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汨羅忠魂
來源:光明日報 | 陸春祥  2025年05月23日07:59

堅如磐石的愛國、九死不悔的求索、清廉自守的獨醒,汨羅的屈子忠魂,鍛造成我們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

暮色中的汨羅江,泛起一層薄薄的紫霧,一叢粗壯的蘆葦在晚風(fēng)中簌簌作響。一位披散著灰白長發(fā)的老年男子,身材修長。他赤足踩過濕滑的卵石灘,襤褸的深衣下擺,粘滿蒼耳與蒺藜。每行一步,他腰間的玉玦都會發(fā)出叮當(dāng)?shù)那屙憽?/p>

西去的江水,倒映出他凹陷枯瘦的臉頰,三閭大夫的峨冠早被野荊棘劃破,幾縷亂發(fā)沾在滲血的額角。當(dāng)他張開干裂的嘴唇吟唱《懷沙》時,驚起了蘆葦叢中的幾只白鷺,它們撲棱棱掠過泛著碎金的江面。夕陽,正把最后的血色,潑灑在男子的舊衣袍上,將那些被郢都權(quán)貴撕裂的破洞染成深褐。遠處,隱約傳來漁父搖櫓的欸乃聲,混著江濤的嗚咽,將他的悲鳴,揉碎在暮色的蒼茫里。

這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四的一個傍晚。

這位佇立在江邊的男子,名叫屈原。

漁舟撥開蒼翠的浮萍,慢慢地靠了岸,船頭的鸕鶿,忽然發(fā)出沙啞的啼叫。漁父放下竹篙,望見眼前這位男子形銷骨立的身影,青灰色的麻衣上,似乎還沾著郢都宮廷的蘭芷余香。

“先生莫非是三閭大夫?您為什么會到我們這汨羅江畔來呢?”漁父的聲音又驚起蘆葦叢中的白鷺。屈原轉(zhuǎn)過身來,看著眼前一臉不解的漁父,他枯瘦的手中仍攥著一幅絹帛,帛上的《橘頌》字跡已被淚水洇得模糊。

“舉世如濁浪滔天,獨我守著一眼清泉;眾人皆醉臥酒甕旁,唯我守著這半盞殘燈?!鼻穆曇?,如江邊古樟上墜落的枯葉:“所以,我被放逐至此。”

漁父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他解開系在腰間的酒葫蘆,一只手捏著,朝空中搖了搖,將那酒香從暮色中搖晃了出來,隨后愜意地喝了一大口,說:“圣人不該被外物束縛,當(dāng)如江上浮萍逐流而生。既然濁浪翻涌,何不乘勢而起?既然眾人沉醉,何不共飲這薄酒?何必懷抱美玉,落得流放荒野?”

漁父說完,為自己酒中噴出的哲理句子有些得意,他又將酒葫蘆遞給屈原:“三閭大夫,要不要也來一口?汨羅米酒,好喝得很。”

屈原忽然笑了。他解下腰間的玉玦,用力擲入江中,激起了一圈小小的漣漪:“剛沐浴的人,怎會讓冠冕沾染塵土?潔凈的身軀,怎會裹上骯臟的衣裳?”殘陽在屈原眼中燃成了兩簇火焰,“我寧可葬身魚腹,也不愿讓皓月之白蒙上塵世的污垢!”

漁父不斷地勸慰,屈原只是淡笑,他覺得要說的話已經(jīng)說盡,面對這個世界,他已經(jīng)無話可說。漁父向屈原拱拱手:“三閭大夫啊,我還得趕路,今日收獲頗豐,我得去城里的夜市了。”

漁舟的櫓聲漸遠,江心泛起了銀鱗般的月光。屈原將珍藏的《楚辭》殘卷投入火堆,上下躍動的火舌,吞沒了《哀郢》的最后一個字。

這一夜,鳳凰山下,汨羅江畔,新月孤冷,夜空與江水都在默默地傾聽屈原的絕命詩章《懷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郁結(jié)紆軫兮,離愍而長鞠。

…………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脩路幽蔽,道遠忽兮。

曾唫恒悲兮,永慨嘆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

懷質(zhì)抱青,獨無匹兮。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聲撼山河,山水悲泣,草木動容。

