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研究學者到晚清歷史專家:存史求真,遠比書寫更重要——賈英華
在泛黃的史料與鮮活的口述之間,有一群執著的歷史“擺渡人”。他們用自己的筆,記錄歷史的痕跡。賈英華是其中一位,他為晚清歷史付出了幾十年的努力,創作出版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太監孫耀庭》《末代皇弟溥杰》《末代皇帝之“嗣”毓喦》《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皇妹韞龢》《末代皇叔載濤》《末代國舅潤麒》《末代皇族的新生》《你所不知道的溥儀》等十幾部晚清人物傳記。留下他們珍貴的歷史資料。并將自己多年創作人物傳記的經驗總結成書——《怎樣寫人物傳記》(作家出版社出版),系統又全面地向讀者展示了人物傳記的撰寫方式、技巧。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分享撰寫人物傳記的作品,填補了傳記教學領域的空白。
這位傳奇作家,用腳步“丈量歷史”,從零下30℃的長春雪夜到紫禁城的落日余暉,從“搶救”末代皇族記憶到與讀者分享寫作心得,他始終堅信真實是傳記的靈魂。當被問及給傳記文學愛好者的建議時,這位七旬學者斬釘截鐵:存史求真,遠比書寫更重要!
撰寫人物傳記是戴著鐐銬跳舞,要真實,又要跳出難度
在《怎樣寫人物傳記》中,賈英華通過剖析歷史、現代、家譜、自傳、回憶錄、口述自傳等模式,將寫作心得展現給讀者。探討了撰寫人物傳記的十種開頭、八種結尾、七個訣竅、五類起名、四項原則、三大趨勢等。通俗易懂,初學者也能入門。
在書中,通過分析《楊振寧傳》《錢學森傳》《曹德旺自傳》等案例,展示現代與歷史在寫人物上的不同,從人性的細節解析:前者體現了人類發展的前進趨勢中的鮮明人物特征,主要是以現代高科技發展為標志。后者則是時代沒落的皇室代表人物,反映了時代前進不可阻擋的步伐,體現了不同的歷史狀態。
通過這些細節表現人性的真實,自然能還原傳主的狀態。這不僅要求人物能夠站得住,還務必實地采訪。傳記作家要拿到第一手史料,這是最重要的。
他在《怎樣寫人物傳記》中歸納了傳記的十種開頭、八種結尾。他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一書,采用以反問句作為開頭:世人矚目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究竟誰是大媒?此書結尾,則是采用兩句古詩:聞鐘始覺山藏寺,到岸方知水隔村。由此揭示了溥儀與李淑賢婚姻的諸多未解之謎,原因是,坊間流傳溥儀最后一次婚姻是由周總理保媒,其婚姻被傳得神乎其神。吊起了讀者的胃口,仍存懸念。這是他印象深刻的一次寫作體會。
對于初入門的傳記文學愛好者,賈英華的建議是,首先,要挖掘傳主在歷史長河中的社會作用及客觀評價,這樣才算牽住了“牛鼻子”,否則容易跑偏。其次,要研究透傳主所處環境,便于分析成長過程。盡量先編出年譜或簡歷,梳理其一生脈絡,以免出現重大遺漏、失誤。可以先借鑒《怎樣寫人物傳記》中的寫作規律,掌握如何開頭、結尾,體現“虎頭、豬肚、豹尾”等基本寫作常識。除了多看、多寫之外,還應向有經驗者請教。撰寫人物傳記無疑是戴著鐐銬跳舞,要真實,又要跳出難度。切忌寫成流水賬。
談起《怎樣寫人物傳記》的創作契機。賈英華回憶,曾航天、航空公司邀請他去授課指導。講座結束后,他借此撰寫了《怎樣寫人物傳記》,希望能給傳記愛好者帶來幫助。
《怎樣寫人物傳記》榮獲第六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對此,賈英華表示:這次獲獎是對我多年寫作的鼓勵和鞭策,這是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同仁共同努力的成果。
我通過記錄這些歷史人物,反映新中國百年來的歷史巨變
