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文學刊物激活文學創作的“一池春水”
扎根于基層的文學刊物,既是一方水土文化的鮮活注腳,也是激發文學創作活力的豐沛源泉;既是構建完整文學生態的關鍵拼圖,也是記錄時代脈動的重要陣地。面對新的媒介和傳播格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基層文學刊物如何在發現、培養更多文學新人,吸引、擁抱更為廣泛的讀者方面發揮自身專長;如何以鮮明的辦刊特色,發揮各自在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上的獨特作用?部分基層文學刊物的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分享了他們的有益探索和特色經驗。
深耕基層,做好文學新人的“孵化器”
“一份刊物,就是一方陣地、一座燈塔,能聚人氣、聚文氣、聚士氣,推動地方文脈有序傳承。”在《牡丹》主編李知展看來,公開發行的文學刊物不僅是地方與全國文學對話的橋梁,更為基層作家、青年作家打開了通往認可與鼓勵的大門。作為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寫作者,李知展深知基層作者在創作道路上的艱辛。“他們懷揣著對文學的赤誠,堅持寫作多年,卻因種種機緣未能得到及時肯定。”為此,《牡丹》積極發揮平臺作用,開辟大量版面為基層寫作者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同時通過優化欄目設置等舉措,持續挖掘和培育青年作家。除傳統文學欄目外,雜志還拓展邊界,為劇本、網絡小說、詩詞、圖文攝影等多元作品提供展示空間。如2024年第2期,《牡丹》重點推出企業家孫躍成的中篇小說《天地玄黃》。“在編輯與作者的反復打磨下,這部作品兼具傳奇色彩與世俗煙火,實現了質的飛躍。”此外,雜志還為在中短篇小說領域嶄露頭角的科幻作家龐亞維組織頭題小輯,并特邀科幻作家寶樹撰寫評論推薦。李知展表示,《牡丹》將繼續立足洛陽、面向全國,為文學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助力地方文脈薪火相傳。“挖掘優秀作品,推介新人作者,我們始終在路上。”
《紅豆》主編韋毓泉說,注重發掘和培養文學新人,是《紅豆》一直堅守的辦刊方向。雜志常設欄目“發軔”就像作家的“孵化器”,不僅為文學新人提供發表作品的平臺,還會配發名家評論助力其成長。許含章、孫孟媛、董逸霏等作者在《紅豆》刊發處女作后,創作熱情高漲,陸續推出佳作,部分作品更是斬獲大獎或被選刊轉載。此外,《紅豆》每年還會專門推出兩期版面,聚焦廣西作者,尤其是青年創作者,進一步加大對廣西本土文學新人的扶持力度。面對數字化閱讀浪潮和激烈的文學市場競爭,《紅豆》在堅守特色的同時,也正積極探索創新路徑。“我們力求在新時代的文學版圖中開拓出一片新天地,讓地處南方的《紅豆》綻放出耀眼的文學光芒。”韋毓泉說。
多措并舉助力文學愛好者“破土”成長
基層文學刊物的作者從何處來?怎樣保持與廣大讀者的緊密聯系,拓寬基層文學刊物的受眾面?