鳳凰山下的一片深水處,叫河泊潭,原為汨羅江的主河道。據(jù)說,這里就是屈原的投江處。每年的四五月間,正是江湖漲水季節(jié),這里便會“波濤濤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屈原《九歌·河伯》)??磥?,屈原早已為自己選擇好投江處了,洶涌而來的波濤在迎接他,成列的魚群都來陪伴他遠行。汨羅人認為,河泊潭來源于《九歌》中的《河伯》,汨羅方言,“伯”“泊”不分,流傳到今天,就成了河泊潭。

當(dāng)五月初五的朝陽升起時,屈原懷抱沉江石,一步步走向了河泊潭的深處。他不是簡單的自盡,楚國將不國了,他是為實現(xiàn)自己的“美政”理想,而去天國求索的。漣漪散盡處,唯有《懷沙》的余韻在水底回蕩,化作千年不散的清波。

屈原注定要如此悲壯。

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干支紀年為寅年。這一年的正月初七晨,湖北秭歸縣北的樂平里,一戶人家的屋中,突然傳出了一陣男嬰的有力哭聲,書香世家出身的屈原父親,扳著指頭算:正月是寅月,初七日為寅日,寅年寅月寅日,寶貝兒子出生,大吉,就取名“平”吧,字“原”?!捌健庇髦腹秸x,而主持公平正義的莫過于天,與天相對的,則是地,生長萬物還得靠地。

這位叫屈原的孩子,他的名與字中,寓意著天地的精神,父親寄希望于他,要他在天地之間行正義做大事,像蘭花一樣,清清白白。

屈家的先祖熊瑕,是楚武王的兒子,因封地在屈,于是以封地為姓氏。屈瑕任楚國的“莫敖”,是楚軍的大元帥,頗多戰(zhàn)功,公元前699年春,屈瑕卻在征討小國羅國時,因輕敵被羅國與盧戎的聯(lián)軍包圍,他率領(lǐng)的部隊全軍覆滅,屈瑕也自殺于荒谷中。屈瑕的后代,多人擔(dān)任過“莫敖”,但到屈原父親這一代時,已經(jīng)沒有先祖那么顯赫了。

不過,屈家仍然是楚國的貴族。在書香的浸潤中與父母的諄諄教誨中,屈原的少年時代,應(yīng)該是快樂和充實的?!度龎灐贰段宓洹?,《八索》《九丘》,《詩經(jīng)》《尚書》,屈原無所不讀。司馬遷的“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12個字,足以為我們勾勒出屈原的成長空間與超強能力。屈原學(xué)識淵博,記憶力超強,通曉國家治理方略,熟悉外交辭令,才華橫溢。從屈原的經(jīng)歷判斷,這位滿腹經(jīng)綸的青年才俊,一定會被推薦或被招納進楚國著名的蘭臺宮。文學(xué)侍從的地位雖然不高,卻有機會隨侍君王。事實也正是如此,屈原得到了楚懷王的高度賞識,被安排為太子橫(后來的楚頃襄王)和少子子蘭(楚頃襄王時的令尹)的老師。才21歲,屈原就被任命為左徒(相當(dāng)于副宰相),負責(zé)楚國的內(nèi)政與外交。

從理論上說,屈原被楚懷王如此欣賞,又教過太子及少子,他在楚國的政治舞臺上,一定會春風(fēng)得意,如魚得水。但事實上卻不盡如此,這一切,都緣于屈原自身的清高,以及奸人的嫉妒陷害。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開門見山地記述了屈原的出身、才華,然后直接大篇幅描繪屈原的遭遇——

左徒這個職位,使屈原的政治生涯達到了巔峰。楚懷王相信,他眼中這個青年,才華出眾,忠君報國,他將許多大政方針都交給了這位左徒,而屈原的才思與行動,也讓楚懷王明白,自己的選擇與眼光沒有錯。

