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訪談 | 丁甲:不停撕開舒適區挺痛苦,但值得
《人民文學》“新浪潮”欄目自開設以來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現已成為雜志的品牌之一。此欄目的作者均系首次在《人民文學》發表作品。今年,中國作家網繼續與《人民文學》雜志共同推出“新浪潮”作家觀察專題,作家訪談和相關視頻在中國作家網網站和各新媒體平臺、《人民文學》雜志各媒體平臺推出。自即日起,我們將陸續推出第三期12位作家:崔君、渡瀾、陳薩日娜、孫孟媛、劉康、周于旸、陳小手、路魆、夏立楠、莊凌、馬林霄蘿、丁甲,敬請關注。
丁甲,廣東廣州人,跨界從業經歷豐富,二〇二二年開始創作小說,現為編劇。出版有長篇小說《望北樓》,發表有中篇小說《媽媽的南方賓館》,多部作品售出電視劇和電影改編版權。
劉汀:介紹一下你第一次寫作的契機,為何開始動筆,又是怎么構思的第一個故事?在這期間你想表達的是什么,如何慢慢理解寫作這件事?
丁甲:我從2022年初開始嘗試寫作,契機是因為一次失業。
不是主動辭職,而是被動失業,干著干著行業垮了。上午人還在辦公室埋頭苦干,下午接到通知公司即將申請破產。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每個同事臉上瞬息萬變的表情,是任何影視劇都拍不出來的荒誕。我因此失業,這一年正好是我大學畢業后的第一個職場十年,和我料想中的32歲相差十萬八千里。
從那之后我跟許多求職者一樣,進入一個倦怠期。低迷的大環境,薪酬縮減,市場上合適的崗位很少,但房貸短信會永遠按時出現在手機里。我失去沖勁,開始在網上寫連載小說熬過這段低谷。因為沒寫過,我唯一要求就是寫完它,所以從自己喜歡的題材和城市入手,故事全靠情緒推動,沒有太多表達跟技法。
2022年底,愛奇藝小說平臺的編輯看到我連載的內容,她們產生興趣,問我愿不愿意試試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一開始我沒想法,但她們說有稿費,我就答應了。粵語里有句俗話:馬死落地行。顧名思義,馬都死了那就下地靠腿走,人要接受現實。
這就是我踐行的“現實主義”。
最開始選擇網絡小說,也存在一個誤解,自以為這種寫作門檻比較低,不會很費力氣。但當我開始動筆,才發現很難,把一個人一件事有邏輯地描述清楚,從想象到呈現的過程,中間夾雜著反反復復的嘗試和打磨。
我最終能堅持完成第一本小說,要感謝連載期間的每一位讀者,他們對故事的喜愛在很大程度上支持著我寫完它。我跟他們共享過這段時光,回想起來還是有許多美妙的瞬間。
也從這時開始,我重新認識寫作這件事,它和我以前的經歷完全不同。可以通過講述一個我認可的、喜歡的甚至純粹覺得有趣的故事,與所有不相識的人在同一時間里產生共鳴和共情,文字的穿透力第一次超乎我的想象。這讓我感到驚喜,也逐漸讓我產生敬畏,它再也不是所謂“門檻低”“不費力”的事情,它觸發了我體悟現實世界的另一重感官。
劉汀:《媽媽的南方賓館》是你寫的第三部長篇小說,也是與其他小說題材區分的現實主義作品,當初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轉型,在構思人物關系、表達主題等方面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問題。最后為什么選擇了母女情誼與女性創業的角度?
