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徐迅:故鄉手記
來源:《北方文學》2025年第2期 | 徐迅  2025年03月13日08:26

故鄉即家鄉。其實,我也從未“離開”過那里。甲辰年幾番回鄉,遇家鄉的故人故事,輒有所感,便以手機以記之,所謂“故鄉手記”。這里取三種以示。

月印軒記

說起月印軒,得先說說月印軒主人。他是我初中同學,又是同宗。若論輩分,他還高出我一輩,我應該喊他“毛爺”。在我們這種地方,若是年齡相仿,輩分高的,會在前面加個“毛”字,比如毛爺毛奶、毛爹毛娘。實際上,我也喊過他“毛爺”的,但不是經常地喊。有時著急了,我就直接喊他名字。他也直呼我為“迅哥”。

人的身份有時僅僅是個符號,若時時地端著個架子就累。我們都不想找累。

月印軒是現在茶室的雅號。這茶室原是沒有的,因他做了市里茶文化研究會會長,經常有人找他喝茶談茶,所以他在自家后院,新辟了一間茶室。初中時,他是我們班班長,后來考上中專,讀了師范,做了自己喜歡的教育事業。他一做就是一輩子。有人說他一路順風,也有人說他沒討得一官半職。但有了官職又如何呢?那些年,我工作在外,一回來,總聽人說他怎么怎么啦。我就問那人,他怎么啦?他家庭和美,事業順遂,他會怎么啦?那人想想,就不說話,只說他是一個大怪人。

許多人也仿佛恍然大悟,覺得他確實沒有玩“舍本”。舍本是本地方言,即沒有把自己的本錢敗舍掉。怪人自有怪的地方。比如,他讀書一目十行,博聞強記,教人背誦也很有一套。據說有一回在兩個多小時的路程里,他讓一位很少接觸唐詩的朋友,把一首三十六行、二百五十二字的《春江花月夜》一下子倒背如流。為了印證坊間傳聞,有一次和他坐車,我就開玩笑,讓他教李白的《行路難》,果然三下兩下,他讓一車人很快就能背誦了。要說,這也是朋友說他怪的地方吧。

怪人也是性情中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處理一個外甥的事。外甥在大西北一個小煤窯挖煤,不幸死了,他單人匹馬處理善后。窯主詭計多端,為了私了,竟然對他百般刁難,害得他自身安全都難保。在電話里,他與我說著說著,就一下子號啕大哭起來,顯得那么孤立無助。但抹干眼淚,他還是沉著應對,討回了公道。還有一事,我最近才知道。他兄弟姊妹多,父母年紀大,上初中時,盡管學習成績優秀,但他一直為家境犯難。臨近中考,因交不了大米和柴火費用,他竟要輟學棄考。惹得校長和老師驚慌失措,立即派人到他家,讓他回去參加中考。果然,那年他一考就中。

在初中同學里,我們走得很近。每次從北京回老家,我都會去他家轉轉。月印軒就在他的家里。他家有樓、有院、有草、有花、有水。水是在后院的小水潭里,小水潭里的水清澈明亮,有月亮的夜晚,印著天上的月,也印著宋朝王安石的“舒臺夜月”。其“月印軒”之名即由此而來。月印軒是間茶室,茶室可以品茗,可以聊天,也可以讀詩。他們夫妻辦了個“月印舒臺讀書會”,讀《詩經》,讀唐詩、宋詞,也讀王陽明。日久天長,身邊竟聚集了不少的人,一本一本書地讀,一次一次地交流。他說,他用在這方面的精力多,買書的錢當然也不少。但他樂此不疲,尤其是每周主持兩次的讀書會,那是雷打不動。有人問,在AI時代,他們背詩、背古文有什么用?我說,不僅有用,而且有大用。不信,等上十年二十年,這些讀書的種子,就會開花結果,說不定其中會生出參天的大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做了一輩子教育,他比我要懂。

這位月印軒的主人,姓徐,名英權,夫人嚴愛蓮,可謂夫唱婦隨。得知其所作所為,我也洋洋得意。得意時,我就哼起杜甫的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天  香

制茶季節,山里總有一股特殊的香。半夜三更,熏得人醉兀兀的。也有被熏醒了的。醒了的,當然知道是茶香,一大清早就跑到半山的茶棚,拽著茶棚主人問:“澤艷,澤艷,昨夜里真是香啊,是你制的茶香嗎?你制的么子茶?”

