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蠢”字怎么變蠢的?
來源:北京晚報 | 五柳七  2025年04月24日08:18

豆瓣網站有個“厭蠢癥”小組,近三個月內組員激增,引發關注。小組成員吐槽話題,諸如同事算不清Excel、朋友看不懂導航、父母學不會掃碼點單等。

“厭蠢”情緒的爆發,惹得議論紛紛。有認為是效率至上主義導致的人情冷漠,有認為是“厭蠢本質乃厭己”的自嘲,有認為是暗示個人的智商優越感,又有認為是環境艱難、包容度變低的時代心病。

“婆娑園中樹,根株大合圍。蠢爾樹間蟲,形質一何微。”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寓意詩》的第五首。詩中所言的“蠢”字,本義與春蟲相關。

據《古代漢語詞典》,“春”本就有chǔn的讀音,通作“蠢”,義為“振作”。如《禮記》載:“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圣也。”再如《漢書·律歷志》載:“動物于時為春。春,蠢也。”“蠢”字描述的是萬物生長的勃勃生機。

成語“蠢蠢欲動”,原義是形容像蟲子一樣的蠕動。“蠢”字下部的兩個蟲,本身就是一個漢字,讀作kūn,即蟲類總稱,后來多寫為“昆蟲”。

《隋書》中言“天地變化,萬物蠢生,則有經營之跡”,天地間的自然變化,也就是“蠢萌”了。

從字面意義上看,“蠢”象征了盎然春意、勃勃生機,沒來由惹人厭煩。而“蠢”有了“愚蠢”的意思,也是替別的字背了鍋。

除“蠢”之外,“愚”“笨”“傻”“癡”這些字,也都未必是不聰明的意思。“蠢”不簡單,不可輕視。

一個“蠢”字值10萬

2016年10月,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了一則破譯甲骨文的“懸賞”公告,一個字獎勵10萬元。學者蔣玉斌憑論文《釋甲骨金文的“蠢”》獲得獎勵,一個“蠢”字贏得10萬元。

“屯”是“春”的聲符,“春”是“蠢”的聲符。據蔣玉斌考證,漢隸之前,“春”的字形中都有表示木之初生的“屮”部符號作為形符,以及兼作聲符的“屯”字。“春”從“屯”聲,據《說文》,“屯象草木之初生。”春季萬物萌動,因此“春”字就又有了“動”“亂”的意思。

蔣玉斌識別出的甲骨文未解字形,是“屯”字,釋義為蠢動的“蠢”。

先秦史書上,如《墨子》的“蠢茲有苗”、《尚書》的“蠢殷”、《詩經》的“蠢爾蠻荊”、清華簡《說命》的“蠢邦”等說法,都是帶有貶義的表達方國動亂的意思。

在古代典籍中,記述蠻夷侵擾、邊境動亂時,多用“蠢”字。以魏晉時期為例,“蠢”字作動或妄動之義,仍然占了絕大部分,而表述“愚笨”意思卻很少。如《三國志》中出現六處“蠢”字,都和蠻夷相關。如“方今并涼騷擾,西戎蠢叛”“吾以蠻夷蠢動,不稱職故還耳”“會劉備東下,武陵蠻夷蠢動”“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等。

談及“蠢”字,不得不談另一個字——“惷”。在古代文獻中,“蠢”和“惷”普遍通用。《左傳》中有“王室日惷惷焉”一句,“惷惷”指動蕩不安的樣子,據清代段玉裁考證,后來的版本都寫作“蠢蠢”。

不可一概而論。在《西游記》的世德堂本、李評本、證道書等各古版本中,“蠢”字均寫作“惷”,而這很可能是錯別字了。

可能為“憃”背了鍋

“蠢”字為什么變成了“愚蠢”?或許因為認錯字了。

都是“憃”(chōng)字惹的禍。據《辭海》,“憃”釋義為愚蠢,并舉例《淮南子·本經》:“愚夫憃婦,皆有流連之心,凄愴之志。”“愚夫憃婦”如今多見寫作“愚夫蠢婦”。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有一句“蒙蒙昧昧,憃若游魂”,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則多寫作“惷”或“蠢”。

