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湯俏:網絡文學學科建設的自覺之路 ——兼評《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
來源:《中國圖書評論》 | 湯俏  2025年05月06日08:45

【導讀】網絡文學從理論論爭到文學史編寫、相關著作問世,學科建設逐步推進。《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以時空為經緯,梳理網絡文學發展脈絡,呈現其多元生態,為教學提供兼具學理和史料的教材,同時以非地緣化的賽博空間感、趣緣地形圖與媒介技術史屬性獨樹一幟,為網絡文學學科建設和自主性知識體系建構做出重要貢獻。

【關鍵詞】網絡文學  學科建設  教材  媒介技術

從起點之爭到文學史編寫

2020年底,網絡文學研究界開始回溯歷史,探尋起點。邵燕君和吉云飛首發文章探討,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的起始點應該是新動力機制的發生地即金庸客棧[1];歐陽友權認為中國的(漢語)網絡文學誕生于1991年的美國,“經由港臺到中國內地而觸點延伸、直至發展壯大”[2];馬季則認為中國網絡文學仍然起源于《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帶來的第一個創作高潮[3]。這三種觀點“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網絡文學內涵的多樣性及其本質屬性的認知差異,凸顯了網絡文學相較于傳統紙質文學的獨特媒介屬性和傳播特性”[4]。此外,學術界關于網絡文學經典性的論爭以及各種層級的榜單、評獎、作品年選等,其實也是網絡文學在歷經三十年發展之際自我經典化的進程。

《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 邵燕君、李強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

《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 

邵燕君、李強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3年8月

2020年出版的《創始者說》,以人為錨點,考察其性格成因,并勾連起整個網絡文學發展史的各個節點,試圖呈現其整體的面貌。這樣的做法更像是一種將自己置身事內、與之感同身受的有情史觀,是有故事、有情感、有溫度、有共鳴的側記一種。而到了2023年的《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以下簡稱《簡史》),則正面直擊史料。上編以時間為經,實錄大事記,系統梳理中國網絡文學從1996年發展至今的歷程。雖曰編年簡史,但又并非簡單羅列史實,事件的選擇和編排布陣都有其內在的邏輯性和思想性。編者分別以媒介變革、網站興衰、生產機制發展、網絡文學與“主流文學”的關系、中國網絡文學與世界網絡文藝的關系、類型文的流變和重要作家作品六個方面為線索貫穿,詳細記錄了中國網絡文學從誕生到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早期的論壇時代到PC網站時代,再到無線移動及IP時代,網絡文學不斷適應技術的變革,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下編則以空間為緯,遴選了70個重要網站進行詞條、簡史和專題撰寫,正如序言里所說,“不敢說沒有遺珠,但可以保證沒有湊數”[5]前言第3頁。通過對這些網站的介紹,讀者可以有目標地深入了解不同網站在不同發展歷程中的特色及走向,清晰地了解網絡文學的發展脈絡,把握其內在規律和特點。《簡史》以時空為經緯延展,將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文藝現象聯系起來,不僅能呈現網絡技術進步對文學創作、傳播和閱讀方式的深刻影響,同時輻射到了游戲、技術邏輯和數字世界基礎設施等因素。這些因素共同形塑了網絡文學發展的多元生態,和網站一起構筑網絡文學的豐富版圖。這正是《簡史》區別于其他同類書的差異性特征。

網絡文學研究者進行文學史編寫由來已久。2008年,馬季和歐陽友權分別出版了《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6]和《網絡文學發展史》[7],可謂開網絡文學撰史風氣之先。此后,2015年和2018年,歐陽友權又主編了兩部網絡文學史,分別為《中國網絡文學編年史》[8]和《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9];2023年又推出“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10]叢書,涵蓋文學史、年譜、理論批評典藏、研究成果目錄集成,再輔以《中國網絡文學年鑒》,全面梳理并匯總了網絡文學發展及研究的方方面面。2020年,周志雄主編的《網絡文學教程》[11]出版,分別從網絡文學本體論、傳播論、價值論勾勒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大致輪廓,則是更有意識地從教材角度來為網絡文學的學科化做出努力。而《簡史》亦是開宗明義地在前言中表明,初衷就是希望“上編是可讀的,下編是可查的”,為自己也為他人的研究工作作出一套方便可靠的案頭工具書。

2020年11月6日,《光明日報》發表頭版頭條文章《網絡文學何以進了文學研究“國家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宣告正式成立網絡文學研究室。這一舉措“符合當下文學學科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網絡文學學科建設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更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12]。回顧中國網絡文學一路發展壯大的歷史,網絡文學的評論和研究也得到了學術界切實的重視,研究陣地也不斷擴充,實體研究室的成立則是在學科建制上實現了關鍵突破。無論是宏觀意義上學科建制的逐步推進,還是落實到研究層面的具體實踐,從起源、經典之爭到年選、史料、教材的編選,再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等為網絡文學研究批準立項,這一系列的努力其實都是從學者到平臺、研究機構乃至國家層面有意識地推進網絡文學學科化建設的舉措,是網絡文學學科化的必經之路。

