚,但在影視、動漫等領域所展現出的活力與前景令人矚目。

在互聯網上寫作與紙質上寫作有何不同?即時性閱讀、互動性交流是互聯網媒介所帶給文學的便利。互聯網打破了時空限制,瞬間把最新的創作內容送到讀者眼前。在網絡寫作語境中,網絡讀者受到尊重,讀者的意見被重視。網絡觸及我們最古老的需要——彼此聯系的需要。互動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那些忠實的讀者成為作者的“家人”,他們即時的欣賞、點贊行為,給寫作者以激勵。文學網站所開發的跟帖、本章說、書友圈既效仿古代小說的評點閱讀方式,又因為作品的即時性和進行時態,使讀者成為與寫作者平等的交流者。一部網絡小說的完成,不可避免帶有讀者參與的精神體溫,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一些作者甚至在寫作思路上出現“抄書評”的情況。網絡文學的繁榮是作者、讀者共同促成的。因為讀者的參與,網絡小說故事與讀者之間的情感呼應更為緊密。

互聯網媒介為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找到了出口,互聯網體現了對個體表達和讀者閱讀興趣的尊重,文學網站按照讀者閱讀趣味對作品進行類型化區隔,網絡文學擴展了作品類型,在融合中西小說類型的基礎上出現上百種小說類型。面向大眾的類型小說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有良好的創作與讀者接受基因。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中華文化為網絡小說提供豐富的寫作資源,如一位網絡作家所言,浩瀚無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像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金山銀山,所以在文學創作領域,每個作者都是“老天爺賞飯吃”。互聯網媒介讓中國古典類型小說傳統煥發新的生命力。

1995年,美國電子百科全書的銷量,已經超過用紙張印刷的百科全書的銷量。2008年,中國的網絡閱讀首次超過圖書閱讀。“網絡+文學”所產生的奇妙變革,既是媒介技術革新的結果,也是現代文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匯的產物。網絡小說的繁盛既是古典類型小說傳統的回響,也是互聯網對話精神的中國實踐。可以說,互聯網媒介開創一個全新的文學時代。

(作者:周志雄,系安徽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