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南帆:文學史與新媒介文藝
來源:《當代作家評論》 | 南帆  2025年02月14日09:51

“文學史與新媒介文藝”這個題目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文學史,二是新媒介文藝。

提到文學史,往往涉及歷史化策略。文學史的敘述效果是形成歷史化。一部作品進入文學史,即獲得歷史化,亦即載入史冊,意味著長存不朽,以經典形式示范后來者。這不僅是一種巨大榮譽,而且會形成后來者遵循的文學傳統,表明歷史認為什么是理想的文學性。所以歷史化是對于作品隱含的普遍意義做出肯定。

“歷史”的基本含義之一是代表過往的事件。不是所有文化門類都同等重視歷史。對于一些文化門類來說,歷史的意義僅僅是保留過往的檔案材料。另一些文化門類擅長從歷史中尋求啟發,獲得能量,所謂返古開新。返古開新的過程中,“古”的因素產生多大作用,不可一概而論。厚古薄今或者厚今薄古的理論姿態存在很大區別。文、史、哲多半重視,乃至強調“古”的作用,甚至不無夸張。相對地,另一些文化門類主要從共時的社會環境中吸收能量。許多自然科學也不是那么重視歷史。自然科學的相當一部分發現、發明和驗證主要依賴當代實驗,根據實驗數據進行肯定或者否定,而不是根據古老的歷史。這時,知識的積累表現為除舊布新的直線進化,新的學說淘汰舊的學說。這種思維狀態是技術時代對人文學科知識形成方式的嚴重挑戰,值得高度關注。相對而言,人文學科的歷史時常以傳統的形式交織在當代視域中,表現為一種回旋式的進步,從舊的學說中引申出新意。文學或者藝術時常如此。所以文學史的歷史化對象不僅表明作品的成就,而且表明作品擔任未來的路標。也就是說,建立、保持古代與當代的對話關系。

在此基礎上,我愿意談一下文學史的認識。文學史具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功能:一是在世界文化視野中,文學史時常象征一個民族的輝煌文化成就。如同哲學、史學,文學也是表征民族文化的重要旗幟。二是文學史具有保存資料的功能,尤其是古代文學史。當然,現今這種功能和意義正在弱化。無論是文字印刷還是電子媒介,現今保存各種文學史料的能力已經大幅提升。

兩個顯而易見的外部功能之外,文學史內部的學術特征更為重要。文學史是一種大型的學術語言。正如有學者已經指出的那樣,文學史這種學術語言是現代學術的產物,有別于傳統檔案式的文苑傳。之所以稱之為大型,首先是因為體量大。文學史必須處理的作品數量眾多,包括文學的諸種外圍資料,涉及的問題頭緒紛雜。譬如,在文學史意義上討論兩個作家的聯系,涉及的作品將遠遠超出兩個作家,可能要分析10個或者20個作家的異同,從中認定兩個作家的美學呼應。這才是文學史的視野。

相對于文學批評,文學史這種學術語言并不聚焦在一部作品內部,不是詳細討論作品內部的一句修辭、幾句對話、怎么開頭、人物的肖像如何描寫等具體問題,而是考慮作品之間的各種關系,作品因為這些關系而組成文學的歷史。這些關系可能是作品之間的聯系,譬如師承關系,文學流派共同的風格或者主題,某種文學母題的持續延伸,等等。

另一種關系是文學與社會歷史的各種外部關聯,與社會歷史的各個層面互動和影響。譬如文學與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文學與戰爭,文學與各種文化思潮或者社會制度,等等。這種考察既可以顯示民族歷史內部復雜的構造與交織,也可以在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中,標示出多種力量推動或者沖擊的效果。每一個成熟的學科都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同時又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學科的發展往往都是兩方面力量以縱橫兩軸的形式,相互促進,相互抗衡,從而形成一個復雜的坐標或者圖譜。一定歷史階段,縱橫兩軸的平衡可能在內部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問題結構。文學史通常是按照時序敘述,但如果進入這個問題結構,考察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會超越編年史順流而下的鋪陳,展示出這個歷史階段相對深刻的特殊主題。文學史敘述時常遭遇時序的原始結構與問題結構的搏斗。按照時序的原始結構撰寫編年史當然容易,而找到且發掘問題結構的難度較大。時序意義的演變如何堆積為空間式的問題結構,空間式結構又如何返回時序形式,體現出時間性的軌跡?這個問題涉及時間與空間的內在轉換。

許多文學史敘述往往默認政權更迭對文學產生根本的影響?!疤瞥膶W”“宋朝文學”這些名稱即是有力證明。這是將文學外部的政權,視為可能打斷文學內部縱軸正常延續的橫軸力量。有些歷史階段,文學的轉捩與政權更迭同時發生,或者后者即是前者的原因,縱橫兩軸復雜地互動;有些歷史階段不是那么明顯。五四新文學顯然屬于比較明顯的。文學內部可以分解為主題、形式等多個層面,有時某一個層面明顯,另一些層面不明顯,因而可以形成專題性的文學史。如果以文學形式作為專題史,政權更迭之外的許多因素就會進入視野,例如語言學、音韻學、不同的文學傳播媒介、翻譯對于本土語言的沖擊等。一個歷史階段的問題結構內部是否存在某種決定性因素?這個決定性因素是否產生主導作用,甚至最終破壞既定的問題結構,使之進入一個新歷史階段?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批評學派對于經濟基礎的作用高度重視。當然,正如許多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所言,這種決定性因素并非簡單的經濟對于文化的發號施令,而是歷史長時段顯現出來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文學史作為一種學術語言,描述的對象包含相當的時間長度,否則無法顯現出歷史運動軌跡。