學者楊明明據此撰文考證,“憃”與“惷”字形相近,文獻中常見訛混。對“憃”“惷”形音義及文獻用例詳細考察,可知典籍所見的“惷”字多為“憃”之訛字,而具有動亂義的“惷”,在文獻中都寫作作“蠢”。

“惷,亂也”的解釋,僅見于《說文》及歷代字書中,找不到文獻用例。“惷”與“蠢”本無愚義,只是隸變后,“惷”字才漸與“憃”字混淆,因而誤承了“憃”的愚笨義。

先秦時“憃愚”常連用。如《禮記·哀公問》“寡人憃愚冥頑”。遼代僧行均著《龍龕手鑒》中載:“惷,俗;憃,正。”二字很可能在唐代以后,俗寫已經辨識不清。《西游記》中把“蠢”寫作“惷”,就是一例。

“蠢”字變蠢了,只是背了“憃”的鍋。楊明明列舉了古代典籍中誤寫的例子。

《韓非子·忠孝》。“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虛名取也。”周勛初《韓非子校注》作“悗密惷愚”,而四部叢刊本的《韓非子》則作“憃”。

《論衡·自然》。“時人愚蠢,不知相繩責也。”但四部叢刊本《論衡》中“愚蠢”寫作“愚憃”。

揚雄《法言》。“或曰:《易》損其一也,雖蠢,知闕焉!”四部叢刊本《法言》同樣寫作“憃”。

“笨”字本義也不蠢

學者汪維輝在《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中專門討論了“愚”“癡”兩字的歷史演變:“說人愚笨,漢語有一系列形容詞,上古多說‘愚’,東漢魏晉南北朝主要說‘癡’,今天普通話則說‘蠢、笨、傻’等。”

先秦時期表示愚笨義多用“愚”,并無“蠢”“笨”的用法。

“笨”和“蠢”一樣,本義都不是“愚蠢”。《說文》釋:“笨,竹里也。”竹里指竹子內層的白色薄皮,可以用來造紙。在魏晉時期引申出不精、粗率的意思。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多見“笨”,如“笨曲(釀酒用的大曲)”“笨膠(質量較差的粗膠)”,都是粗陋的意思。

在明代,“笨”又寫作“夯”或“坌”,可以視為“笨”的俗字。《水滸傳》《西游記》中,多用“蠢”,而“笨”只出現了一次。據統計,“夯”字用法最普遍,在《西游記》出現47次,《二拍》2次,《儒林外史》4次,《紅樓夢》出現11次,集中于“夯貨”“粗夯”“蠢夯”“愚夯”“心拙口夯”等詞,“坌”字使用相對少些。

“癡”字,在漢代見于《山海經》:“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鰨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據《說文》釋:“癡,不慧也。”“癡”字歸入“疒”部,是病態。

至于“傻”字,據《通俗編》,來自俗語的“耍”字:“此即俗言‘耍公子’‘耍孩兒’之‘耍’也。”

在宋代及以后的韻書中,如《廣韻》《集韻》《類篇》,“傻”其實有兩個釋義,一是“不仁”,表示呆呆笨笨 ,二是“輕慧”,也就是小聰明。“耍公子”指的是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而“耍孩兒”指的是白胖小子。

賈寶玉為何是“蠢物”

明清小說中,常見“蠢物”一詞,以《紅樓夢》為代表。

愚、笨、癡常用于說人,如愚公、癡人、笨伯,卻不會說“愚物”“笨物”“癡物”。“蠢”字這時候雖然變蠢了,但還是保留了物稱。

值得注意的是,愚、笨、癡等字的用法,都未必是說人不聰明,如“笨伯”指的是身體肥胖、行動不靈便的人,見于《晉書》:“豫章太守史疇以大肥為笨伯。”

“蠢物”也不是“愚蠢”的意思。“蠢物”本義,是無知之物,一般指動物。如李百川《綠野仙蹤》:“偏是這蠢物,又端端正正團屈在這攀道中間。”書中所言的“蠢物”是指主人公遭遇的大蟒,只是泛稱,并非貶損之言。

