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眾文藝評價體系應防止“數據異化”
在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雙重驅動下,“新大眾文藝”正重塑當代文化生態。這場由大眾主導的文藝發展進步之旅,不僅消弭了創作門檻,更改變了傳統評價體系。當億萬普通人化身為創作者與評論者,在算法推薦與用戶分眾化的時代,如何科學構建包含“點贊量”在內的多維評價體系,成為新大眾文藝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
新大眾文藝一個至關重要的向度是“人民性”——大眾既是創作者,也是評判者。從評判者角度來說,在新媒體平臺上,普通大眾通過點贊、轉發等行為直接參與價值判斷。這種新型的評價方式具有重大意義,它作為數字化時代最簡化的互動方式,以跨越知識鴻溝的低門檻特性,構建起個體聲音匯聚為集體意志的傳播機制。這種數字符號不僅直觀映射大眾審美偏好,更深層推動著創作邏輯的重構。當作品需要充分實現“接地氣”的特質時,創作者必須回歸真實生活場域。短視頻博主深入市井捕捉人間煙火,網絡文學轉向“日常系”敘事范式,這些創作轉型印證著新大眾文藝的新特質:唯有可感知、可共鳴的內容才能獲得數字時代的集體認證。更重要的是,大眾對文藝評價體系的參與,體現出新媒介生態條件下的人人參與、即時互動特征,形成了文藝作品在算法賦權的環境中的傳播效能與“用戶口碑”的情感共振,已然構成作品大眾化乃至經典化的重要維度。這種評價體系的下沉趨勢,實質是新大眾文藝與其媒介載體深度互動的必然結果。這種情況下,包括“點贊量”“轉發率”等在內的新型計量指標,理應成為構建新大眾文藝評論體系的標準之一。
當然,在算法時代,“點贊量”“轉發率”亦有其局限。比如算法推薦機制可能會通過用戶畫像構建“信息繭房”,使點贊數據陷入圈層化。當精準推送技術持續強化受眾的審美慣性,這種被技術強推的作品就可能背離其“反映普遍大眾性”的初衷。這種技術性失真與人為制造的虛假繁榮形成共振,“刷贊”“買量”等灰色產業催生的數據泡沫,可能導致評價體系出現“數據異化”。當流量成為變現工具時,部分作品為追求短期熱度,放棄對內容質量的堅守,致使文藝作品過度追求商業化,反而稀釋文化價值。那些獵奇類短視頻病毒式的傳播印證了數字場域中審美判斷與價值判斷的斷裂。
對此,有學者提出“分類評價”的解決路徑,建立分門別類的“微視聽指數”,將傳播效能、社會價值等納入考量。以較為嚴謹、深邃的歷史類專題短片為例,其“點贊量”或許不及娛樂搞笑內容,但其傳承文化、凝聚共識的功能應通過專項指標得到彰顯。這種分層評價機制既尊重數字時代的傳播規律,又捍衛文藝作品的價值導向功能,為構建兼具大眾活力與文化自覺的新型評價范式提供了解題思路。
新大眾文藝評價體系的健康發展,需建立“點贊量+”的多維評價模型。在橫向分類方面,進行垂直領域的精細化評估。對網絡文學、短視頻、微短劇等不同形式設立獨立評價標準。例如,微短劇可側重劇情完整性與用戶黏性,而非遺文化短視頻則應關注文化傳承效能。對傳統作品與新時代作品區分評價,避免使用單一尺度衡量多元創作。在縱向融合方面,將大眾評論與專業批評進行綜合考量。通過語義分析彈幕、段評等蘊含大眾即時審美反饋的評論,提煉共性訴求。同時,專業批評家應介入解讀作品的深層文化意涵。將二者進行結合,可以使評價體系既尊重數據,又不唯數據,使評價體系既承載較為廣泛的審美習慣,又維系文藝批評的理論深度。
面對數據異化的危機,可以利用AI技術進行動態監測,識別“刷贊”行為,建立誠信黑名單;通過算法優化進行正向引導,為優質但小眾的內容提供曝光機會。同時運用技術手段,推動開發評價領域的復合型指標,將“點贊量”“完播率”“二次創作量”納入評價體系,綜合考量傳播力、影響力與創造力,推動實現數字評價工具的文化價值。
新大眾文藝的興起過程中,“點贊量”等新型評價方式、指標作為這一進程的“溫度計”,既印證了大眾的文化自覺,也暴露出數字時代的評價困境。未來的方向,絕非以“數據至上”取代專業判斷,而是構建一個包容且動態的體系,讓田間地頭的煙火氣與精雕細琢的藝術性共存,讓即時反饋的“點贊量”與深度思辨的評論交織。唯有如此,新大眾文藝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寫、寫人民、人民評”的理想圖景,在技術狂潮中守住文藝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