“石佛香。”澤艷說。澤艷說的石佛香其實是石佛茶。石佛茶分綠茶、清茶、紅茶三種,都是他獨自創制的品種……他的茶,自己喜歡,當然更在意別人喜歡。對此,他很自信。他自信的還有,開始有人叫他“茶仙子”。一個癡茶的男人不被人叫“茶癡”,而稱為“茶仙子”,這是多么高的一種夸獎!自從那年考上大學學茶藝,再到走出大學校門,幾十年都在大別山,都在與茶打交道。他先是在鎮的農技站制茶,后來又當上茶廠廠長,不僅種茶、制茶,還管理茶……現在他有了自己的茶園,他一生能離得開茶嗎?不說他是“茶仙子”,他與茶也算情同手足。對茶,他真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親近。

“石佛香”茶的出現,說起來還有一段奇遇。大學三年級時,老師讓澤艷在假期到大別山搞茶葉品種調查。在那里,他偶然聽說了傳說中的三棵半“神茶”,其中半棵就在大別山的石佛寺。不由分說,他第二天便搭上車,然后走了三十里山路,找到那半棵“神茶”。半棵“神茶”生在一個墳塋似的土堆上。土堆前似乎還有人焚紙燒香,旁邊還有人看護。圍“神茶”樹轉了幾圈,他發覺那人護的不是墳,而就是這半棵“神茶”,立馬心花怒放。哪有“茶仙子”見到“神茶”邁得開步的?軟磨硬泡后,他便把“神茶”的葉摘下做了茶。回去交給老師,老師立即被茶的奇香驚到,連聲說:“好茶!好茶!”

等到自己畢業做茶時,他念念不忘的也是半棵“神茶”。于是不辭辛苦,剪來“神茶”的枝條,反復地栽插、試驗,然后糾錯、培植,終于讓一款叫“石佛香”的茶橫空出世……但有了石佛香茶,他還不甘心,又開始研制起“玉佛香”。與“玉佛香”茶結緣也有個故事。說是有一回,他在大別山七星寨尋茶,尋了半天未果。沮喪時,突然看見一道陽光,像聚光燈一樣閃耀。順著那一道金光,他發覺面前山崖上有一棵茶樹,陽光下茶葉纖毫畢現,楚楚憐人。他欣喜若狂,連滾帶跑就朝那棵樹奔去……后來,他把這茶樹葉做了“玉佛香”,拿去參加國家權威機關評比,拔得頭籌,茶被命名為“皖茶十號”。

有茶,當然首先得有茶樹。他的茶樹都栽在高山上,大別山里的黃龕、三里、程灣等山區都有,都是荒山上墾出的茶園。了解他的人說,見過愛茶成癡的,但像他這樣的“茶仙子”不多。仙子不食人間煙火,卻吮吸瓊漿玉液。茶,便是他的瓊漿玉液吧?他的茶園郁郁蔥蔥,卻不中規中矩。有梯田的,做了梯田狀;沒有梯田的,便一山地散“養”著。不故意除草,不施化肥與農藥,更不妨礙別的樹木生長。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極有講究,而且講究中有大規矩。比如,他讓茶樹自然地生長,與山中草木連理同枝,連枝同氣。一同吮吸天地之氣、草木之香,如此日浸月染,于茶怎么不是“暗香浮動故人來”?

說話間,他和女人就在茶棚里搖上茶了,這是制茶中的一道工序。草香、木香、花香、果香……茶鄉的夜啊,靜悄悄,葉兒在搖籃里靜靜地搖……半夜里,我仿佛聽見有人唱抒情的歌謠。斷斷續續地,還是有人跑來找他,說:“澤艷,澤艷,昨晚又把我熏醒了!你這茶,到底是么子香?”

澤艷笑笑,我們也笑笑,一起說:“這是天香!”