《水滸傳》第六十九回,虔婆罵道:“老蠢物,你省得什么人事!”書中的“蠢物”,強調的是當事人不通人情世故。

《紅樓夢》中,“蠢物”一詞在脂本出現了14次(程本僅4次)。最早關注“蠢物”詞義的是周汝昌先生,他在批語中說:“蠢物,全書主腦,石之別稱,見明人《東維子集》。”

脂本以“蠢物”來指稱石頭的次數最多,有8次。如第一回石頭對僧道說:“大師,弟子蠢物,不能見禮了。”又如石頭自稱:“弟子質雖粗蠢,性卻稍通。”此后,“蠢物”被用在賈寶玉身上有三次,林黛玉和賈政均都稱寶玉為“蠢物”。

“頑石”與“蠢物”意思一致,喻義冥頑不靈,與“通靈寶玉”的靈相對。寶玉摔玉時說:“什么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 ”這里的“蠢物”之蠢,和《水滸傳》的用法一樣,都是指不通人性。

以“愚”自謙有爭議

古人常以“愚”自謙,卻有爭議。

吳小如《長輩對晚輩的謙稱》一文指出:“愚字確是以上對下、以尊對卑、以長對幼的所謂謙詞,平輩之間是不能用的。”俞理明在《漢語的謙稱“愚”》一文認為:“愚作為自謙用法,開始只用于社交中,并無明顯的尊卑傾向,后來通過在結拜、義認等擬親屬關系間的使用,擴展到其他親屬關系之間。”

學者吉常宏在《正確使用稱謂詞》一文中說:“籠統地說尊長對卑幼者謙稱用‘愚’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起碼晚清已是這樣。從清代的諸多小說看,倒是平輩之間謙稱用‘愚’較為普遍。”此說更為公允。

明清小說中,“愚”字作為謙稱,適用范圍很廣,除去直系親屬關系外,不論宗親還是姻親,也不論輩分高低、年齡長幼,都可以用“愚”字來表示自謙。在《西游記》中,連平頂山蓮花洞的魔頭也懂得用“愚”來自謙:“母親啊,連日兒等少禮,不曾孝順得。今早愚兄弟拿得東土唐僧,不敢擅吃,請母親來獻獻生,好蒸與母親吃了延壽。”

“愚見”“愚意”“愚衷““愚庸駑質”“一得之愚”“蠡管愚見”都是常見的謙語。唐代韓愈有詩自謙:“我昔實愚蠢,不能降色辭。”古時文人說自己蠢的例子不多。

伍先康在《敬辭“賢”與謙辭“愚”簡論》一文中說:“由于有眾多的年長者、為尊者使用,有特定的感情色彩——‘似謙而實居高臨下’的謙詞看法。”古人稱愚蠢,都是話里有話的,別真信。

“厭蠢”不妨“藏拙”

成語“大智若愚”,出于《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講“圣人被褐懷玉”,圣人都是把聰明才智藏起來的。《老子》中直接談過三次“愚”,如“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莊子喜歡談“無用之用”,他提出“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無用”就是“愚”的真意。

唐代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后,以“愚”自處,在冉溪邊結廬而居,改水名改為“愚溪”,又把附近丘、泉、溝、池、島、亭、堂,都冠以“愚”字,稱為“八愚”并作《八愚詩》。他自述以“愚溪”為名的原因:“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精神底色就是道家的“無為”“無用”。

孔子也談“愚”,“古之愚也直。”又評價弟子高柴、曾參,“柴也愚,參也魯”。高柴曾在魯衛等國為官,清廉正直、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在孔子看來有古風。

孔子所謂的“愚也直”,類似愚公移山的愚公精神,講堅守,務實干。

據《堅瓠集》,蘇東坡寫過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愿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其實對兒子的希望還是很高,要效仿高柴、曾參。到了明代,楊廉反其意而作詩:“東坡但愿生兒蠢,只為聰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魯,生兒那怕過東坡。”分不清是自謙還是自我標榜了。

意大利邏輯學家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撰寫了《人類愚蠢辭典》一書,其中說:“有一種耳熟能詳的觀點是,人是唯一具有語言能力的生物。然而,事實上我們應該說,我們是唯一有能力說蠢話的生物。”

每個人都有認知的邊界,“厭愚”并不能讓人變得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