屈原擔(dān)任左徒的幾年時間里,主要做了五件大事:舉賢能,不分貴賤出身,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的權(quán)力,唯才是舉;明法度,用憲令和法制,革除弊端;獎耕戰(zhàn),大力提倡農(nóng)耕,增加國家賦稅,獎勵戰(zhàn)功,提升軍隊?wèi)?zhàn)斗力;反壅蔽,在君與臣、臣與百姓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政令及時下達,民情也能得到及時反映;禁朋黨,嚴禁貴族與士族結(jié)黨營私,損害國家利益。他的最高理想,是“美政”,即圣君賢臣的政治,而美政,首要問題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致民于康樂之境。如此,才能使楚國強大起來,進而統(tǒng)一華夏。改革中的楚國,出現(xiàn)了短暫的中興。

然而,屈原的改革,動了舊貴族的蛋糕,朝中貴族也同樣激烈反對。

屈原接受楚懷王的命令,正在擬定一份重要的改革文件或者法令,草稿已擬好,還需要反復(fù)斟酌及修改。此時,靳尚看到了,他上前搶奪,但屈原就是不讓靳尚看,這徹底惹惱了他,靳尚立即跑到懷王那里告狀:大王讓屈原起草法令,眾人沒有不知道的,每次一有法令頒布,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認為“除了他再沒有人能夠制定出這樣的法令”。這次的讒言,殺傷力極大,楚懷王已經(jīng)很久沒有認真思考過這類問題,現(xiàn)在被靳尚一激,于是大怒:這個屈原,不識抬舉,我楚國難道就你一個人才嗎?

因靳尚的讒言,屈原的左徒之職被革,降為“三閭大夫”。所謂“三閭”,就是楚王室屈、景、昭三大家族。這個職位主要是管理王室的宗廟事務(wù)及王室子弟的教育。一句話,屈原由國家重臣降為了王室的家臣。

對楚國來說,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改革也就終結(jié)了,楚國的厄運從此開始。

楚懷王要是堅守屈原的合縱政策,始終與齊國同盟,就不會落入秦相張儀的圈套。先是楚懷王中了張儀“六百里商于之地”的計謀,與齊絕交,致楚軍大敗、外交孤立,后雖短暫起用屈原使齊,重建同盟,卻難挽頹勢。張儀再次入楚,以重金賄賂靳尚、鄭袖,楚懷王不聽屈原的勸阻,輕信聯(lián)姻的邀約,被秦國扣留,最終客死他鄉(xiāng)。

屈原被疏遠以后,親秦派主導(dǎo)了朝政,楚國形勢日暮途窮。楚懷王流亡后,太子橫接位,成為楚頃襄王,少子子蘭成為令尹,楚國的情況更加糟糕。3年后,楚懷王死于秦,歸葬楚,楚人如悲親戚,屈原更是痛心。在屈原心中,盡管懷王疏遠了自己,但楚國的美政仍然要靠懷王去實現(xiàn)。而懷王之所以做了糊涂事,主要是因為他身邊的奸佞小人。所以,屈原專為楚懷王寫了《招魂》《大招》。屈原也對子蘭勸懷王入秦頗有微詞,結(jié)果子蘭大怒,他攛掇上官大夫靳尚到頃襄王面前大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同他的父親懷王一樣大怒,于是,屈原就被放逐了。

屈原從左徒貶為三閭大夫,退居漢北。春秋時期的漢北,被稱為云夢,以大澤為主。后來逐漸淤塞,變成陸地,成了楚王的游獵場。此時的屈原,還經(jīng)常往來于云夢與郢都之間。當(dāng)屈原聽到楚懷王因六百里地發(fā)怒要發(fā)兵討秦時,曾前往勸阻,還以三閭大夫的身份再次出使齊國。有學(xué)者以為,云夢曾有楚王室的宗廟,《天問》就是在漢北期間,屈原根據(jù)宗廟的壁畫開始創(chuàng)作的。

屈原被頃襄王放逐后,出郢都東門,沿夏水進入漢水,順流而下進入長江,再沿長江東行,在陵陽住了些時日,逆長江而上,過洞庭,停留君山,寓居巴陵。然后渡湘江,溯沅水而上,入溆水,到了溆浦,一路走走停停,大約在公元前287年,終于抵達洞庭湖邊的汨羅。不過,彼時的屈原無法預(yù)料,他的生命,9年后會在此畫上句號。