作為教材的《簡史》與學科體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其中,“新興”“前沿”“交叉”三個問題都與網絡文學密切相關。三十年來,網絡文學以全民寫作、全民閱讀的態勢成為當代文學重要的文學現象,而且作為上游產品聯動下游開發、整合影視游戲動漫周邊等IP改編,打造了一整個循環的產業鏈,成為“新大眾文藝”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從本體角度對網絡文學及相關文學現象進行文學、文化及理論方面的勘察,另一方面則應當將文藝學、當代文學、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數字人文研究等多學科資源整合進來,對網絡文學進行有意識的學科建設,追蹤、關注其發展進程的同時,構建符合學科發展特點的前沿理論和評價體系。早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創新學術話語體系”。2022年他又進一步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學科體系是知識體系建構的關鍵環節,而教材體系建設,正是構筑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中基礎而又不可或缺的一環。

網絡文學作為兼具“新興”“前沿”“交叉”特色的學科門類,雖說已有不少前人做了很多奠基工作,但作為一個年輕的、與時代同步的發展中學科而言,學科建設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網絡文學誕生十年左右開始有學人撰寫文學史,至今也不超過10種。另外,還有如《破壁書》一類主要收集整理介紹與網絡文學、網絡文化有關詞條的創作;《創始者說》集中主要網站創始人的訪談實錄,再現網絡文學篳路藍縷的江湖歲月,《大神們》是以學者視角從傳記角度來梳理個人網絡文學史……可以確定的是,網絡文學作為當代文學一種聲勢浩大的重要文學現象,應當納入研究者的視野,也有必要作為高校文學教學的內容引入課堂,否則我們的文學研究和教育就不是與時俱進、同頻共振的,容易在理論和教學上滯后于文學自身的動態發展。但當前的矛盾是,教材建設沒有完全跟上研究的步調,網絡文學目前沒有獲得一致認可的通用教材,研究者主持編寫的各種發展史、閱讀史、教程、作品選、榜單集等,都可以被引入課堂。

那么,在學界歷經了起源之爭、經典之爭等討論之后,《簡史》在2023年出版就顯得恰逢其時。正如《現代文學三十年》之于現代文學研究和教學的意義一般,網絡文學進入了三十年的生命周期,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來做一個大事年表和網站簡史的梳理和總體呈現,具有階段性和里程碑式的意義。《簡史》為我們提供了深入了解這一文學形式的重要窗口,不僅從多個角度對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進行了梳理,更重要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爬梳剔抉、參互考尋、迭代校準,為教學提供了當前條件下相對更為新鮮前沿而又豐富準確的素材和思考方向,也有助于解決教材中材料陳舊、觀點滯后等難題。本書編者基本上都是“80后”到“90后”網生一代的青年學人,經歷了互聯網在中國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的時代。他們伴隨著網絡文學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他們不僅與讀者的生命經驗同頻,甚至本身就是在經歷我手寫我口、為所愛發聲的實踐,用生命經驗寫作同時代人的文學史和同時代人的文學與批評。正如本書后記《所愛有經緯》所言,以“粉絲”之愛,行“學者”之事。編者們在遴選網站、梳理文學史整體脈絡的時候,確實代入了個人閱讀經驗,但也堅守了學者本色,努力做“有史家眼光的‘粉絲’”,“只選最有歷史價值的,不選最親的”。因此,本書最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樣子,既是有溫度的生命體驗,又能保持冷靜嚴謹的有距離觀察;既能把“所愛”歷史化,也能把自我歷史化,以專業眼光和職業批評呈現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網絡文學世界。《簡史》作為一部方便可靠的案頭工具書,也為網絡文學這一學科的教材建設添磚加瓦,樹立了標桿。