歷史化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篩選和保留經典。這是在文選基礎上的進一步研究。文選工作很早就開始了,譬如《詩經》。我只想簡單提到經典遴選的幾個方面:第一,經典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肯定,同時還推行一種普遍標準;第二,經典的遴選不是無可爭議,而是各種力量的博弈,這些力量經由各種中介轉換為遴選標準;第三,文學史上的經典之為經典并非因同一種原因,主題的深刻、文學形式探索、讀者與社會的強烈反響、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突出的美學價值都可能形成經典。許多時候,獲獎也是造就經典的一種外部因素。我想說的是,經典之為經典的依據并無本質規定。

顧名思義,文學史通常處理的是過往的文學。那么文學史能否處理當代文學?這與我們的議題“新媒介文藝”有關系。我們都知道,當年著名文學史家唐弢就認為,當代文學不宜寫史。施蟄存等一些專家響應這種觀點。為什么不能?許多人覺得,文學史的歷史化不啻于一種定論。“當代”因為距離太近不易認清一個對象,要等時間距離拉開之后才能看得清楚。這種說法存在很大疑問。常識告訴我們,與一個對象的時間、空間距離越大,可能丟失的材料越多,譬如現場氣氛、作家的寫作動機。拉開時間距離之后,人們對一部作品的評價的確會改變,后人也許會給予更高的評價,或許認為當時的贊揚名不符實,必須壓低一些。但是,拉開一定時間距離就會更準確嗎?拉開多長的時間距離呢?時間距離越長越好嗎?這種邏輯恐怕不成立。事實上,正如闡釋學證明的那樣,不同的評價是由于每一代人都帶有自己的前理解結構和自己的期待視野。這不是時間距離的問題,而是回到各自的歷史語境。

我認為文學史可以處理當代作品,重要的是當代作品的收集和整理已經可以滿足這種學術語言的特征、處理層面與功能。所以文學史描述的當代文學,并非僅僅是今天一部小說、明天兩首詩歌的零散作品,而是一個時間段落積累的作品,顯現出一種歷時性關聯的構造軌跡,以及可以分析的作品之間的關系。文學與社會歷史的外部關聯必須顯示出一定的規律和軌跡,而不僅僅是平面的回應。經典化的遴選具有可比較的對象,而且是多種層面的比較??傊?,當代文學開始出現這種大型學術語言展開所需要的文學場所。只要滿足這一點即可,“當代”范疇之內的時間距離倒不是多大的問題。

之所以談這么多文學史作為大型學術語言的特征,一個意圖是表明這種特征能否及如何處理新媒介文藝這個問題。我只想提我關注哪些文藝現象。這些文藝現象顯現出與傳統文學史經典相異的特征,之中是否存在新的文學性?能否發現新的美學價值——哪怕僅僅是一種潛力?必須對于這些問題做出判斷。確立這些可能,必須訴諸文學史這種學術語言的空間,在對比、分析之中得出結論,結論的意圖是擴充文學史業已肯定的文學性。

我想提到以下幾個方面:1.新武俠小說。傳統的文學史對于武俠小說評價較低。但無論說書藝術還是文字作品,武俠小說始終有大量擁躉。新武俠小說再度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是傳統的文學史忽略了什么,還是新武俠小說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因素?傳統文學史評判武俠小說的原則是什么,是否需要重新討論?新武俠小說新在哪里?2.科幻作品。科幻作品同樣未曾獲得傳統文學史的大力肯定。高科技文化背景是否正在催生新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力如何與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相協調?所謂的文學想象與社會歷史存在何種張力?科技背景正在制造前所未有的電影語言,這無疑增添了科幻電影的巨大魅力。3.網絡小說風行是否表明某些文學類型或文學母題擁有強大的吸引力?正如書籍印刷之于長篇小說的意義,或報紙催生連載小說,互聯網如何促進文學形式的突破?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互聯網上的超文本對于文學形式具有何種意義?“無底的棋盤”是否實現了?4.喜劇類型正在發生很大改變。當下,出現了豐富多彩的喜劇形式,小品、新相聲、脫口秀等。喜劇快速崛起的內在邏輯與外部因素分別是什么?5.隨筆作為一種文體正在打破關于散文、學術論文,以及更多文體之間的界限。中國文章學的各種觀念正在重新獲得關注。這是否影響文學史對于純文學的預設?6.MTV(音樂電視網)的鏡頭剪輯帶來了什么?影像語言的敘事性已在電影或電視中獲得成功實踐。MTV是否正在嘗試影像的抒情語言?短視頻之短帶來了什么?動漫作為一種新型作品語言,從制作、傳播路徑、審美情趣,以及讀者年齡段,有許多值得考察的內容。另外,電子游戲能否給文學藝術帶來新的品質?

以上只是個人視野中關注的文藝現象,掛一漏萬不可避免。同時,關注這些文藝現象并非贊同與肯定,也不是認為這些文藝現象必然產生新的文學性,僅僅表明值得從文學史的意義上關注,至于將得出何種結論有待于深入研究。許多新媒介文藝的興盛的確與資本的介入有關,但資本不是評判文藝的唯一標準?;仡櫄v史,宮廷對于藝術家的贊助既可能產生平庸之作,也可能產生不朽之作。資本的介入也是如此。這種現狀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