我們可以充分想象,放逐途中的屈原,在廣闊天地間的一些影像。

洞庭湖水光接天,一位身材頎長、形容偏瘦的佩劍詩人,獨行于荊楚的山水之間。時而,詩人會停下身來,抽出佩劍,憑空揮舞數(shù)下。青銅寶劍的穗子,在暮色中翻飛,掠過湘水畔的蘆花白浪,驚起寒潭深處沉睡的魚兒。然后,詩人又昂首前行,他的玄色深衣上,雖凝結(jié)著數(shù)千里的風(fēng)塵,卻始終保持著士大夫的端方儀態(tài)——縱使被放逐,他仍要世人記住他的高潔形象。

詩人一路目睹民生的艱難。在沅湘兩岸的茅檐下,他見過一位母親用野菜熬煮的最后一碗羹湯,聽過漁父在惡浪中痛失幼子的悲號。那些支離破碎的民生圖景,都化作了《九章》里血淚斑斑的墨痕。在汨羅江畔,詩人遇見赤足踏歌的巫祝,神秘的楚地祀曲與舞蹈,大受啟迪,《九歌》的華章中,由此呈現(xiàn)出楚國宮廷文學(xué)與民間文學(xué)的完美融合。對詩人而言,最蝕骨的痛楚,是每當(dāng)晨霧散去,江面上總能倒映出郢都的城闕——那里曾有他親手繪制的憲令竹簡,而今卻成了云中蜃樓,每念至此,他便長太息以掩涕。

這位佩著長劍的逐臣,將政治抱負熔鑄成詩行里的“美人”。他踏過九嶷山的斑竹,涉過云夢澤的寒波,在《天問》中叩擊蒼穹的銅柱,在《離騷》里駕起玉虬的鸞車。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長劍,永遠刺不破朝堂的陰霾,詩人的香草美人,終究湮滅于靳尚鄭袖們的讒言中。

憤怒出詩人,行吟出詩人。放逐路上的文化,浸潤著詩人。

目前,我們能讀到的屈原作品有25篇,分別是自傳式大型抒情詩《離騷》,富于民間野性美的戀歌式祀典樂章《九歌》十一篇,蘊含屈原哲學(xué)思想與歷史觀、向天神提問的奇詩《天問》,以寫實手法反映屈原各個時期思想情緒與生活片段的《九章》九篇,流放沅湘后的《遠游》,為楚懷王所作的招魂詞《招魂》《大招》。也有學(xué)者將《招魂》《大招》剔除,加入《漁父》《卜居》。

這25篇作品中,以《離騷》《九歌》《天問》最為著名。

45年前,我剛?cè)氪髮W(xué),讀長達373句的《離騷》。起先,是艱難地閱讀與背誦。兩個月后,所有的同學(xué),都能充滿激情地朗朗上口:“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課堂與寢室,一片“兮”聲。對大學(xué)一年級的我來說,剛受到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熏陶,一切都新奇。然而,盡管誦讀流利,盡管同情屈原,我還是很難進入到屈原的內(nèi)心世界中去。在我的閱讀經(jīng)驗中,讀《離騷》與讀《詩經(jīng)》《論語》一樣,都需要不斷讀,年歲不同,心境不同,閱讀體驗也會不一樣。

現(xiàn)在,我又一次進入《離騷》博大而深邃的世界,只感覺屈原的血液在沸騰,我清晰讀出了他在《離騷》扉頁上種下了“正則”與“靈均”的隱喻——這株從《楚辭》根脈里長出的茂盛植物,至今仍是漢語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jié)合的永恒坐標。

“靈均”跳躍著無限靈動的身姿,在《離騷》中盡興舞動。

他披著綴著秋蘭的長衫,在清晨的院子里栽種詩行,但讒言的荊棘,依然刺破了他的木屐。于是,他在椒丘中踩下帶血的足跡。屈原曾在蘭臺對懷王耳語:何不撫壯棄穢?可朝堂的梧桐,終究棲不下這只孤鳳。當(dāng)鴟鸮們爭啄腐鼠時,屈原卻獨守著晨露與暮鼓;當(dāng)匠人們忙著削圓方竹時,屈原寧可將生命的墨線勒進骨血,他要堅守他的“正則”。屈原的衣褶里,藏著江離與辟芷,他的冠纓上,垂著宿莽結(jié)成的瓔珞。他將“內(nèi)美”與“修能”,繡成自己獨特的生命標志。這個以香草為肺腑的男人,在郢都的殘照里碎成玉屑,卻在《天問》的褶皺中長成修竹。

