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學之山:祁連山詩歌史》:穿越時空的心靈共振
來源:光明日報 | 朱強  2025年05月21日16:53

寫過《空城紀》等歷史小說的邱華棟再次以筆為刃,剖開祁連山兩千年的文化肌理,捧出跨文體作品《文學之山:祁連山詩歌史》。在他筆下,那些湮沒在歷史風煙之中的邊塞詩人瞬間被點醒了,他們攜帶著漫漫風沙與悠遠駝鈴躍然紙上。

作者不滿足于簡單的文本解讀,而是以小說家的想象力重構(gòu)歷史場景,使冰冷的史料獲得血肉溫度。當他描寫霍去病進入整個河西走廊時,我們似乎能聽到漢軍鐵騎踏破祁連積雪的轟鳴。這種敘事特質(zhì)在分析唐代邊塞詩時尤為突出。他寫高適“登上了百尺烽火臺,遙望北側(cè)的焉支山前的道路”,寫岑參“夜宿祁連戍堡”時的思鄉(xiāng)之情,筆觸間充滿小說家特有的場景感和心理深度。他不是在“研究”詩歌,而是在重現(xiàn)詩人生命中的決定性瞬間。這種獨特的書寫方式,使得盧照鄰“性格偏激,自視甚高”的形象躍然紙上,讓徐陵“留在北方的東魏,得到梁朝被攻破之后的消息時的心境”變得可觸可感。

源于小說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作者總能以同行者的敏銳捕捉到祁連山詩人們微妙的心靈震顫。他指出《匈奴歌》中“蕃息”與“顏色”的對應關(guān)系不僅是修辭技巧,更是游牧民族對生命本質(zhì)的理解。他體察到王昌齡“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言背后,是戍邊將士“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的生存實況。在分析海子的《悵望祁連》時,作者注意到海子將《匈奴歌》的句子“記顛倒了”,但認為這恰恰體現(xiàn)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潛意識里要舍棄的東西”。他對昌耀早期詩歌“戰(zhàn)士豪情”與中年“內(nèi)斂雕琢”的對比分析,也展現(xiàn)出對詩人心靈軌跡的深刻理解。

邱華棟將祁連山詩歌史升華為中國文人的心靈史。他寫到,詩人們對祁連山的書寫,本質(zhì)上都是在書寫自我的精神鏡像。唐代詩人通過追憶漢代功業(yè)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昌耀、海子等當代詩人則通過祁連山探索存在的終極意義。這種解讀使文章超越地域文學的局限,觸及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心理結(jié)構(gòu)。從匈奴人的哀歌到網(wǎng)絡(luò)時代的“閃文”,祁連山始終是那個沉默的見證者。

時間長廊中,涌現(xiàn)于詩人胸中的豪情與柔情、吶喊與低語、存在與虛無,都在邱華棟的筆下獲得了新的生命。在這里,祁連山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為中國文學精神的一座永恒坐標,堅硬如鐵又柔情似水,蒼涼遼闊又溫暖富饒。

(作者:朱 強,系《百花洲》雜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