在創作時,賈英華的理念是,堅持歷史的真實性,不能憑空虛構。不弄清楚的人物或事實,寧可不寫。
末代太監孫耀庭是他多年的朋友。譬如,孫耀庭是左撇子,平常看不出來,賈英華與他同桌吃飯時才發現。早些年,每逢大年三十,賈英華都陪孫耀庭過年,直到大雪紛飛的夜半才離去。能捕捉到晚清人物的真情實感,他認為這是一種珍貴的緣分。
談及平衡歷史的真實與文學藝術性,賈英華通常在場景的變化、人物形象中尋找靈感。例如,在《末代太監孫耀庭》書中,描寫故宮三大殿尖頂上亮點消失的那一刻,意味著紫禁城的落日結束。這不僅要有豐富的想象力,也要有準確的觀察力。傳記作品的歷史真實性與文學藝術性要統一,缺一不可。
賈英華的代表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功續補了溥儀《我的前半生》,獲得中國圖書金鑰匙獎。
為創作這部作品,他用了十年潛心研究,放棄一切娛樂……這十年,自費采訪三百多位歷史知情者,騎壞了兩輛自行車。北到長春,南到廣州,東到蓬萊,也曾遠赴英國,尋覓溥儀的資料……過程很辛苦,但收獲大量罕見的獨家史料,很值得。最終得償所愿,完成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他在采訪中真誠待人,與許多歷史知情人結為朋友。感動了無數讀者。也感動了溥儀的“皇妃”李玉琴。
令他難忘的是,有一次采訪李玉琴。因沒去過東北,不知長春氣溫零下30℃,僅穿一件呢子大衣就去了。到了長春,被凍僵了,半天說不出話……
經輾轉打聽,找到了李玉琴。她被賈英華的認真和毅力所打動,向他提供了“獨家”史料。二人由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采訪李玉琴后,又冒著大雪采訪了孫博盛。回到旅館時,大門已鎖。他只能從高高的大鐵門翻過去,不料摔倒在地上,半天沒能爬起來……當時他暗下決心,一定寫出幾部真實的歷史人物傳記!
談起與晚清歷史人物交往帶來的影響,賈英華說:要從真實的人性解析其一生。如果只從他們自身角度反映歷史,容易將人物臉譜化。這是寫傳記的大忌。寫作必須真實,做人同樣要真誠,與人為善。真誠可以打動人,善意更能使人感動。人生罕見百年,除生死無大事。能夠留下幾部傳世傳記,替我延續生命,豈不快哉?這就是我的人生態度,每當念及此,一切塵間小事皆釋然。
孫耀庭九十四歲辭世。賈英華為他撰寫了《末代太監孫耀庭》。這本書里,寫了皇帝皇妃的身邊人,寫了宮廷政治的參與者,寫了從親歷溥儀被逐出宮,到偽滿稱帝。見證了晚清最后的崩潰……
孫耀庭逝世后,他的骨灰由賈英華按照二人約定,在八寶山火葬場檢拾。賈英華出資為他辦喪事,遵從他的遺囑為他題寫了墓志和碑文。此事成了一段佳話,令人心生敬佩。
賈英華記錄他們,反映新中國百年來的歷史巨變,是不可再得的歷史佐證。他應邀在北京大學講學時,曾說:歷史不可倒退,無論如何演化,社會制度是歷史進化的唯一標志。
存史求真,遠比書寫更重要
賈英華不止是晚清學者、作家。也是制片人。他拿版稅拍攝了“末代系列”紀錄片紀念他們。如,末代皇弟溥杰、太監孫耀庭、皇嗣毓喦、恭親王毓嶦、皇妹韞龢、國舅潤麒等生活實錄。
國內晚清人物傳記研究現狀,賈英華認為喜的是一些青年學者陸續發表了一些新書或文章,憂的是還停留在表面化,應進一步擴大國際視野,放大格局。比如,對晚清滅亡的原因和歷史細節,應找出確鑿的根據,并加以研究。他表示,人物傳記未專門列入大學和中學課程,也沒有專門的授課教材,希望引起關注和重視,開設人物傳記課程并以作研究。
談起最近的創作計劃,賈英華說:我已完成了《末代皇后婉容之謎》(其中不少獨家史料),去年又遠赴東北對一些歷史見證人作了深入采訪。接下來打算再完成《珍妃》《光緒皇帝》《末代太監問答實錄》的創作。
賈英華一直在為晚清歷史做貢獻,幾十年的研究,從學者變成了專家,很難但值得。他希望《怎樣寫人物傳記》能讓傳記文學愛好者認識到:真實,是傳記文學的靈魂。正確處理真實與虛構的關系,不可憑空“造車”。存史求真,遠比書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