《膠東文學》將忠實讀者和文學愛好者視為重要儲備力量。《膠東文學》主編孫曉政談到,為實現“讓更多好作品從這里走出”的目標,刊物始終致力于培育基層作者與文學新人。2024年,《膠東文學》發起成立“膠東文學讀者聯盟”,這一平臺成為刊物挖掘基層作者潛力的重要抓手。據介紹,該聯盟匯聚了文學氛圍濃厚、成績亮眼、潛力充沛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院校及文學組織機構,通過搭建讀者、作者、編者間的溝通橋梁,將文學愛好者轉化為創作力量。聯盟以“閱讀、培訓、發表”三大版塊和“閱評會、改稿會、公開課、文學煙臺”四大品牌活動為運行機制,為基層作者提供全方位支持。“我們會不定期將讀者對刊物的建議、對作品的評價擇優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或《膠東文學》發表,以此促進編讀往來,助力文學愛好者逐步成長為優秀的基層作家。” 孫曉政說。
《三峽文學》創刊40多年來,始終以“成為區域基層作家的成長園地”為重要目標,注重挖掘和培養基層作者。《三峽文學》雜志社社長、主編陳剛表示,《三峽文學》長期設立基層作者扶持計劃,通過開辦“青年作家專號”“新銳作家”“悅讀”等特色專欄,定向拓寬投稿渠道。“這些專欄主要刊發基層作者的處女作,也選發文學內刊的優秀作品,比如秭歸青年作家崔彧的處女作就是在本刊被發現,經編輯推介后,如今已在多家省級刊物嶄露頭角。”此外,為提升基層創作水平,雜志社搭建了“面對面指導+長期跟蹤”的培養機制。編輯團隊定期深入縣鄉、社區舉辦文學講座、創作輔導,堅持面對面幫作者改稿,傳授技巧,讓基層作者獲得專業指導。在優化投稿機制上,雜志社開通郵箱、微信公眾號等基層作者投稿專屬通道,簡化流程、縮短審稿周期,確保稿件“快速審閱、及時反饋”。同時,還通過微信群、QQ群搭建創作社群,定期發布主題、分享資源,形成互助氛圍,并利用公眾號、抖音等平臺推送基層作者作品,擴大傳播力。陳剛始終相信,好作者是“孵”出來的,雜志通過陣地建設、創作扶持、機制創新、線上線下聯動等多維舉措,持續為基層文學愛好者鋪路搭橋,助力他們從“破土”走向“成長”。
打破地域邊界,守護文學初心
基層文學刊物有著鮮明的地域屬性,它們根植于鄉土大地,是地域文化的生動載體,也是基層作者的成長搖籃。
“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份雜志都有地域性,但辦刊思路不應該受地域所限。”《滇池》主編包倬談到,自創刊起,《滇池》便確立開放、包容的風格,始終踐行“搜尋無名作者,向誠實的寫作致敬”的理念。他回憶起不久前拜訪老編輯米思及時的經歷,在對方交予的一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通信中,不乏顧城、食指等如今聲名赫赫的名字,這些發黃信件成為老一輩作家和編輯友誼的珍貴見證。自20世紀80年代起,《滇池》積極融入當代文學潮流,為鼓勵新人特設“滇池新帆”和“大學生詩頁”,于堅、海子的處女作皆在《滇池》發表。近5年來,《滇池》先后推出云南“90后”10人詩小輯、云南在校大學生小說精選輯、云南小說新聲、云南大學生小說精選、云南高校詩歌專號等多個專輯,挖掘出眾多基層寫作者與在校大學生新面孔。談及文學刊物的當下意義,包倬說:“看見、接納、溫暖、擁抱,成為青年作家成長的搖籃,這是其重要意義之一。我們期望《滇池》如其名,上善若水,是水,也是容器。”
作為全國創刊較早的一家詩歌刊物,《綠風》在培育青年文學創作者方面始終不忘初心。《綠風》社長、主編徐麗萍談到,刊物沒有門戶之見,對全國詩人投稿一視同仁,尤其給予基層創作者更多關注。為獻禮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綠風》專門開設“綠風詩會·名家寫兵團”欄目,以此致敬無數懷著對祖國無限忠誠,聽從召喚奔赴邊疆、奉獻青春熱血的老一輩兵團人。“我們始終堅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只要發現好的詩歌苗子,我們都如獲至寶,傾力推出。如今不少在文壇活躍的優秀詩人,都是從《綠風》起步的。”為此,《綠風》通過創新和調整編輯制度,鼓勵編輯積極發掘好稿件,延伸選稿覆蓋面,重視自由來稿,多渠道挖掘詩歌新人,為刊物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這些創新舉措使《綠風》在發現和培養新人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如2024年舉辦的“綠風詩會”邀請了100多位全國知名詩人及基層青年詩人,“外賣詩人”王計兵、采礦女工詩人溫馨、“95后”青年詩人童作焉等都因作品出色而獲得參會邀請。徐麗萍說:“《綠風》成長于祖國的大西北,我們始終關愛從基層成長起來的詩人,正是因為有一群熱愛詩歌、熱愛《綠風》的詩人一路相伴,才有了今天的碩果累累。”
在時代的浪潮中,基層文學刊物扎根鄉土,挖掘質樸的生活素材,以包容的姿態接納每一份創作熱情,助力文學新人一步步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相信未來,基層文學刊物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價值,持續激活基層文學生態,讓更多來自基層的優秀作家作品被大眾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