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場面”不能“有句無篇”
不久前播出的年代劇《北上》,為觀眾貢獻了“船老大賣船”“運河婚禮”等多個“名場面”,讓人唏噓感慨;最近開播的網絡劇《折腰》,主角以身擋劍的“高能”一幕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眾多網友解讀。熱也“名場面”,火也“名場面”,通過精心打造“名場面”贏取關注,已經成為互聯網傳播語境下大眾文藝的普遍現象。
作為網絡流行語,“名場面”通常指影視劇中極具傳播力和記憶點的經典片段。如《覺醒年代》中陳延年赴刑場時轉身的那一回眸,《如懿傳》中如懿斷發的情節高潮,《長安三萬里》中“將進酒”的華彩段落等。不僅影視劇中“名場面”屢屢刷屏,舞劇《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等舞臺演出也有許多精妙片段,或以富有視覺沖擊力的舞美效果,或以攝人心魄的演員表演,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這些“名場面”,不僅是成就角色和作品的關鍵因素,也隨著觀眾討論聲量的放大而促成作品的出圈傳播。現如今,短視頻、短劇等創作領域也在積極總結“名場面”的打造公式,試圖復制經典“名場面”的成功經驗。
應該看到,“名場面”的集中涌現并非偶然,是文藝創作生產適應媒介技術新趨勢、文藝消費新特點的結果。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休閑時間的碎片化、文娛信息的過載,注意力日益成為稀缺資源?!熬葡悴慌孪镒由睢薄安刂健髦笫馈钡膫鹘y觀點,已不適應當下的文藝傳播語境。無論是嚴肅藝術還是通俗文藝,傳播效率都已成為衡量作品影響力的關鍵指標。而“名場面”就承擔著傳播突破口和引爆點的角色。要知道,不少觀眾正是沖著《只此青綠》中的“青綠腰”片段進入劇場觀劇的。
更進一步,“名場面”還體現著大眾文藝的敘事創新。當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進行靜觀式欣賞與沉浸式閱讀,當“倍速”觀看、“速讀”經典成為越來越普遍的選擇時,文藝創作要想爭取讀者、留住讀者,必然要在敘事上做出回應和調整?!案呷记楣潯薄案吣軋鼍啊薄案咝Ч澴唷薄案叻弩w驗”等熱詞頻繁見諸討論。異軍突起的微短劇,就以弱化情節、強化情緒見長?!懊麍雒妗币搀w現了類似的敘事自覺,通過分解出一個個相對獨立、高視覺強度、高敘事沖突、高情緒濃度的片段,滿足人們的接受需求。一些“名場面”還瞄準互聯網受眾日益強烈的二次創作需要,掀起網友互動和模仿的熱潮。
可以說,在注意力經濟成為趨勢、微視聽形塑文藝新格局的當下,文藝創作者面臨的核心命題,已從單一的“如何講好故事”轉向“如何講好故事”與“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吸引注意力”之間的平衡?!懊麍雒妗斌w現了文藝創作日益增強的媒介自覺和用戶意識,但也出現了割裂整體藝術表現力、為“名場面”而“名場面”的創作誤區。
典型的表現就是“有句無篇”。有些作品的片段在網絡上引發熱度,但當觀眾想要完整地觀看作品時,卻發現索然無味,精華就是那幾分鐘的“名場面”。一些創作者基于大數據分析,反向設計“名場面”,脫離劇情去打造“高光時刻”,再將其植入作品中,實在有“為了那口醋,包了一頓餃子”的錯置感?!懊麍雒妗毙€帶來跟風模仿,場景設置同質化、模板化,一些作品采用夸張的音樂、慢動作、反復的臺詞等煽情手法營造高潮,演員演得刻意,觀眾看得尷尬。
歸根結底,“名場面”是文藝作品與觀眾建立連接的重要“界面”,在這一界面之下,應是飽滿的情節邏輯、情感邏輯和表演邏輯,是創作者主動回應市場、積極擁抱傳播,同時又堅持藝術自覺、不被流量迷惑的功力和定力。用一部部扎扎實實的好作品托舉起讓人難忘的“名場面”,用一個個精彩紛呈的“名場面”串起我們時代的文藝長廊,那種流光溢彩、熠熠生輝的場景,寄托著我們對文藝的期盼。
(作者為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