賽博空間感、趣緣地形圖與媒介技術史屬性

《簡史》對網絡文學網站的呈現如同繪制由點到面的網絡文學歷史地形圖,大大小小的網站如同據點星羅棋布,在每一個歷史節點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每一個網站又分為詞條、簡史,重要網站另設專題,時空交織,又與上編史料有所呼應,在呈現出歷史脈絡的同時,空間感也嚴絲合縫地切合著年代感,還原當時當地的網絡江湖。網絡文學的發展并不受地緣空間所局限,而是沿著互聯網所到之處傳播。由于文化背景、讀者需求等因素的差異,不同地區的文學網站會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喜好,網站可能會有意識地更側重于某一特定類型的文學作品,題材、風格、讀者群體的差異性是平臺發展中影響更大的因素。因此,本書呈現出的空間感并非地緣性質的,而是更明確地呈現出一種基于具身體驗的趣緣標準和賽博空間感,是一種去地域化與再地域化的推陳出新。一些較為主流、重要的網站,如起點中文網,作為中國網絡文學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創建的VIP付費閱讀制度塑造了中國網絡文學的基本形態,因此在這一章節特設專題詳解;而晉江文學城則在特定類型文學發展方面表現突出,便著重介紹其獨特的管理機制和文化風格;還有一些具有特色生產機制或文化風格的網站,如番茄小說憑借字節跳動的渠道優勢迅速崛起;以及一些小眾網站、免費閱讀平臺的出現,無論詳略,都呈現得各有依憑。此外,這本編年簡史在將“所愛”歷史化的時候,還將一些較為獨特的基于趣緣群體形成的文學社區進行了學理化的呈現,包括答題注冊問卷、創作榜榜單規則等都有較為完整的整理。這樣的處理不僅展示了網絡文學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也傳達出編者專業的遴選編撰意識,既可與讀者共情共鳴,也是對專業學理精神的示范。

互聯網技術迭代對網絡文學的生態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早期的論壇時代到無線移動及IP時代,網絡文學的形態也在不斷變化。《簡史》的獨特之處還在于,雖然主要梳理的是中國網絡文學從1996年論壇時代開始發展至今的歷程,但還不舍煩冗地專設“前導”“前史”兩個章節,追溯互聯網技術發展和應用的重要節點、中文互聯網平臺及社區的建立,往前推導數字世界基礎設施建設對網絡文學“草蛇灰線、伏地千里”般的推動作用,更能見出編輯團隊從起意之初便有意識地賦予了本書濃厚的媒介技術史屬性且貫穿始終,在此后的章節中也始終強調網絡技術發展與文藝現象的緊密聯系。從PC網站時代到無線移動及IP時代,網絡技術不僅為網絡文學的商業化發展奠定基礎,使得文學作品的傳播更加便捷,也推動網絡文學走向專業化和系統化。大資本、大數據推送的免費模式對基于愛好者內容付費的模式構成了嚴峻挑戰,這也促使網絡文學生產機制不斷創新和發展。及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崛起,可以在世界觀設定、角色設定、情景描寫和打斗描寫上為網絡文學提供內容生成功能,昭示著技術理性強勢參與文藝創作,為網絡文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處理一些亞文化案例時,《簡史》有意識地秉持一種兼容并蓄的態度,“既包括與主流文壇、主流文學觀的碰撞,也包括接受國家力量的引導和監管,同時包括在‘IP運營’概念下與擁有更多主流觀眾的文藝(如影視劇)和更具商業優勢的文藝(如電子游戲、動漫)的共生和競爭”[5]前言第2頁。以研究型學者的客觀理性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網絡時代文學世界的地理版圖,同時也還原了一個各種力量復雜博弈的文學現場。

綜上所述,《簡史》作為一本階段性的網絡文學發展史,在史料的選擇和運用上,始終堅持嚴謹性和權威性的深入分析和解讀,提煉出網絡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不僅為學界帶來一部扎實的史料記錄,更是具有文學史眼光的研究專著。具體落實到網絡文學學科建設的教材編寫和教學意義,《簡史》以自身為范本,不僅從關系史、影響研究等角度呈現出網絡文學生產機制、媒介技術與權力意志三者相互制衡、博弈,并且延展至不同文藝門類之間的相互轉化和輻射,發散至與世界文藝之間的關系,尋求中國網絡文藝在世界流行文藝中的定位。這種兼具歷史脈絡和理論視野的編寫實踐,不僅為應用者尤其是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網絡文學知識體系,幫助其建立文學史知識坐標,同時也展現了網絡文學的媒介技術史屬性。明確網絡文學的生產傳播路徑和規則,揭示網絡文學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生態和文學形態變化,深刻體現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流行文藝現象之間的緊密聯系,豐富網絡文學研究的理論體系,探索網絡文學的生存空間和拓展方向,既是研究者自覺推進網絡文學學科建設的實踐,也是契合構建自主性知識體系精神的探索之舉。

本文注釋

[1]邵燕君,吉云飛.為什么說中國網絡文學的起始點是金庸客棧?[N].文藝報,2020-11-6.

[2]歐陽友權.哪里才是中國網絡文學的起點[N].文藝報,2021-2-26.

[3]馬季.一個時代的文學坐標——中國網絡文學緣起之我見[N].文藝報,2021-5-12.

[4]陳定家.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的來龍去脈、關鍵節點與創新機制[N].湖北大學學報,2025(1).

[5]邵燕君,李強.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

[6]馬季.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

[7]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發展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8]歐陽友權,袁星浩.中國網絡文學編年史[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9]歐陽友權.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

[10]歐陽友權.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3.

[11]周志雄.網絡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2]劉江偉.網絡文學何以進了文學研究“國家隊”[N].光明日報,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