丁甲:我一開始是奔著可以影視化賺版權費的希望去考慮轉型這件事的。在最初構思的時候,我首先參考的是影視市場需求,是否跟我擅長講述的故事類型相匹配,因為我能力有限,并不是什么故事都能寫會寫。
確定故事類型后,我開始構思故事的落點,選擇女性關系和女性視角。但要跟市場上同類故事區分的話,很考驗創作者的切入視角,所以故事大綱寫了兩三版都不太滿意,也促使我反復思考到底要精準表達什么內容和主旨。
我最終選擇講述母女關系,靈感其實來源于我的女兒。某一天我的朋友感嘆舍不得自己孩子長大的時候,我突然有感而發,覺得我跟孩子是在經歷一場漫長的告別。從她離開我的身體,來到世上成為獨立生命那一刻起,我們已經分道揚鑣了。這種不舍一直在孩子成長的各種細節里反復提醒我,我無法回避這些感受,于是通過這個故事抒發出來。
劉汀:當初你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怎么加強對人物的設計和對細節的選擇,之前的工作經驗和生命經驗對你有哪些幫助?寫作過程中你是否有印象深刻的幾個瞬間,寫出了當下很滿意的劇情。
丁甲:在人物設計和細節選擇中,我會傾向于設定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人物身上要有明顯的時代變遷痕跡,能與故事背景里的社會變化和人文風俗相融合,人物細節更多地落點在瑣碎、日常、生活化的人物動機和行為這些內容上。我的創作基本源于過往的生活經驗和觀察。
印象最深的情節,應該是母親秦少紅離家出走后說的一句話:我希望她喜歡我,而不是可憐我。這句話濃縮了母親為什么舍得離開女兒出走他鄉的動機,她意識到女兒是因為“母親”這個身份才一直同情她在家庭里被壓榨剝削的地位。她感到可悲,母親不應該只是母親,她首先應該是她自己,是能被看見被尊重的一個女性。所以她才要走,要擺脫這樣的人生困局。
劉汀:你在寫作過程中多次轉型,從網絡小說到影視題材的創作,又將自己的長篇更改為中篇,更偏重純文學,你覺得這幾種方式有什么核心區別?你怎么看待不同類別,以及作者本身在改寫過程中的困難與成長。
丁甲:網絡小說的最大特點是讀者互動很及時,也很緊密。大部分網絡平臺對作者的創作速度會有要求,最好能達到每日數千字的更新頻率,才能留住讀者。所以在章節打磨上更注重提煉要點甚至是爆點,需要更直白的表達,過于晦澀的行文和復雜的結構會降低讀者的閱讀欲望,后續內容寫得再好,讀者可能已經不再感興趣了。
偏向于影視題材類的小說,會要求更明確的故事主旨,情節發展與人物情感的變化要相輔相成,每個動作和事件都必須推動人物的下一個動作和事件。同時要減少大篇幅的環境氛圍和心理描述,避免過多地用心理狀態去推動情節,因為影視化最終呈現的是視聽效果,它必須是一個可以看得見的故事。
《媽媽的南方賓館》從長篇創改成中篇的過程,最大的難度就是將許多對白和情節提煉成描述性文字,進行創改的同時保留原故事最核心的亮點。因此,在有限篇幅里,每一個情節的設計必須帶來不一樣的敘事效果,它不能重復和多余,避免造成文字上的“通貨膨脹”。
不管什么類型的創作方式,我相信關鍵核心一定是塑造人物以及人物關系。對我來說,每一種類型的創作都是困難和需要耗費心力的。我的感受更多來自于不斷推翻自己舊有的寫作方式,不停撕開自己有限的舒適的創作邊界,這個過程挺痛苦的,但它值得。
劉汀:《媽媽的南方旅館》是一個有東北背景的故事,但你其實是個南方人,所以我非常好奇的是,為什么是東北?或者說你為什么選擇東北而不是其他地域,作為這個故事的基礎背景?包括后面寫到廣州,你非常熟悉廣州的地域特色,怎么把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內化在自己的作品里,從方方面面增加真實性?你覺得故事里真正打動讀者的地域屬性是什么,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達成?也可以用自己書里的情節舉例。
丁甲:我本身就是廣州人,也親歷了這座城市的一段歷史變遷。
選擇一個東北下崗女工去講述《媽媽的南方賓館》,是因為故事背景設定在2005年,中國從改革開放后到加入WTO,真正實現經濟騰飛的關鍵時期。在當時,南下打工創業是一股不可逆擋的浪潮,也正好是我經歷過的南北文化差異碰撞最激烈的年代。我認為這樣的女性角色更具代表性,她代表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千千萬個與她有共同經歷的人。
為了增強作品的在地性和特色,我加入方言、習俗、餐飲節慶等元素,通過人物從初到陌生城市的不安、不適,與本地人之間的互動和差異,來呈現真實完整的故事背景。
能打動讀者的地域屬性,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破除刻板印象。例如,我在故事寫了一句當年廣為流傳的話:全國第一亂,廣州火車站。這句話背后藏著的恐懼和危險,也是人物對廣州最初的看法。隨著人物不斷深入這座城市,她消除了偏見,發現有吸引和讓她留戀的地方,這個破除刻板印象的過程就是展現地域特色的過程,它是自然而然隨著人物視角呈現出來的。
我寫廣州,是因為我愛廣州,希望我寫出來的廣州能讓讀者喜歡。
劉汀:我了解到,《媽媽的南方旅館》正在影視化途中,現在到哪一步了,你是否有參與劇本創作,可以透露相關信息嗎?以及,這篇小說是你在傳統文學期刊發表的第一篇作品,你如何規劃未來的寫作?
丁甲:這個故事目前正在由愛奇藝內部工作室開發,已進展到劇本階段,預計今年內開機。
對我來說,這個故事能刊發在《人民文學》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未來我已經給自己設定了新的目標,會開始創作中短篇故事;同時也開啟另一個新的轉型,參與到影視的幕后編劇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