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滿樓戲韻傳 ——溫州古戲臺彩繪藝術探析
溫州蒼南縣碗窯村上窯三官廟戲臺上的“水漫金山”主題彩繪
溫州永嘉縣北溪村楊氏宗祠戲臺上的“三顧茅廬”主題彩繪
戲臺,是伴隨著戲曲發展而產生并不斷演進的建筑形式。據統計,我國現存古戲臺有一萬余座,時間跨度從宋金時期綿延至清末民初。浙江溫州素有“南戲故里”之稱,因而這里遺存有大量古戲臺建筑,其上的彩繪更是成為傳統戲曲發展的有力見證。
歷經歲月洗禮,一些溫州古戲臺上的彩繪因自然風化等因素,畫面早已模糊不清。現存較為完整且精彩的古戲臺彩繪大多為清末民初的民間畫工所繪,其別致的畫面形態、生動的人物造型和絢麗的裝飾色彩,彰顯出我國古戲臺彩繪藝術的獨特魅力。
獨具匠心的畫面形態
溫州古戲臺彩繪的畫面形態之別致,得益于古戲臺建筑結構的繁復與精妙。
傳統古戲臺涵蓋藻井、梁枋、垂柱、牛腿、斗拱、下昂、軒棚、額枋、隔扇、連拱板等構件。由于各類構件在戲臺中的位置、面積和形狀各不相同,故而其上彩繪皆講求“循形構景”。其中最為經典也最具創意的是,在藻井、平棊天花這類由眾多平面接續組合而成的大型構件上,常以連環畫的形式來繪制戲曲故事。溫州蒼南縣碗窯村上窯三官廟戲臺便是一個典型范例,其藻井內豎向設置十二條向心斗拱,九層環形斗拱逐層收攏,呈現出美妙的韻律。按照這樣層層遞進的環形布局,藻井的墊板上依次繪有《白蛇傳》中“游湖借傘”“結親”“水漫金山”(圖①)等12幕場景。不同畫面依據故事內容巧妙切換遠景、中景、近景等多種取景方式,一方面使得相鄰畫面情節連貫流暢,讓觀者能夠輕松理解戲曲內容,另一方面也極大豐富了畫面組合的豐富性與節奏感,給人以審美的享受。
如果說藻井、平棊天花等構件上的連環畫式彩繪,是古戲臺上的“主角”,那么繪制于梁枋、垂柱、牛腿、斗拱、下昂等較為碎片化的小型構件上的吉祥圖案,則成為星羅棋布于“主角”旁的精彩點綴。如溫州永嘉縣下方村葉氏大宗祠戲臺、九房村陳氏戲臺的臺柱通體裝飾有花卉、織錦紋等;額枋、坐斗上則繪有蝴蝶、福祿壽三星形象、回形紋等。工匠在繪制這些彩繪圖案時,會根據不同構件的形制進行設計:山水、人物等內容適宜裝飾較為方正、規整的構件;花卉藤蔓等圖案變化豐富,盤曲形態常裝飾于三角形、梯形的構件之上,修長形態多繪制于較為狹長的構件之上;回形紋、織錦紋等傳統紋樣有循環往復、無限延展的特點,則可用于裝飾各類不規則的構件。由此,形制各異的建筑構件與面貌豐富的彩繪圖案,在工匠的精心布局下仿佛渾然一體,成就了立體建筑藝術與平面繪畫藝術的絕美交響。
天真爛漫的人物造型
戲曲繪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以戲曲人物、戲曲演出場景或戲曲故事為題材的繪畫作品,簡稱“戲畫”。明清時期,戲畫迎來了空前繁榮的發展局面,亦深刻影響了此后戲臺彩繪的藝術風貌。
溫州古戲臺彩繪中的人物造型,往往會通過戲劇化的身段儀態和夸張的神態表情,將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高度濃縮于“亮相”的瞬間。畫工在刻畫人物時,尤其強調姿態的優美和筆墨線條的蒼勁簡潔。如溫州永嘉縣北溪村楊氏宗祠戲臺上的“三顧茅廬”(圖②)“三英戰呂布”主題彩繪中,微微后傾的身姿和輕捋胡須的儀態,展現出諸葛亮作為謀士的從容與智慧;劉備、關羽、張飛及呂布在武戲中的動作張揚奔放,略顯夸張的體態凸顯了他們的英武氣概。這些人物的輪廓線條皆呈現出圓潤、流暢的走勢,靈動而不失準確,既有天真爛漫的“戲味”,又使觀者一眼便能洞察角色的性格本質。再觀溫州蒼南縣碗窯村上窯三官廟戲臺的“白蛇傳”主題彩繪,許仙、白娘子、小青等人物皆被描繪為長臉、細目,女性角色更是具備修頸、削肩、柳腰、櫻唇等體貌特征。這些人物的姿態塑造強調一個“趣”字,大開大合的動作與整體前傾的動勢,既賦予畫面強烈的戲劇張力,又烘托出輕松詼諧的基調。