當(dāng)江魚試著吞咬他投下的詩箋,那些瑰麗的意象,便化作了華夏文明最初的星辰?!办`均”的身姿,佩玉的清響,每個漢字都閃耀著屈原生命的光輝。

乙巳年正月十六日傍晚,我于暮色中抵達汨羅屈子文化園,甫一落腳,天際便飄起迷蒙細雨。料峭春寒,裹挾著綿密的雨絲,在青石板路上蕩出氤氳水霧。我暗忖,這或許是上蒼以楚地特有的方式,為翌日謁屈子鋪設(shè)的幽思序章吧。

次日上午,雨簾依舊,文友舒文治、潘紹東陪我踏訪屈子祠。

汨羅屈子祠,又稱三閭祠、汨羅廟,坐落在汨羅江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據(jù)說,玉笥山就是屈原晚年生活與寫作之處。屈原投江不久,人們在屈原故宅立祠紀念他。自戰(zhàn)國末年始,那座三閭祠,便在時空的長河中輾轉(zhuǎn)遷徙,見證著華夏民族對詩魂的永恒追慕——唐天寶七年玄宗敕建汨羅廟,后梁追封屈原為昭靈侯,宋元明歷代帝王屢加封謚。清乾隆十九年(1754),汨羅廟遷建玉笥山上,至同治八年(1869),終定名屈子祠。這座“凹”字形牌樓式山門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每一處榫卯,似乎都凝結(jié)著千年文脈的沉香。

汨羅江水,在雨幕中蜿蜒如帶,玉笥山枕江而臥。

從江邊沿數(shù)百級臺階而上,一座高大的山門就映入眼簾,漢白玉匾額鐫刻著的“屈子祠”三字,似凝血朱砂,五龍浮雕環(huán)繞相擁。龍,龍舟,始終與屈原的名字緊密相連。山門左右是東西兩大門。山門上方的10余幅浮雕,如連環(huán)畫冊次第展開:屈子三寅佳日誕生,少年屈子臨江吟誦,湘君湘夫人衣袂翩躚,山鬼麋鹿隱現(xiàn)林間……許多是《九歌》作品中的寫意場景。此刻,細雨濡濕的不僅是白石浮雕,更浸潤著我心中的《楚辭》意象。

整個屈子祠,三重院落,規(guī)模宏大。

前廳,“光爭日月”的巨大匾額下,太史公《屈原列傳》雕屏,如鐵畫銀鉤般鑲嵌。兩側(cè)柱上的對聯(lián),為清人李元度撰寫:“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必翌~、雕屏、對聯(lián),三者隔空呼應(yīng)得極佳。

前進院落的北端、對著丹墀的山墻角石上,蘇東坡的對聯(lián)傳遞出他對偶像屈原的超級崇拜,恍若穿越千年的文脈私語:“詩筆離騷亦時用,文章爾雅稱吾宗?!遍軆?nèi)照壁北面中間,桂樹虬枝掩映下的屈原巨幅半身畫像,極為醒目:峨冠似疊云,霜鬢若飛瀑,長劍在腰而手不釋卷,目光穿透雨幕直指蒼穹。

中庭天井,4株乾隆年間的金銀古桂,虬枝盤結(jié),似數(shù)百年歲月在樹瘤間刻下的詩行。我想到,中秋時節(jié),這4株古桂散發(fā)出來的桂香,一定會強烈刺激著參觀者的感官,繼而會聯(lián)想到桂香與蘭香,屈原高潔的品行就會被染上更濃郁的氛圍。

總體感覺,屈子祠布局勻稱,天井、丹墀、回廊,疏密合理,楚風(fēng)紋飾與簡牘形制窗欞相映成趣,莊嚴肅穆,皆化解為可觸可感的建筑韻律,呈現(xiàn)出一種寧靜與肅然的境界。