星云廬記

都說天柱山上星云廬,夜有星星晝有云。晚上與朋友喝了酒,就興致勃勃地住了進去。天黑,看不清星星,卻把酒氣全帶去了。乘著酒興,幾個人唱歌、背詩、打牌……山靜人語喧。星云廬怕是有星星也被我們這樣一群人嚇跑了。鬧騰了一會兒,大家于是讀書、寫字。書讀的是《天柱石語》,字寫的是“星云其廬”。

終于,大家四散了開去。冬夜,山冷林寂。早早醒來,一番洗漱,我便全副武裝地出了門。這下便看見星星,也看見云彩了。星星還是昨夜的星星,稀疏寂寥,在天空中不停地眨眼。云彩幾縷,在星云廬上繚繞。在天際,霞光燦爛中透出一股清氣。呼吸之間,心神清爽,身體也感到輕松自在了。

沿著后山走,腳下凍土被踩得“嘎嘣”直響。野草、松樹、雜木,被竹林遮蔽著,粗大的毛竹密密麻麻一片。毛竹之上,天柱峰高蹈而獨立。竹梢在風中搖曳,同來的詩人比比畫畫,指點著讓我看似在竹林上舞蹈的山峰。詩人大名舒寒冰,是天柱山風景區的管理者。詩人管山管水,一草一木便就有了詩意。他喜歡天柱山,尤喜天柱石,寫有詩:“石浪仍在奔涌/發出輕微的喘息/如夜獸低吼/星光勾兌晨光/粘合危崖絕壁無數的裂隙……”他說,這里是星星的故鄉、白云的家。

星云廬背依天柱山,對面有高山垂簾。山下古有太子閣,即昭明太子讀書處。山巍巍然,大名玉鏡峰。據《太平寰宇記》載,唐貞元二年,此山爆裂,突然皎瑩如玉,行人遠見如懸鏡,有刺史上奏皇上命名“玉鏡鄉”“玉照山”。峰中有一山泉,清冽甘甜,北宋大文學家黃庭堅的舅舅曾在此為官,獨愛此泉。愛屋及烏,黃庭堅也極喜歡飲此泉。留有詩句“金瓶煮山腴,茗椀不暇攻”。眼前,天獅峰晶瑩潔白,似鏡;天柱峰若隱若現,如筍;玉鏡峰微閉雙眼,俯視腳下村莊,此刻睡眼惺忪,若有所思。

擁云抱霧,一切如在仙境里。原來星云廬是在一個仙境里啊!

“真是一個好地方!”我脫口而出。

“好地方是好地方,就是——”一個男人正慨嘆著,從屋里走了出來,也是一身包裹得結結實實。就是什么呢?他沒有說下去。卻自我介紹,說他姓涂,我住的就是他家。原來,星云廬房都是當地民居。這里叫天寺村,有兩千多人。這里的人在外打工,房子閑著也是閑著,于是就交給村里,創辦了大眾避暑民宿。連同他家,星云廬就有了五幢民宿。

現在管理星云廬的是兩位漂亮女孩,一位叫楊陽,一位叫汪麗琴。說是女孩,其實她們也都有了孩子。她們自己先前做酒店或跆拳道培訓,事業都很成功,人稱“美女老總”。美女老總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這里的秀山麗水,便有心在此發展。村里也是要人才引進,與她們一拍即合,做了合作伙伴。兩位老總說,這里背靠天柱名山,春有山花夏有風,秋有丹楓冬有雪,一年四季清氣裊裊的,又極安靜,真是一個好地方……不然,梁昭明太子怎么會選擇在此讀書呢?

于是,她們把五幢民居都取了詩意的名字,曰:月廬、桂廬、星廬、云廬、桃廬,又總的叫了個“星云廬”,做起了一個如星似云般的夢。

旅游、避暑、讀書……她們對此充滿了想象,也知曉做起來不會云淡風輕。看著她們充滿憧憬的樣子,我們深受感染……不敢驚擾她們的美夢,我們卻又驚擾了一次大山。那回,夜訪星云廬不算,我們還登上了玉鏡峰。找當地一位村民做向導,知道了玉鏡峰還有個名字,叫作“蓮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