值得一提的是,溫州古戲臺大多修建在祠堂或廟宇院落之內,往往是“一村一廟一戲臺”。因此,古戲臺上的彩繪內容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除了戲曲題材,還囊括“耕織”“漁樵”“對弈”等人們喜聞樂見的主題,生動展現出百姓日常的勞作和娛樂場景。當然,這些世俗場景的描繪同樣借鑒了戲畫的造型與風格,強調以戲劇化的視覺語言構建雅俗共賞的藝術圖景。
絢麗多姿的裝飾色彩
除了畫面形態與人物造型外,色彩的妙用也是溫州古戲臺彩繪的一大亮點。
古代先民從自然萬象中提煉出五色與五行,即青(木)、赤(火)、黃(土)、白(金)、黑(水),并深切感知到此五色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工匠們在為古戲臺施以彩繪的過程中,正是以傳統五色為基礎構建視覺秩序,并依據五色所對應的五行關系塑造空間環境與戲曲角色。
縱觀溫州古戲臺的藻井彩繪,會發現其中有大量紅色的運用。除了縱橫交錯的藻井斗拱多通體裝飾紅色外,其間墊板上的彩繪也喜用紅色點綴(圖⑤)。藻井位于戲臺的最高處,是接近天空的建筑構件,因而以象征太陽與火焰的紅色裝飾藻井,體現出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鮮艷奪目的紅色寓意著喜慶吉祥,彩繪人物衣飾及環境物象中的紅色,亦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于古戲臺建筑皆為木質結構,最懼火患。對此,智慧的先民們選擇以象征水的黑色作為紅色的配色,以達平衡之目的。在許多溫州古戲臺藻井中,其頂端中心處的圓形構件會采用黑色裝飾,同時在墊板彩繪紋樣的周邊也會以黑色襯底(圖③)。紅色與黑色的巧妙搭配使得亮色與重色層層交替,彼此制約,相互成就,營造出莊重、富麗的格調,亦表達了人們祈求吉祥平安的心愿。
此外,不同色彩的符號化運用也是彰顯彩繪人物身份、性格的有效路徑。在溫州多處古戲臺的“琵琶記”主題彩繪中,狀元、丞相往往身著紅色長袍;小生、小旦的衣飾一般為粉藍、粉紅;仆人、庶民則多身著土紅、灰黑等深色衣飾。而在“三國演義”“五女拜壽”等主題彩繪中,人物臉譜的紅色象征忠勇,白色代表奸詐,黑色則寓意剛正不阿。遠觀之,這些畫面中碎片化的斑斕色塊與周圍建筑構件上的整體色塊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為古戲臺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層次。
作為與建筑和戲曲密切相關的繪畫創作,溫州古戲臺彩繪藝術不僅彰顯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古戲臺彩繪藝術的研究也愈發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元價值,保護傳承好這些文化瑰寶,使其在當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已然成為相關領域創作者與研究者們的重要使命。
(作者:謝子靜,系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