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的歌謠》:鄉土經驗與童年生命
近幾年,兒童小說創作有一種取向,即面向鄉土生命,汲取地域文化養分,把現實主義有機融入童心主義之中。由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推出的長篇小說《大河的歌謠》是大秀最新創作的一部力作,正顯示出了鄉土經驗與童年生命的融合,現實主義與童心主義的匯流。
《大河的歌謠》這部小說以魯西南黃河灘為背景,講述了麻雀小學一群少年與一群候鳥之間的故事。作家大秀以鳥鳴相伴的童年記憶為基點,穿插黃河灘獨特的地域文化,以田園牧歌般的敘事語言,塑造了一群愛護候鳥的少年形象,唱響了以自然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動人歌謠。小說寫得富有詩性,獨具匠心。
童年是人類心靈永久的核心,深深地嵌入我們的內心,始終存在于我們心中,構成一種持久的心靈狀態。大秀自幼生活在魯西南鄉村,那里的自然環境和人與鳥的感人故事深刻影響了他的創作。在廣袤的田野和靜謐的鄉村生活中,鳥鳴成為他童年記憶的一部分。這些悠揚的鳥聲不僅為他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生機,也深深刻印在他的心靈之中。因此,童年時光的這些寶貴記憶成為他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他試圖通過將這些懷舊的元素融入小說,將這份深厚的童年情感和對鳥類的熱愛傳遞給讀者,讓他們也能感受到那份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純真時光。
19世紀法國哲學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種族、環境和時代”是決定文學創作與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其中,環境對文學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觀念深刻地揭示了地域對人的塑造作用。作家的地域背景不僅塑造了其個性特征和審美趣味,還影響了其創作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奔流的黃河塑造了廣闊的河灘,這里成為了鳥類的樂土,也受到了愛鳥者的青睞。小說選取“黃河灘”作為故事背景,借助這一富有歷史與文化沉淀的地域,將豫劇、民謠、詩詞等文化符號融入情節之中,帶給讀者更為豐富的文化體驗和深刻的地域感受。其中豫劇作為一個重要文化元素在小說中多次出現,無論是小主人公白藕還是爺爺老白,都對豫劇情有獨鐘,如傳統豫劇名段《花木蘭》和經過改編的現代豫劇《黃河候鳥飛》都在白藕口中演繹,這其中不僅蘊含了一份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揭示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發展。小說展示了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如何在家庭和村落中代代相傳,成為維系文化記憶的重要紐帶。豫劇的融入使得故事更具地方色彩,也使讀者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聯系。此外,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孩子們的成長經歷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他們在傳統風俗和現代社會的碰撞中,不僅要適應和融入周圍的環境,還要探索個人的獨特性和價值,童年的成長主題因此變得更加復雜和多維。
小說是一種語言藝術,優秀的文學作品必需建立在卓越的語言表達基礎之上。在現當代文學史上,老舍、林語堂、沈從文和汪曾祺等作家的作品不僅富有深刻的思想,還展現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大秀這部小說的敘事語言透露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情調,體現出鮮明的生態審美傾向。這種傾向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小說的語言始終散發著純粹的田園氣息,同時在情感表達上展現出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態意味。它通過細膩的自然描寫和溫馨的生活場景,將魯西南鄉村的寧靜與自然的美麗生動地呈現出來。如小說開篇就通過廣角鏡頭將初春黃河灘的全貌展現出來,“魯西南黃河灘的三月,春意漸濃。春風悄悄吹化了黃河兩岸殘留的冰雪,吹出了柳樹枝頭一簇簇鵝黃色的嫩芽兒,吹醒了寒冬里凍得硬邦邦得泥土……”隨后便切到近景人物,“太陽還未從地平線上鉆出來,麻雀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兒白藕跟著爺爺老白來到了黃河灘放羊。朦朧的晨霧彌漫在河灘上,把河灘渲染得似一幅展開的水墨畫卷”。通過這種遠景與近景的交替,讀者可以深切感受到田園的寧靜與自然的美好,仿佛能感受到田間的微風、聽到鳥兒的鳴唱。另一方面,語言風格的大道至簡與樸素自然。作品不依賴復雜的技巧,而是以簡樸的語言娓娓道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故事。它通過平實的敘述,描繪了人與候鳥之間的深厚關系,用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人類在保護這些生靈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與關懷。
小說在人物刻畫上頗具魅力,成功塑造了一群化身“護鳥天使”的鄉村少年形象,展現了他們的童心世界,以及在保護候鳥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無私奉獻和純真熱情。這些少年用實際行動守護鳥類棲息地,幫助鳥兒擺脫盜獵者陷阱的困難。他們的形象充滿了理想主義和英雄氣概,象征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白藕是一個純樸善良的孩子,從小就聽著爺爺老白講述候鳥的故事長大,一直傳承和踐行祖輩和父輩們“守護候鳥”的使命,立志成為“護鳥天使”,當老師問起他長大后的理想時,白藕直言:“爺爺跟我說過候鳥保護站周站長的故事,我想成為他那樣的人。”他的回答不僅體現了對爺爺教誨的秉持,也反映了他對保護候鳥事業的堅定決心和崇高理想。
馬槐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角色。馬槐生性頑皮淘氣,“他的調皮搗蛋有時毫無征兆,沒有任何理由”。他會拔掉別人自行車的氣門芯兒,會在同學身后偷貼“我是大壞蛋”,也會用彈弓打玻璃。但是,馬槐對小動物的熱愛卻發自內心。自從兩年前與喜鵲結緣后,馬槐便開始盡自己所能地幫助候鳥。他積極參與了“護鳥天使”競選,并投身于“野外探險小組”的活動中。在河灘上,他不僅拆除捕鳥網,還尋找并清理捕獵夾和陷阱,撿拾毒餌,驅趕盜獵者,并救助受傷的候鳥。馬槐的行動展示了他對野生動物的深切關懷和實際貢獻,他的努力和熱心使他成為保護候鳥事業的重要一員。然而,當得知哥哥清河竟是一個隱藏的盜獵者時,馬槐比誰都痛苦。這種發現不僅讓他面臨了道德和情感的巨大沖突,也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對保護候鳥事業的決心。
總而言之,整部小說在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故事情節中,傳達了對自然的深情贊美和對生態保護的呼吁。這種熱愛和尊重不僅通過情節展現,還通過角色的成長和變化得以體現。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啟發,產生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保護欲望。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充滿閱讀趣味的生態故事,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現代生態教育讀物,更顯示了現實主義與童心主義結合的美質,為新時代兒童小說提供了一份值得肯定的審美創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