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文學與時代的精神橋梁 葉兆言文學創作四十五周年研討會在揚州舉行
5月24日,由揚州大學主辦,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畢飛宇研究中心、譯林出版社承辦的“璩家花園及前庭與后院——葉兆言文學創作四十五周年研討會”在江蘇揚州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出席并致辭。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揚州大學黨委書記丁建寧,譯林出版社社長葛慶文,以及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專家學者60余人參會。
葉兆言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創作,45年間出版作品近千萬字。2024年,葉兆言推出長篇新作《璩家花園》,小說以南京城南一座老宅院為敘事主線,通過三代人的生活軌跡,書寫新中國70余年的平民生活史詩。2024年3月,《璩家花園》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第四期支持項目。
閻晶明談到,葉兆言45年的文學創作生涯,既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見證,本身也構成中國新時期文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葉兆言的創作包括小說、散文、隨筆、紀實文學等多種體裁,他的小說將煙火氣和書卷氣相融合,形成獨特的文化質地和審美特征。此次研討旨在探討總結一位勤奮的作家如何在過去45年里始終保持良好的創作狀態,不斷堅持突破創新。
“3年前,葉兆言退休,江蘇省作協為他開了退休座談會。沒想到,退休以后的葉兆言迎面向我們沖來,帶著他的《儀鳳之門》和《璩家花園》。”畢飛宇感慨道,和葉兆言一樣,許多作家退休后創作激情更甚,寫作的生命力更勁健開闊,這種現象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與會者結合葉兆言不同時期的代表作,暢談其文學創作的深層意蘊和價值。王春林認為,葉兆言對南京的書寫具有文學地標的意義。閱讀他的作品,腦海中總會浮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蒼茫感。王彬彬說,即便寫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作者的學問也會不經意間滲透在小說的一字一句里,而且擅長在歷史細節中注入豐富的情感內涵。王堯認為,葉兆言作為現代知識分子,保留了濃厚的傳統文脈,這在他的散文雜文中體現得十分鮮明。張光芒認為,葉兆言將南京人的生存境遇提煉升華為民族集體精神結構的寓言,這種同構性源于作家對南京歷史的深度挖掘,也表現在對市井精神微觀而具體的呈現。在李舫看來,那些被葉兆言重新激活的歷史場景,不是對過去的復刻,而是讓更豐富的傳統文化基因重新參與當代精神的“水循環”。大家還從日常生活的微觀呈現、江南詩學與世界文學的互動等角度進行了探討。
汪政在作學術總結時表示,一個作家的豐富性就在于他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無盡的討論空間。討論葉兆言的文學作品及其精神世界,也是從當代文學史的學術視角對其文學成就的總結。
葉兆言說,寫作者的真實狀態很簡單,就是在一直寫東西。“而今,寫作對自己而言如同打球,能打一場是一場,結局或許已經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