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與鞍
一到草原,我就琢磨著一個問題:到底是馬成就了馬鞍,還是馬鞍成就了馬?
來內蒙古,一直期待能看到馬。實不相瞞,我是一名愛馬者。我喜歡馬的俊美、溫良與忠誠。高昂的頭顱、飛揚的馬鬃、滾圓的腹部、健壯的腿,還有那嘶鳴——馬是力和美的結合!馬有一副天使的瞳孔,它是通人性的,多少人跟馬做了朋友!馬是素食主義者,這使得它既孔武有力,又斯文優雅,它仿佛是四蹄動物中持戒修行的高士。馬演繹了許多精彩的故事。《三國演義》中,劉備被劉表的后妻設計陷害,正是的盧馬讓他成功逃出襄陽,是為“躍馬檀溪”。關羽溫酒斬華雄,靠的也是馬:“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多少藝術,因馬成就,如郎世寧的《百駿圖》、徐悲鴻的《八駿圖》以及電影《戰馬》《都靈之馬》,二胡曲《賽馬》……
我喜歡馬,可是在我們南方,馬乃是稀有之物。南方的土地高高低低,溝溝壑壑,并不適合馬馳騁。包頭則是馬的天堂。一到包頭,習慣于南方山山水水的我驚異于大地就像是用熨斗熨過一樣,或者說,就像一張鋪開的紙,讓人頓時有了奔跑的沖動。我想,是到了與馬痛痛快快見一回的時候了!
在包頭,我還真是見到了許多馬。比如在包頭市文聯辦公樓,就張貼了不少關于馬的攝影作品。其中一幅,一匹白色的馬在白霧茫茫的草原上,眼神迷離,神情憂傷。它是馬中的詩人嗎?看到它,就想抱著它的頭與它說說話。在達茂旗博物館,我看到很多巖畫上的馬,它們簡潔、稚拙,幾近于符號,顯得古老而深邃。
可我沒能近距離見到一匹真馬,這不能不說是此行的遺憾。在包頭,我受邀參加一個文學活動,包括參觀共和國最早一批鋼鐵企業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自治區經營規模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包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黃河幾字灣等。我跟草原真正相處的時光并不多。去達茂旗詩畫草原也是活動內容之一,那是一座面積達十萬畝的天然草場,但我在那里待的時間只有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我就跟著隊伍返回了包頭。我在那里看到了藍天、碧水、氈包、風車、敖包,可就是沒有看到馬。傳說中“草原的天際線一點點放亮,一輪紅日,在馬群的剪影中徐徐升起”這樣的場景,我完全無緣見識。哦,我也看到了馬——在返程的途中,見三五匹馬在草原上吃草。可它們離得太遠了,遠得就像虛擬之物。
然而,我見到了馬鞍。在達茂旗博物館,它們陳列于櫥窗,是真正的實物。幾十個馬鞍前后陳列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具有深邃歷史感和強烈視覺沖擊力的世界——
它們是一個個微型的建筑,是由鞍板、鞍鞒、鞍座、馬鐙、稍繩、捆肚、屜子、鞍韂等共同組合的精致的、玄妙的結構藝術,是由木工、刺繡、編織、金屬鍛造等多種工藝合成的微型王國。
它們凹凸有致,工藝復雜。它們鑲金帶銀,雕花鏤紋。它們身上栩栩如生的動物、生機盎然的植物、符號化的圖案,都來自古老的傳統,來自一個精密而又磅礴的審美體系。
它們首先是器物,關乎物理和技術,由此催生了馬鞍制作技藝。包頭的朋友告訴我,蒙古族制作馬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蒙古族有28個部落,馬鞍就有28個樣式。從13世紀開始,蒙古族各部落靠著馬的力量游走天下,同時也把馬鞍制作技藝帶到了全世界。
兩千多年來,草原上的人們在對馬的駕馭中創造了馬鞍,同時形成了許多與馬鞍有關的習俗:他們在馬鞍上盡情展示民族文化,用金、銀、銅、景泰藍以及各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圖案做裝飾;做好馬鞍,親朋好友前來祝賀,手捧哈達表示祝福,主人則騎上備有新馬鞍的駿馬英姿颯爽地馳騁一番,歸來后將哈達拴在馬鞍的稍繩上,與大家一同慶祝;經過了長途跋涉,要等到馬落完汗,休息好之后,才能把馬鞍取下來;他們不許小孩子跨越和玩耍馬鞍,傳說跨越馬鞍,脊梁就會被擦傷……草原上的人認為,對馬鞍的敬重,就是對馬的敬重,對道路、遠方、速度與力量的敬重。馬鞍,在他們的心中,關乎英雄氣概,關乎身份和地位,關乎力與美,關乎吉祥平安,關乎精神圖騰……
在達茂旗博物館,我徜徉在數十個馬鞍之間,思緒邈遠了起來。它們無疑都是使用過的。它們的身下,曾是些什么樣的馬?它們的鞍座上,又坐過什么樣的人?他與它,都有著怎樣的性情,又有著怎樣的情誼?他與它,都去過怎樣的遠方,看過怎樣的風土與天色,被怎樣的日光和月光照耀?
雖然沒有看到馬,然而因為馬鞍,我感受到了馬的氣息。置身于數十個馬鞍之間,也就感覺置身于無數的馬匹之間。有一會兒我甚至有了幻聽——無數個響鼻聲在馬鞍之間沉浮。
在我們住的酒店,我也看到了馬鞍。它們被置于大堂的一整面墻壁上。它們是抽象的畫,是立體的藝術,也是哲學與詩。它們是無聲的,可我抬頭看墻,竟感到有無數的馬躍身而過,整個大堂,都是激越的馬蹄聲和震耳欲聾的嘶鳴聲。在我看來,哪里有馬鞍,哪里就是藍天下的草原,就是馬馳騁的疆場。
在包頭,我看到了更多的馬鞍。黃河幾字灣,黃河多像是一匹縱身回望的馬,河兩邊的綠色河岸就是馬鞍。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內,滾燙、鮮紅的鐵像一匹桀驁不馴的烈馬,它在車間的軌道上奔跑,包鋼就是鋼鐵坐騎上的馬鞍。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內,那么多身著迷彩服的戰車,何嘗不是一匹匹肌肉飽滿的戰馬,內蒙古一機集團就是戰馬背上的馬鞍。
得知兩家企業如今的體量、規模和發展速度,我眼前浮現出萬馬奔騰的畫面。也許包頭人早就從最熟悉的馬身上找到了企業發展的密碼。包鋼的企業精神是“堅韌不拔、超越自我”,內蒙古一機集團的企業精神是“敢于擔當、善于攻堅、勇往直前、永爭第一”。所謂“堅韌不拔、超越自我”和“勇往直前、永爭第一”,何嘗不是對馬的精神的概括、馬鞍的精神的延伸?
這么說來,我在包頭的幾天里,可以說是處處見馬,無時無刻不騎在馬鞍上了。
(作者:江子,系江西省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