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侯《草原牧醫》:一曲治愈系的現實主義牧歌
近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上海市作家協會與晉江文學城主辦的輕侯《草原牧醫》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上海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畢勝,晉江文學城內容主編息夜,評論家黃發有、房偉、桫欏、禹建湘、李林榮、吳長青、王晶琳、胡哲、溫德朝、胡笛、鄭慧文、譚露,讀者、編輯松雪、歡喜一生、梓蘇等20余人參加研討會。會議由何弘主持。
《草原牧醫》以六七十年代知青插隊為背景,講述了林雪君從稚嫩知青成長為牧區獸醫專家,用專業知識治療草原動物、抗擊草原災害的故事,再現了城市青少年在廣闊天地中經受歷練、實現蛻變的過程。
何弘表示,《草原牧醫》將邊地書寫和年代文相結合,突出表現了邊疆建設激情、積極的一面。作者用“穿越”來展開敘事,賦予了作品較強的爽感和代入感,同在充分使用了文學技巧,融合專業知識和文學表達,增強了文學性。《草原牧醫》展現了現實題材書寫更廣闊的空間,希望能通過對這部作品的研討,推動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邁上新的臺階。
與會專家認為,《草原牧醫》將扎實的寫實和動人的抒情融匯在一起,豐富的牧醫知識與生態寫作的動物視角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作品“爽”的生成也不單純依賴“開掛”式的情節推進,而正是通過專業知識的具象化呈現與情感共鳴的深度編織來實現的。林雪君作為現代獸醫向歷史穿越,其“金手指”體現為對畜牧醫學知識的跨時代運用。例如,她通過直腸檢查法診斷牛結石、以拖拉機發動機震動模擬體外沖擊波碎石,還冒險為動物治療腸套疊和進行腫瘤切除手術等。這些情節既符合網絡文學“主角解決問題能力超群”的爽感邏輯,又因專業細節的真實性而具備現實說服力。作者把大量畜牧業與生態學知識嵌入小說中,將“金手指”轉化為一種“技術理性”的成功,避免了一般爽文中“無腦開掛”的懸浮感。
作品中給牛接生、相馬的場景描寫逼真,畫面感強,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這些動物與林雪君在遼闊而蒼茫的草原上、在富有層次感的四季輪回中相互依存、共同成長。草原生態系統中,人類與動物構成了命運共同體,她守護的不僅是草原的生命循環,更是文明進程中那些被遺忘的共生智慧。
人物群像塑造方面,作者也未刻意制造復雜矛盾或挖掘人性幽暗,而是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正面人物。比如阿木古楞憑借出色的繪畫才能打開了全新的人生大門,塔米爾跟著林雪君學習俄語最終成為譯者并獲得上大學的機會等等。這種“童話式敘事”雖削弱了戲劇張力,卻強化了治愈感,避免了臉譜化與雷同化。
《草原牧醫》是以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大興安嶺為背景的故事,輕侯在創作前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閱讀書籍、查看文獻等,積極做各種調研,為之后的作品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本書沒有大氣如虹,也沒有叱咤山河,我想寫的只是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溫暖故事,可讓閱讀中的每個人都在劇情中得以充電。” 輕侯坦言,最簡單的小人物成長故事得到了肯定,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故事可能是普通人也可以實現的烏托邦。未來她想寫出更多這樣的故事,以最真誠的情感和最樸實的理念去獲得共鳴,傳遞網絡文學的溫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