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學書寫,僅僅是寫熟悉的生活嗎? ——“文學地域性傳承與創新性突圍”座談會在唐山舉行
山西人劉云芳是一名散文作家,在河北唐山生活已經十幾年,有許多同自己一樣遠別家鄉在外定居的朋友,有時翻看微信朋友圈,會發現不只是作家,大家都在以不同形式表達思鄉情懷。4月21日,在唐山舉行的“文學地域性傳承與創新性突圍”座談會上,劉云芳談到,地域文化具有某些群體經驗的普遍性,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就文學而言,在新時代如何對待并書寫不同地域特質,進一步挖掘其中價值、被大家所關注,是她創作中思考的問題。
“無論何時,對地域文化都要葆有敬畏之心?!?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民族文學》原主編葉梅在雜志工作期間,接觸并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巨大而豐富的差異性,對不同地域文化懷有深深敬意。葉梅出生于湖北巴東,早期致力于書寫鄂西地域文化,她曾想寫一部關于長江三峽的抗戰題材小說,準備十多年,“每一次到那里都會有新發現”,葉梅說,“第一次去了解很多,第二次去又有新收獲,第三次去發現離深入還差得遠,僅知皮毛?!?/p>
葉梅說,真正“深入”地開掘和傳承,無論對何種地域文學書寫,都不是一句空話。面臨新時代,地域文化書寫要不斷創新創造,“過去就是寫熟悉的生活,而現在不能沉溺于舒適區。怎么才能有新的表現,要不要加固更多讀者的感受,都是需要作家們關注的”。
天津市作協主席尹學蕓年輕時一度非常憂慮,她的故鄉天津是大城市小鄉村的格局,她內心總覺得村莊對城市只是一種依附和補充,隨著城市化浪潮涌進,城市文學也對鄉土文學形成覆蓋和碾壓之勢,似乎如何寫都難有立足之地。多年后,隨著閱歷的積累與閱讀的豐富,尹學蕓方才厘清:“眼界和見解不受地域大小與位置的左右。跳出生活,跳出簡單的二元思維,才可以超越。”
近年來人工智能成為熱點話題,尹學蕓認為,科技肯定會改變生活。而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人都要遵循自己的一方土地,好好經營,腳踏實地生活。
AI熱潮下,茅獎獲得者楊志軍卻直言,文學并不存在創新性突圍。人工智能可以復制我們的過去,無法復制我們的未來。好的小說具備獨特的生命體驗,真實的生活發現與精妙的藝術表現——“這些是文學所獨有的,面對AI依賴數據庫的機械化與模型化,文學并不存在所謂困境”。
“真誠書寫!” 內蒙古作協副主席海勒根那認為這是文學創作的第一步。一個作家無法脫離地域性進行創作,“寫作者需要從中汲取力量,也要想辦法突破它的限制”。海勒根那以內蒙古為例,由于語言和地域的限制,一些作家的創作很容易畫地為牢。“并不是他們寫得不好,只是很多時候需要主動突破的自覺,思路與視野亟待開闊”。
此次座談是中國作協第三屆全民閱讀季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作協社聯部主辦,河北省作協承辦。河北省作協主席劉建東在會上回顧了河北文學發展歷程,他表示,從晉察冀邊區的革命文學傳統,到改革開放后的鄉土抒寫與工業敘事,再到新世紀以來的歷史鉤沉與生態反思,河北文學始終在傳承與突圍的張力中生長。
會上,河北作家代表綠窗、四四、高英英、裴福剛、吳媛、劉云芳先后圍繞自身經歷分享了創作感悟,暢談對未來文學發展的期待。他們表示,地域文化是作家創作的“精神性根據地”,既要積極挖掘其中的創作資源,在個體經驗中尋找共鳴,又要突破創作窠臼,在繼承傳統中擺脫平面化、同質化困局,以鮮活生動的文學表達反哺地域文學,讓河北文化的深度書寫為新時代中國文學的發展貢獻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