出屈原祠,細雨居然歇了,天空一片明亮。檐角風(fēng)鈴輕叩,似《楚辭》余韻在玉笥山間裊裊不絕。

讓我們將鏡頭再次閃回至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上午的汨羅江畔。

鉛云低垂,汨羅江面上,數(shù)百條龍舟,如離弦之箭劃破晨霧。這是楚地特有的端午盛景:長者劃著丈余長的“游江龍”悠然擺渡,后生駕著三丈有余的“競渡龍”劈波斬浪,舟中鼓點與號子聲此起彼伏。突然,江風(fēng)中傳來一聲悲愴的呼喊:“三閭大夫投江了!”霎時,所有龍舟的槳楫,都改變了方向。

《隋書·地理志》中記載著這個改變?nèi)A夏文明走向的清晨: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xí)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

當(dāng)眾人搶救屈原的船只,從汨羅江追至八百里洞庭時,歷史的河流已然改道——原本祛瘟禳災(zāi)的端午儀式,從此注入了忠魂不滅的精神基因。

自此始,五月初五的龍舟,劃破兩千多年的煙波,我們一直在打撈著那個不肯隨波逐流的靈魂。

在汨羅龍舟展示館,83歲的屈原研究專家劉石林先生,撫摸著新制龍舟的樟木龍頭,向我講述這個千年密碼的嬗變:“你看這龍舟造型,戰(zhàn)國以前大多是鳥形舟首,自屈原沉江后漸變?yōu)辇埵?。龍舟本不起源于屈原,但賦予競渡文化魂魄的,卻是這位三閭大夫。”老人布滿皺紋的手掌,滑過朱漆斑駁的舟身,仿佛觸摸著2300多年的時光年輪。

汨羅全市,現(xiàn)有數(shù)十家龍舟制造廠。我們?nèi)デ屿翩?zhèn)屈子龍舟廠參觀。穿過屈子祠鎮(zhèn)青石板鋪就的街巷,屈子龍舟廠的杉木香氣撲面而來。53歲的李建軍,個子敦實,站在刨花飛舞的車間里迎接著我們。

廠房空曠高大,工人們正在忙碌,這一個車間,切割,刨光,榫接,雕刻;另一個車間,上漆,組裝,打磨。李建軍告訴我,木制龍舟是汨羅的傳統(tǒng)龍舟,舟身用老杉木板,龍頭鳳尾用樟樹。千百年來,龍舟的主要制造材料沒有太大變化,但在油漆方面采用了一些新工藝?,F(xiàn)代的龍舟,更防水輕便。因客戶的需要,他們也生產(chǎn)輕便型的玻璃鋼龍舟。

問李建軍為什么會開龍舟廠,他笑答:因為喜歡劃龍舟。他說,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爺爺劃龍舟了。在汨羅,端午時節(jié),賽龍舟是最大的事情,全體都要參加,青壯有力者劃龍舟,其余的人在岸上看龍舟,為龍舟競渡鼓勁吶喊。

李建軍同時還擔(dān)任汨羅市龍舟協(xié)會的會長,10多年前他辦了這個龍舟廠,開始生產(chǎn)“屈子牌”龍舟。另外,他廠里還有一支龍舟隊,有龍舟,有教練,有裁判,有隊員,不僅參加市內(nèi)的活動,也經(jīng)常到省外去比賽,甚至到過俄羅斯的圣彼得堡。李建軍說,龍舟不僅是紀念屈原的文化之舟,也是汨羅人的精神之舟。

從屈子龍舟廠出來,我又直奔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獨坐弧形看臺中央,江風(fēng)掠過空曠的觀禮臺。我看江,同時也在想象,此刻寂靜的江面,將在端午節(jié)那一天化作沸騰的戰(zhàn)場,汨羅江上千帆破浪,萬槳齊飛,整個江面都會被龍脊般的舟楫割裂,青銅號子將震碎粼粼的波光。

堅如磐石的愛國,九死不悔的求索,清廉自守的獨醒,凝聚為汨羅的屈子魂。五月激蕩的浪花中,卓絕一世的屈原,早已鍛造成了我們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

(作者:陸春祥,系中國散文學(xué)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